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问题研究

2020-08-09王运豪郭将

中国市场 2020年12期

王运豪 郭将

[摘 要]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意义。技术创新的困境在于重视了创新技术,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章提出要重视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配合以人才和资金的给予。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创新能力提升的必有之意。

[关键词]技术引进;企业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2.083

1 前言

技術创新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技术创新不但可以提高企业发展的速度,还可以提高企业对于自身活动的拓展。所以,一般地,都很重视企业的创新活动。一个企业想要稳定的发展缺乏创新的支持是很艰难的。

中国在过去四十多年里,确立了相对完备的产业结构,创造了巨大的增长奇迹,其真实的成长动力源于技术创新的贡献。但是,当认真审视技术发展现状,整体来看还是处于技术的低端。大量技术依赖于引进和模仿,自主创新技术非常少。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技术未来的发展,又会陷入不断引进的陷阱。但是,从目前各国之间不断升级的贸易冲突来看,单纯的引进技术来发展难以为继。这是因为引进技术需要支付高额的成本,而引进的技术并不能确保全球化的产品竞争中一直保持绝对的先进性。从这个角度来看,需要大力提高创新技术的能力。

但是,与过去四十年创造增长奇迹相对应的是,对于创新技术的努力一直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究其本质是缺乏创新的能力。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表达,它似乎包含的是一套系统工程。但是,不能苛求各个方面都具备之后能力一种自然的成长,相反,应该认真考虑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切实提高中国的创新能力。文章由此展开,希望提出一些有意义的思考。

2 提高企业技术吸收能力

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直接影响到了企业技术的成长过程。而所谓能力,是对于一项新技术出现的理解、认知、思考和使用。只有这些能力具备了,才能很好地实现技术提高,而不是盲目地进行学习和引进。所以,不应该把目光集中在技术创新本身上,而应该从企业整体,甚至包括企业文化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升。技术本身的提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企业从外部吸收知识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获取、吸纳、转化和开发利用。

2.1 观察能力

作为企业需要了解该行业最新技术的动态,并且,能够具有前瞻性的考虑,过程中可以和行业内外的企业进行交流,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技术前瞻性的合作和开发。高技术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研发,广泛进行标准化合作与联盟,努力建立企业的专利信息平台,逐步构建自己的技术体系。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同行之间的合作,合理规划资源配置,增加高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在某些关键领域以合力促进高技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效率,形成优势互补、互为支撑的联盟和合作组织。

2.2 获取能力

对于最新的技术要进行引进,但是不能停止于引进本身。要对所引进的技术进行吸收和学习,并且结合自己的优势,让自己对于产品定位和个性化融入其中。这个过程就培养了获取能力。过程中,对于某些传统技术不必割裂掉,而应该考虑和新技术的融合,这样就能够产生强大的技术获取能力。

2.3 开发能力

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基于对原有技术的改造,结合自己的企业文化提出新的技术创意。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市场需求,社会环境进行技术开发方向性的把握。提高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将技术获取转化为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技术的吸收能力短板,实现未来长远的技术领先性。

这三个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观察能力主要是要寻找方向,对于技术进行大力的识别。获取能力则是在观察能力的前提下的一种努力和拓展。而开发能力则是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和发挥。只有在三个能力的相互影响下,它们相互贯通,彼此推进,所谓的创新能力才有一个发展的基础。如果只是在于开发能力,就缺乏高瞻远瞩的视野,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很容易陷入不断地学习和模仿过程,不能进行有效的突破。这是在思考创新能力问题上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

3 提高企业人才的储备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体现了其储备的人才状态。客观地说,高技术企业资金投入量大,研究人员及从事开发、生产的人员知识层次要求高,这是企业进行创新的保证。不断深化发展的技术水平表明研发人员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凸显。就研发人员而言,通过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创新经验,因此其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由此构成了整个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强有力驱动力量。

但是,一个企业的人才并不是单纯的从知识层次和学历高低得到解释的。所谓人才,首先需要健康的体魄和科学的价值观的引导。这是人才最基本的条件。其次适合企业发展的才是人才。一个企业拥有了高学历的人数越多就说明企业人才越多吗?重点还是这些劳动力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必须客观的对人才进行合理的判断,这才是有意义的。

在对人才进行相对明确的判断后,有一个问题挥之不去,那就是怎样有效地扩大人才的规模。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外部引进,第二,内部培养。

人才引进和内部培养两者都不能偏废任何一方。引进的人才固然可以带来很多新的思想,便于进行产品创新,但是,却容易在实践中出现与具体创新活动脱节的情况,比如企业研发条件的约束可能影响了其能力的发挥。内部培养的人才对于企业环境非常熟悉,能够精准地利用企业现有全部的资源,适应企业的环境。但是,这些人才可能在思维突破上过于死板,被局限。所以应该和两个方面共同努力,推进人才的出现。但是,具体到企业,可能更要关心的是储备能力的提高。因为当下最具有研发能力的团队或个人,并不能永久的为企业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研发的行为只有极少数人去完成,很容易陷入思维枯竭的窘境。因此,在事实上,是需要想到研发团队的延续性,抑即要大力培养和扩大研究人员的规模,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对于创新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保障。

4 提高企业研发投入能力

客观地说,某一项技术的创新只能代表某时某刻的技术的先进性。但是并不意味着技术的所有者一直都能代表这个技术的领先。因为在一个开放的竞争系统里,任何人都有后来居上的可能。面对未来技术的无限可能,比技术的先进性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能够保持技术被不断的突破,即技术创新能力的出现。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经过长期积累的一种能够通过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进行独特整合不断形成创新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不断累积的。它不但表现为某一产品的核心技术,还会影响到其外围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最终形成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影响到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就是研发投入。在一个产品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为在一个产品的基础研究、试验研究阶段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而在市场化过程之前,也需要一定的资金配合对产品进行检验,所以,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基本支持。

研究投入的增加首先表现为资金投入的增加。从企业内部来看,必须明确创新型产品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唯一依据。一个产品无论多么完美,如果没有创新性的支持,故步自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持续存在下去。而创新型产品的不断出现,依赖于研发资金的大笔投入。所以,企业应该对此有明确的认知,从主观上重视研发资金的投入。

研发投入还可以从企业外部获取。可以通过企业之间对于某一产品的认同和默契,共同注入资金提高研发部门的资金投入。这样一方面解决了企业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分担了技术创新的风险。因为创新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有时候企业单方面很难负担,如果将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研发,那么创新失败会给企业造成毁灭打击。所以很多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畏惧心理,难以进行资金的大量配置,影响了创新的进程。但是,如果求助于外部企业,缓解了资金的短缺压力,对于外部其他企业可以拓展其发展的方向,提高了闲置资金的利用效率。

这里的投入,当然不能仅仅局限在资金上。现实中,还要关注研发过程中对于研发环境的培养。一种更为宽容和紧迫的结合,一种压力和动力的配合。在此过程中,必然需要对制度进行某种创新,诸如产权制度等。只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才能促进研发活动长期持续地进行下去。为此,制度创新也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尤其关注的。

5 提高企业获得政府投入的能力

政府应该对于国家或区域阶段性发展有一个更为统筹的规划。这里的规划,应该尽可能的符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因为忽略了自身资源特色的规划会成为无源之水,缺乏合理性。但是,规划过程中,如果盲目的强调了自身的比较优势,又很容易停留在自身的环境中难以突破。但是任何企业任何产品最终都要接受全球化的市场检验,如果不能够及时而精准的创新产品,就很容易在竞争中失败。所以,政府需要高瞻远瞩地进行方向上的设定和引导,在未来的发展中后来居上。这一逻辑从中国经济过去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可见一斑。虽然有各种问题出现,但是,任何发展思路的进行都会出现问题。所以,在一个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里,政府的前瞻性的引导作用在现实中始终是弊大于利的。

那么,在技术先进性对于企业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今天,政府应该对于代表技术先进性研发和生产的企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配备和完善一个便于其发展的环境。比如市场环境和金融环境,简化其流程,让企业拥有更大的主动权,进行技术的发展。

具体来说,由于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研发资金短缺等问题,政府需要从资金融通角度入手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政府补贴,不一定体现在资金上的补贴。更多还可以是对于企业给予各种资源上的补贴。比如开放户口政策、土地审批、工厂建立等方面都给予一定的便利条件。

政府投入也要有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比如,政府采购。表现为对于某些企业产品政府的购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被采购企业的支持,因为它们会大大减少市场风险。在一定发展阶段,可以蓄积力量进行有效的创新活动。但是,如果企业意识到产品必然被采购,就很容易产生依赖。对于技术创新来说,缺乏动力。这样的补贴也就失去了意义。事实上,采购是政府阶段性的帮助,应该激励企业利用这一机会,及时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必须对于补贴企业进行必要的监督,给予其足够的动力的同时,释放足够的压力。

6 结论

技术创新问题,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问题。如果抽象为技术创新本身,就很容易纠结于具体的某一项技术的获取和先进性的追踪。将产品落后的原因认定为某一个技术的落后,这里包含了两个问题:第一,某一个技术想要支撑起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是不可能的。因为单一的技术背后需要强大的环境支持,诸如人才条件、资金状况等。所以在追求技术先进性的同时,不要将其神秘化。第二,任何先進的技术在现实中,其成长都需要一定的技术环境,称为技术需要必要的生态支持。所以技术面临着本土化的风险。这里同样需要合适的环境匹配其生长。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真正意义的技术创新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不能仅仅把目光聚焦在技术本身上。相反,要重视创新能力的问题。

发展初期,面对技术的薄弱,通过技术引进快速构建技术发展的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的逻辑。但是在中后期,就应该主动的对引进技术进行学习,甚至模仿。在这里,需要创新能力的有效支持。而任何技术都有其特定的属性烙印。也就是说,技术体现着技术研发人员特定的价值理念和地域特征。适合某一地区的技术和产品并不一定完美地满足另一地区对于技术和产品的需求。本土化的改造是必然的过程。其中隐藏的学习过程必然导致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过渡。因为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够让技术和产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国一直都在努力创新技术,恰恰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这是掉入引进陷阱的最大原因。我们甚至在资金和人才方面都不遗余力,忘记了最大的根本在于企业对于技术吸收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在观察、获取和开发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能力的培育,由此真正提高创新能力。

国家或区域的竞争越来越需要技术的支持,需要更加认真的看待技术和能力问题。冷静而明确发展的方向,实现从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洪兴建.中国地区差距、极化和流动性[J].经济研究,2010(12).

[2]刘志彪.从全球价值链转向全球创新链: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发展新动力[J].学术月刊,2015(2).

[3]张峥.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技术创新与管理,2015(36).

[4]林春培.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学习过程对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7(4).

[5]刘照德.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产业互联‘智造供需网的结构、演化及其动力学研究”(项目编号:71871144 )。

[作者简介]王运豪(2002—), 男,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