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如何有效利用美术课程推进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

2020-08-09付雪彦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艺术素养美术课程小学生

付雪彦

摘 要:主要以探究如何有效利用美术课程推进小学生艺术素养形成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小学生艺术素养实际培养情况为依据,首先分析小学生艺术素养形成与培养的价值,其次从利用绘画技巧增强学生对美术内容的认知、引进美术欣赏强化学生审美意识、深入分析作品文化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引进新颖事物吸引学生学习热情、利用辅助工具赋予美术课堂生动性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如何有效利用美术课程推进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美术课程;小学生;艺术素养

美术课程对学生审美技能的提升,健全学生自身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与艺术素养,均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结构体系之中。按照美术课程自身的特征,其不论是作品中的颜色调配还是绘画水平,都致力于人们艺术素养方面的提升。所以美术课程以及学生艺术素养形成之间有紧密的关联,新时期下怎样通过美术课程对小学生自身的艺术素养进行培养,彰显美术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教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

一、小学生艺术素养形成与培养的价值

对于艺术素养,涉及艺术审美与艺术感知,小学生处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具备一定可塑性,其自身的艺术素养高低会影响到生活品位以及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关联着学校中素质教育的落实效率。首先,培养小学生艺术素养可以确保学生全面成长,通过美术课程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本质上便是感性以及理性层面相互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1],不仅关联到艺术知识的传递,还关联到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其自身的艺术心理会从低级层面转变为高级层面,所以艺术素养的形成借助美术课程,对学生感知能力与创造能力加以培养,进而确保小学生可以全面成长。

其次,培养小学生艺术素养可以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趣味,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因为心智处于发育的关键阶段,学校中设置的艺术活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艺术心理。若学校注重艺术教育,学生在具备一定艺术素养基础上便会感知到生活中的美好,相应的童年会因此而具备趣味性,所以在美术课程中强调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自身的审美品位,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有助于小学生更加关爱社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前进。

最后,培养小学生艺术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友好的人际关系,艺术素养作用在学生对美的定义上,学生通过美好的心态与世界和他人接触,自然地感知社会中美好的事物,挖掘他人内心真正的美。通过美术课程对学生的美术素养进行培养,促使学生基于艺术的眼光关注他人以及教师,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学习与生活[2]。除此之外,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致力于德育、体育以及智育发展层面,成为教育标准改革的基础点与关键点,进而推动美术课程和学校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对有效利用美术课程推进小学生艺术素养形成的思考

(一)利用绘画技巧增强学生对美术内容的认知

在培养艺术素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美术知识,美术知识注重的是美术技巧,其中颜色搭配、画作布局、细节观察等对于人艺术知识的组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例如,人艺术素养的高低在于欣赏作品时的眼光,看见的点不同,侧重点不同,相应地所看到的作品价值就不同。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画画基础技能,不懂得欣赏这幅作品,那么这个人的艺术素养就不会得以提升。因此,一个人艺术素养的高低在于自身对艺术的认知和基本操作技巧。但在以往来看,教师在教学生绘画时,总会认为学生接受的知识有限,只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不过多地传授绘画技巧。正是由于这种思想,致使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解决学生产生的疑惑,不会传授他们绘画技巧,学生美术课学习的感受仅仅是看画,而没有学到该学的技巧,导致他们的水平提高有限。所以,教师应该深刻意识到传授学生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根据学生年龄适当传授给他们绘画技巧。

(二)引进美术欣赏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

正确的审美思想以及观念会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人们明确成长需求,审美思想和欣赏自己能都作为艺术素养的组成成分[4],小学时期的美术课程欣赏涉及几点:视觉感知、意象感知、审美意识和内心共鸣,也就是由视觉感知转变为美的感受,最终生成观赏者情感共鸣。在此期间教师不可以单一地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观看作品上,还要促使学生深刻认识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与饱含的韵味等,并且深层次地带领学生细致化分析美术作品,确保学生可以深入发现美、感知美以及创造美,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

(三)深入分析作品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美术作为人们前进发展中保存的文化瑰宝,也是社会转变的文化遗产表现,每一个时代涉及的作品都具备特殊性,也就是含有文化知识与科学底蕴。比如每一个朝代都会创作与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相关的作品,这样人们一方面可以了解绘画的技巧与布局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提炼到有价值的信息,扩展人们的文化知识。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在通过美术课程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期间,要鼓励学生深入分析作品,对学生的美术知识视野进行拓宽,增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为例,此作品被称为北宋时期的风俗画作,教师可以结合本作品的历史风貌,给学生简单介绍和宋朝有关的发展背景,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之后引进美术课程教学的主题;又如《蒙娜丽莎》的欣赏,其饱含艺术韵味,凸显此时期中年妇女本质形象[5],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画作的创作背景,带领学生深入思考美术知识,扩展学生学习的视野与空间,最后组织学生站在绘画的视角上研究画作具备的经典之处,促使学生学习与吸收的更多,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艺术素养。

(四)引进新颖事物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

興趣作为学生学习最佳的教师,小学生普遍对新颖的事物有较大热情与兴趣,对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兴趣的提高,如果小学生认真学习,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设计环节,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以《画人像》为例,教师可以适当地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在上课之前给学生简单介绍学习任务,也就是画人像,和传统的理论教学有所不同。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周边的学生,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寻找身边学生的特征,这样一些学生会观察到周围学生鼻子上的痣,一些学生会观察到周围学生脸上有酒窝,一些学生会观察到周围学生眼睛比较大等,随后美术教师布设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画笔画出对应学生的肖像,再走到讲台上给其他学生展示[6],评选出优秀的“小画家”,由于以竞赛的思想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围绕学生的生活,引进绘画奖惩制度,进而会调动学生的学习胜利心,带动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

(五)利用辅助工具赋予美术课堂生动性

对于小学时期的美术教学课程,教师一方面要组织学生进行创作,促使学生绘画技能的形成,另一方面要带领学生对多种作品加以模仿与欣赏,适当引进辅助性教学工具,体现美术课堂生动性与形象性。与此同时,充分给学生渗透自然层面和人文层面的美术知识,尤其是光影以及色彩等基础知识,吸引学生的眼球,把乏味的课堂转变为生动化的课程,比如教学《创造绿色的生活》,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绿色地球的相关视频,在学生好奇心的驱使下向其渗透绿色生活理念,在学生吸收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起到良好的教学成效[7]。

除此之外,教师要打破小学生被动化的学习状态,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活化处理教学内容,可以引进合作学习法理念,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的教授中,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学生思考学习任务,对于《线描中的黑白对比》的课程,给学生布设问题情境,即:同学们,你们知道线描吗?线描中包括哪些颜色?其中黑白对比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引发学生思考。接下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学习形式讨论教材中的画面,整理线描中黑白对比特点与产生的视觉效果,增加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沟通机会,形成良好生生关系与师生关系,最后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设计黑白对比鲜明的线描画作,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肯定,对表现不佳的学生进行鼓励和支持,进而强化小学美术课程的运作效率,最大化地帮助学生形成艺术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师要意识到学生艺术素养形成的重要性,通过美术课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环节,结合学生具体的年龄组成特点与美术认知水平,健全完整的艺术素养培养教学体系,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惠.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9(14).

[2]赵曙光.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研究[J]. 考试周刊,2018(10):172.

[3]王芳.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情操陶冶[A].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C],2017.

[4]庄艳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 新课程(中),2017(6).

[5]徐英.小學美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J]. 新课程,2018(31):226.

[6]单芳洁.探讨新形势下小学美术该如何开展教学[J].好家长,2017(68):27.

[7]蔡建惠,郑敏霞.利用版画资源提升小学生美术素养的研究[J].教师,2018(36).

编辑 王彦清

猜你喜欢

艺术素养美术课程小学生
对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如何进行设计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