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管理
2020-08-09余泓璇
余泓璇
摘;要:以前的教学对象是中职生,觉得中职生是很难上课的,因为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基础不好,学生的纪律比较差,这是他们在初中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但是自从开始在中小学教学后才发现原来中职的信息课那么好上,最起码学生不会扰乱课堂,学生即使不想听课也不会大吵大闹只会默默地坐在位置上。但是六七年级的学生就不一样,对于他们来说信息技术课程是不用考试的,是用来放松的,因此一到信息课他们就开始撒欢了,特别兴奋,特别喜欢上信息课。其实他们并非是真正地喜欢上信息课,他们只是喜欢在信息课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大部分就是玩游戏还有少部分是浏览网页。因为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课程性质导致了信息技术课程上课的难度,上课的时候学生不大愿意去听老师讲课,只想自己玩;在老师广播屏幕讲课的时候学生总喜欢说老师懂了不用讲了,但是一到给他们自己做的时候就各种问题,一个个地问,课堂上只有一个老师,这样下去一节课的时候不可能顾得到每个学生,整个课堂很难控制,每节课就40分钟,在讲纪律上已经花了10分钟了,根本不够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日积月累也会降低教师上课的积极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有效管理
针对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来解决:
一、定机定位
课后偶尔发现有的学生机的鼠标被扣坏或者键盘被换按键,按键乱了。开学初已经安排好位置,但是对于这个位置的问题不是很在乎,有时候电脑有问题允许学生换电脑,慢慢地学生有换位置的情况,但是也不是很在乎,因为差不多每节课总有电脑有点小问题的。长时间后大家的位置就有点乱了,特别后排的位置。今后我将采取定机定位,上课前要在电脑上签到,一个是做到了点名的效果还有就是可以知道学生是不是换了位置,对于私自换位置的学生要惩罚。
二、改变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本内容比较老跟不上时代,学生不感兴趣,内容比较枯燥,应该要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编程之类的或者一些图片等等处理这些内容。原来以为初中生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扎实,但事实不是这样的,他们的基础知识很缺乏,因此在选择他们感兴趣内容的同事也要增强他们的基础知识。他们比较喜欢希沃的课堂活动,可以通过希沃的课堂活动的形式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大部分的学生打字速度也是很慢,因为从小学到七年级都没有练过打字,到了七年级一周两节课是最好练习打字的时机。在课堂的教学中也会给学生一些时间来练习打字,然后通过一些打字比赛来增强他们练习的兴趣以及检验他们练习的成果。锻炼学生能静下心来学习,因为七年级的学生真的特别躁,这个时候最需要锻炼他们的意志,能够静下心来专心做一件事。
三、改变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
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有的学生早早做好了,有的学生拖拖拉拉不知道从何入手,因此要改变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打造高效的课堂。第一堂课通过一次测验选出信息技术水平高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选择自己的组员,然后每个小组坐一列。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新知。因为学生的基础不一致,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弱的学生,让学生能够一起共同进步,不至于基础好的学生完成了任务没事做,而基础弱的学生因为不会做而直接放弃。
四、学生参与,管好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好不好直接会影响本堂课的教学质量,因此管理好课堂纪律非常重要,這需要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在开学第一堂课的时候将小组成员的课堂纪律考核表下发,对于在课堂上违反纪律和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加减分,在学期末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颁奖表扬。
五、做好作品的点评,及时反馈给学生
大家都知道信息技术课是不需要考试的,都认为信息技术老师是不用改作业,其实不是这样的。每节课学生将作品提交,要及时跟学生一起点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提高他们自身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现在大家的眼前,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这就激发了他今后好好创作的激情,再者,听到大家的评价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和不好的今后能够改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比较敏感容易叛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上好每节课的保证,为了打造高效的课堂需要良好的课堂纪律、适宜的教学方法以及有趣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刘琼.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3):98-100.
[2]戴文进.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J].读书文摘,2016(6).
[3]周晓伟.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策略分析[C].2014年6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2014.
[4]李良梅.浅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学周刊(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