论小学语文线上教学的“轻”与“重”
2020-08-09孙川
孙川
摘 要:疫情背景下,学生怎么学。老师如何教。怎样判断学习效果。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孰轻孰重。笔者认为:(1)“轻”两“间”,“重”首尾;(2)“轻”繁杂,“重”精简;(3)“轻”应试,“重”实践。
关键词:反馈评价;精简有趣;实践作业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疫情背景下,促使所有的教师迅速转变观念,适应和规划新的教学模式。当各类网络学习平台接踵而至的时候,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学生怎么学。老师如何教。怎样判断学习效果。这似乎提前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的许多观点得到实现。或许,这次疫情,会促使更多的老师反思: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孰轻孰重。针对前段时间的实践,笔者有几点思考。
1“轻”两“间”,“重”首尾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在统一的时间和统一的空间里,面对面互动方便,且反馈及时。但线上教学,时间拉长,空间更是扩散。因此,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单向灌输,同时,要放轻对两“间”,即:时间和空间的管理,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更应该重视的是学习的“首”和“尾”。
“首”,就是研读教材,规划学习内容。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传统教学,教师都应该在课前精心备课。所不同的是,线上教学,教师更应该明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和规划学生线下的学习任务。这学习任务,要在考虑学生家庭环境的实际情况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完成。
“尾”,就是学习效果及时反馈、评价和指导。笔者通过“统一方式上传”和“多种方式反馈”的方式进行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统一方式上传”指的是每天安排的学习任务,学生主要通过视频、录音、拍照等方式上传,教师进行细致批改,并做好记录。
“多种方式反馈”则是批改反馈后,用“录屏”的方式进行总体讲评,对于作业中出现的个别问题,通过电话、微信或视频连线等方式进行私信指导。同时,在开展“同看一部电影”、“同读一本书”、“同进行一次观察”等实践活动之后,进行直播交流。事先抛出交流话题,直播时,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以此进行反馈,及时引导。
通过这样的“收尾”工作,保证了线上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发挥线上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2“轻”繁杂,“重”精简
线上教学要充分考虑家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应该减少繁琐而复杂、需要逐步引导才能理解的内容,要力求做到精简有效,轻松有趣,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
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文本的感悟,情感的体会,更适合老师在线下课堂上,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思维的碰撞,从而实现学习目标,而线上学习很难做到这一点。
因此,线上教学的学习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基础知识、感知主要内容、课外积累等就可以在这段时间来完成。只有学生完成起来感到轻松有趣,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收到一定的学习效果,也才能让家长配合起来更加轻松。
3“轻”应试,“重”实践
“停课不停学”的意义是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锻炼、自主实践、自主探究等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基于此,老师在此期间,更应该减少对“应试”的执念,通过有创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方位参与,多方面收获,以本班一次实践作业为例。
我班以“我眼中的家”为主题,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美好氛围,感受古诗词背后所蕴含的传统观念,从而强化家的归属感,深化爱家的情感。
此次实践作业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统一的内容,一部分是个性化的内容。统一板块的内容包括:
(1)“家”在回忆里。通过“家庭大事记录”的调查表以及“我和父母比童年”的问卷,引导学生对家人进行采访,记录家庭过去发生的大事,从而感受生活的变化。
(2)“家”在参与中。这部分内容,结合学校“五项要求”中的“每天家务活”,通过鼓励学生每天参与家务劳动,记录劳动过程,感受劳动的快乐。
(3)“家”在餐桌上。学生通过记录自家年夜饭的方式,了解年夜饭的含义,感受不同的传统节日中蕴含的家庭观念。
(4)“家”在书本里。围绕“家”的主题,一起共读大师们关于“家”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感悟家的意义。
(5)“家”在文字中。通过搜集关于“家”的成语、谚语、典故等,引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中蕴含的家庭观念。同时,通过家书、诗歌等方式,表达对家的热爱。
“个性化设计”这部分内容,由学生自行设计、记录,要求围绕“家”的主题,呈现自己对于“家”的理解。
此次实践作业,充分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和探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动脑、动手、体验、反思。从学生呈现的作业来看,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形式多。除了统一要求的作业之外,同学们还有各自不同的呈现方式,有视频、课件、自制绘本等,体现了不同的创意,锻炼了不同的能力。
(2)角度多。同学们观察、感悟的角度各不相同,他们从不同角度来感悟“家”的美好,有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想法。
(3)收获多。此次实践作业,学生在或写、或画、或记录、或采访、或创造当中,不仅提升了各项能力,获得了更多知识,更是对“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情感上得到升华。
同时,因为特殊的时期,同学们还关注到了除“小家”之外的“大家”,关注到疫情当中,各种为“大家”舍“小家”的感人事迹,他们从“小家”当中延伸出去,视野开阔,内心温暖,让人动容。
像这样有主题、有规划、有反馈、有意义的实践性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在实践中,习得知识,锻炼能力。
疫情过后,教育何为?这次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而疫情过后,我们不能简单回到过去,唯有思考不止,学习不止,实践不止,打破固有的模式,才能与未来学校的发展逐步接轨。
参考文献
[1]贺静霞.信息化背景下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科学论坛,2016(17).
[2]教育部.教育部部署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Z].2020-03-06.
[3]朱永新.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