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学生习作指导
2020-08-09白竹林
白竹林
摘 要:小学语文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作与语言综合运用等多重能力。重点分析在新课改及素质教育发展之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结合阅读与习作双重内容,以此达到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渗透学生习作指导的相关教学内容,提升学生阅读与习作的双重水平,真正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习作指导
为了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习作能力的双重发展,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营造愉悦、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习作与阅读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养成科学的学习思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习作素材,掌握与形成科学的习作方法,进而提升自身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强调素质教育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学生语文习作存在的问题
学生没有良好的习作思维和习作习惯,普遍存在习作困难,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无法紧密相连的问题所在。
1.缺乏谋篇构段思维
从传统小学语文习作过程来看,教学中对学生谋篇构段思维意识的培养不够科学化与积极化,很多时候学生在开展习作之时是随意而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不提前进行结构排布,更不会提前思考写作思路,对于段落的划分也是随意而为,想划分到哪里便划分到哪里,导致习作文章缺少基础的构架,也使得整个文章无法形成一个良好基础,一点就破。
2.缺乏积累有价值习作材料
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缺乏积累习作素材的意识和习惯,很多时候是由于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习作的指导,不主动提醒学生积极积累习作素材,使得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无法产生这种积累思维,必然影响作文写作过程中对于词语运用的熟练度和精准度。当然,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不应只是对学生进行习作素材积累引导,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习作思维模式与方法的培养,这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是十分少见的。
3.缺少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材料
在小学语文习作中,关于写物、写景、写人,往往会采取大面积撒网的方式,这种缺乏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材料的方法,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写成一篇良好的作文,也造成学生作文写作过程中写作思维的降低。
4.口头语言无法转化为书面语言
在习作过程中,许多学生具备对看到的事物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但是在具体写作中却无法形成真正的作文,这便是学生口头语言无法转化为书面语言的现象和问题。许多学生在进行口头语言转化书面语言时,经常采取单一、传统的转化方式,语言艺术处理缺乏灵活性,文章阅读起来犹如一篇流水账。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习作指导的原则
1.关注主体性原则
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之下,教师往往会重视自身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影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一定要谨遵新课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兴趣原则
学生感觉语文枯燥乏味,影响了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懂得如何激发课堂兴趣点,开展兴趣教学,以此推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掌握习作技巧,并实现习作与阅读能力双重发展。
3.强化积累原则
语文与习作教学之间存在关联性,因此学生在开展阅读学习过程中应懂得如何积累习作素材,并以此支撑自身习作学习,从而提升习作水平。所以,教师要懂得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科学化开展习作素材积累,以此强化阅读与习作间的联系,真正强化双重能力的培养。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科学化习作指导
1.借助语文教材积累习作词汇
语言表达与词汇积累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阅读教学活动中植入习作指导,能够良好地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转化为书面写作能力。在传统教学之下,学生很难将口头表达转化为书面表达,这也是因为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没有及时进行词汇积累,以此使得词汇理解与运用不得其法,必然影响到写作水平和质量。因此,教师要学会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深挖素材积累,并支撑学生语文习作学习。
比如,学习《我为你骄傲》,教师可以利用整体教学法,把本课需要掌握的词汇利用语境串联起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行记忆,从而实现词汇的积累。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有一天,小君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花瓶,于是他决定去做兼职攒钱并向父母道歉。但是由于赶着上学,小君不知道怎么跟父母说这件事,他就写了一封信,用信封装好后投进了家里的信箱,心里才觉得稍微踏实一点。父母读了这封道歉信之后,为小君敢于承认错误而感到自豪,还鼓励小君要繼续努力读书。这样通过阅读整合词语的方式,赋予词汇更多的依托和方向,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于学生习作词汇积累有着重要作用。
2.根据阅读文章,仿写表达手法
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便是仿写,仿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习作水平和质量,并且在仿写过程中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积累优秀的修辞手法、写作结构、词语用法等等,并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写作思路。
比如,在学习课文《雨点》时,这篇文章是利用同样的句式进行表达,如“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细读分析,然后以雨点落到不同地方的形态或变化为主题进行仿写。在句式的基础分析后,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句式的表达方式,并根据自身的真实情感进行仿写。有的学生这样写:“雨点落在地面上,在地面上打滚。雨点落在树叶上,在树叶上滑落。雨点落在屋顶上,在屋顶上跳舞。”通过多角度的阅读分析和仿写,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3.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学生的实际课堂语文阅读量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质量,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材所提供的阅读内容,根本无法支撑学生习作练习和写作,这便需要教师积极拓宽阅读途径,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而增加学生阅读量,并很大程度上积极引导学生去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并寻找写作灵感。
比如,针对写作中逻辑混乱、毫无重点的学生,可以推荐给他们一些结构严谨的议论文,让学生学习如何布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节奏,体会情感。
比如,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文章是讲述一只狐狸用各种奉承的话语欺骗了乌鸦一块肉的故事,形象地描绘出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掉以轻心。当学完这篇文章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一写读后感,让学生对文章阅读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实际上,学生只有对阅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进行写作,这无形中也是在促进阅读教学。所以,写作和阅读是相互促进的过程,彼此是相辅相成的。
4.借助习作促进语文阅读
习作与阅读应该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合作伙伴,在阅读教学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后开展阅读理解写作,将自己在课堂中所形成的感悟书面出来,以此加强对课堂阅读内容的理解,并强化阅读理解程度,真正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5.激发学生兴趣,克服心理障礙
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无法真正有机渗透习作指导,这是因为传统教学观念下,教师追求的是课堂统一性,很多时候不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愿意遵从教学计划与教案的引导开展所谓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深受教师压迫,很多时候无法真正发挥自身学习主观能动性,并影响学习自主性,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开展习作指导。因此,教师应学会摒弃传统教学方法,加强兴趣教学法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帮助学生克服心中对语文课程与习作内容学习的恐惧感。
比如,教学《父亲的菜园》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阅读的重点放在父亲开荒、填土、施肥中所发生的事件上,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积极思考相关问题,通过教师点拨、提问,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最后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出发,把他的所想、所感统统使用文字表达出来,克服了畏惧心理,产生了表达欲望,学生的习作能力必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荣辉.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有机融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8):45-46.
[2]杨国兰.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有效整合[J].新课程(小学),2016(9):101-102.
[3]卢盛夏.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J].语文课内外,2019(4):283.
[4]李新祥.微习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入实践分析 [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8(11):50.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