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模式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的执行保障
2020-08-09董承秀
董承秀
摘 要:大規模在线开放课程具有信息含量强大的优势,适合于一些高校其中一部分学生,但不一定适合所有高校的学生们,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结合线上自主学习和课堂面授课学习的一种混合式教学方式改革。建设校本特色的SPOC既实现了网上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又实现了课堂面授课与学生面对面沟通、面对面答疑和督促的作用。
关键词:SPOC;混合式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在线课程教育困惑
2014年,老师们开始反思MOOC具有这么大的优势,适合在本校园大面积推广吗?所有课程都可以改用在线开放课程吗?全部依靠远程在线开放课程学生有自制力完全把知识学会吗?学生能实现知识的前后搭接吗?一个专业所有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全部学会吗?各种知识的学习是循序渐进、是有先后顺序的。如若完全依靠远程在线课程,那校园将不用存在,也不用为学生颁发学历文凭。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教授Merrill的研究表明:精心设计的在线开放课程虽然具有高水平高信息高水准,但这些课程更加注重信息设计的精致化,并非立足于本校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和前期主修专业课程的不同,学生学习起来并非受到良好的效果。这种开放性课程只能作为校园教学的一种补充,作为一个优质资源的参考,适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为一个知识体系的扩充。不可否认,当前校园教学确实存在一定弊端,构造立足于本土校园的“人人皆学、处处可学、反复学习、有人监督、有人指导、有人答疑”的小规模限制性混合课程是校园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2全过程细致考核
教学就是通过在指定的时间内,借助适合的媒体技术,让学生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除了在知识含量普及方面已经显示出的劣势,上课学生不听讲才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因。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放眼台下,6000多名高素质的研究生在听报告的时候也是倒下一片,除了少数睡觉的,大部分低头玩手机。所以当今校园缺乏的不是优质课程资源,不是优秀教师,不是优秀学生,而是行之有效的考核管理。法律的威严性来自于它严厉的惩罚,学生学习的好坏来自于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方面多方位的细致考核。假想一下:如若吴良镛院士讲授完立马组织在线考试,每人3道题(每人的题目不一样,或者至少保证前后左右相邻的人题目不一样),5分钟内回答完毕(时间的设定要让学生没有时间交头接耳互问答案),回答全部正确的就可以离场回去,回答不正确的请观看吴良镛院士的现场录制视频,观看完毕之后才重新派发考试题目,但是新派发的题目和上一次作答题目不一样了,也是在限定的5分钟内完成,如果仍然回答不正确,需要再重新观看一遍吴良镛院士的现场录制视频,再在限定的时间内回答不同的题目。听完报告的考核规则在入场前提前布置下去,那报告会场上就不会有人在看手机。如果说吴良镛院士的报告可以重播,但是时间不能倒流,时间已经浪费。更大的事实是在现场都不认真听报告,会后更不会拿出时间看重播。
3选择优质专业基础课建设优质混合课程
老师的精力有限,学生的精力也有限,每一个专业建设混合课程的数量要有限制,要选择那些能实现整个专业知识搭接的课程建设成优质SPOC混合课程。一般来说学生一个学期有一门或者两门混合课程来学习,学生会学习的比较好,整个大学四年设置8-15门混合课程学习,是比较恰当的。混合课程学习不能占用了学生所有的课外时间(不占用学生课下时间的课程也不是混合课程),大学是多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时期,也要给学生留有他们个性发展的时间。一些高校一问追求混合课程建设的数量,网站建设其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建设完成了,真正投入使用了或者投入时间后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都是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有的网站建设完成了只是摆在那里作为样子,老师使用和学生使用,都流于形式,这又是一种社会浪费。有的混合课程建设完成后,相应国家号召,面授课课时和内容减少,该讲的内容不能全面系统的讲解,学生课下又不上网认真学习网站内容,反而更加让学生学不到知识,或者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碎片化。所以为保障SPOC课程的开设的优质性,每学期开设的课程数量要有限制,课程还要根据专业设置要有所选择,选择那些专业基础课、重要课程、能实现和其他知识搭接的课程。
SPOC性混合课程建设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限制性SPOC课程采用线上学习和面授课相结合,确实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习从数据驱动走向智慧驱动的设计思路。混合课程的开设不可以过多,防止学生出现逆反心理,而对于开设的混合课程,要做到建设的高质量优质量,并充分发挥开发建设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在混合课程中做到知识的融合和混合。
基金项目:山东英才学院教改课题:YCXY-XJ2018012-混合式学习对山东英才学院学生学习成效影响之研究;2018年山东英才学院继续教育教研教改课题:基于提高国考通过率目标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YCXYZK-201804)。
参考文献
[1]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技术教育,2016,26(09):18-24.
[2]孙众,宋洁,骆力明.混合课程动态设计研究[J].课程与教学,2017(07):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