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研究

2020-08-09王勇

中国市场 2020年12期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政府

王勇

[摘 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改革开放后,汲取了计划经济所暴露的种种弊端,不断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0年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经济发展要依靠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两手并举”,“两只手”的职能和边界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因时、因地、因事、因发展水平而随时调整,从而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的两重失灵。

[关键词]政府;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2.04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总结成功经验,关键一条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明显,计划经济失灵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但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符合国情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后,不断调整和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用短短4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70年社会主义成功实践证明,政府与市场关系因时、因地、因事、因发展水平随时调整。

1 改革开放前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1.1 选择计划经济是出于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长远考虑

选择计划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迫切要求。一个像中国这样拥有5000年灿烂文明的民族,在近代又备受帝国主义欺凌。中国人民要想真正站起来,必须对资源配置方式和发展战略进行正确的选择。面对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中国,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渴望迅速建立社会主义强国的心情十分迫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洗刷掉中国百年耻辱,为新中国在世界上赢得地位和尊严。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面临极其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落后的国防工业,使得第一代领导集体不得不将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并促成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心。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危机感,在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消失,反而因朝鲜战争的爆发不断强化,中国不仅要进行工业化,还要集中力量首先发展重工业,但资金是发展重工业所面临的首要瓶颈。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十分尖锐,人多地少吃饭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后,不仅第一产业占总就业人口比例高达83.5%,而且人均生产资料非常缺乏,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转移支付极其有限,国家财力也不能为即将到来的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加之,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实行孤立和封锁,新中国只能在半封闭的状态下发展内向型经济,启动工业化进程的资本来源唯一途径只有农业剩余。为了推进工业化,只有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才能确保国家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由此可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最终确立,是国家强力推进工业化的结果,是从国家安全、民族利益大局上的必然选择。

1.2 计划经济建立后出现了计划失灵

1956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以后,计划经济同样暴露出自身存在的问题。政府管理经济水平有限,干部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开展有效计划统计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80%的党员干部出身于农民,缺乏管理现代经济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尤其是缺乏进行工业和农业统计的知识水平。为了支持大规模工业建设,具有一定文化的党员干部被安排在工业战线上,使绝大多数农村干部只具有小学以下的文化水平,对如何进行统计和执行计划知之甚少。尤其当时农业还是传统农业,产量受自然环境影响非常大,更难以有效计划组织生产,如果强行按计划实施,成本也非常高。

改革开放前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发挥出高积累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的确达到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部分预期目标:集中力量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了“两弹一星核潜艇”,建立起强大国防工业;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改造和投资,确保了20世纪80年代农业高速增长和城乡轻工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初等教育和医疗保障体系使全社会文化水平和人均寿命大大高于解放前。与此同时,也暴露了计划经济的严重弊端,束缚了人民群众、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致使劳动生产率低下,劳动产出无法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贫困问题,计划经济导致严重生产生活资料的短缺,出现了严重的计划经济失灵现象。

2 改革开放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2.1 市场机制逐渐发挥作用的历史过程

市场化改革的启动阶段。20世纪80年代,市场化改革是从最薄弱、最困难的农村开始的,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放开了对农民劳动剩余的索取,使农产品的价格有较大幅度上升,农民劳动剩余得以增加,与此同时,农民利用这部分剩余投资非农产业,促使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这种境况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示范效应,而后农村改革再向以城市為重点的整体经济体制改革慢慢推进。为了社会稳定,从1979—1993年实行同种商品国家统一定价和市场调节定价并存的价格管理制度即价格双规制,实现了从计划定价到市场定价的有效过渡。

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把市场经济写到社会主义大旗上,并提出让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随后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入。到1997年,中国走出了短缺经济,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中国市场经济的框架基本建立起来。此时中国政府所面临的问题是国内市场空间有限、有效需求不足,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加入WTO成为当时迫切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正好赶上了经济全球化浪潮,凭借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迅速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得以迅猛发展。

市场化改革的质的飞跃。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大理论创新,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升华。改革开放40多年,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并且表现出“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多元的市场主体对市场公平竞争呼声越来越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表明,企业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充分反映了商品的供求状况,企业根据市场价格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

2.2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大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法有新的变化,由“和”字变成“,”(短号)。这个新的变化充分说明,改革开放40多年以后,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有先有后之分,市场作用在前,政府作用在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不是更多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首要的作用是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次是管好市场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

市場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完善的法律体系、公平的竞争规则、良好的宏观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等,这些条件只能由政府提供。市场经济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如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和经济波动等问题,即市场失灵,此时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避免或减轻此类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政府作用: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从根本上说,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解决好当前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关键在于政府发展理念和职能的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不再以GDP为唯一考核指标,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由于长期形成惯性仍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因而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时,仍以短期内实现GDP最大化为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与此同时,政府职能仍存在错位、越位、缺位现象。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键是牢固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把工作重点转向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提供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上来,以增强经济内生的动力与活力。

3 政府与市场关系因时、因地、因事、因发展水平而变动

3.1 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经济调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历了由政府一只“看得见的手”到政府与市场“两手并用”,由集中配置资源的计划经济到“两只手”相互配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苏东巨变,计划经济破灭,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市场迷信盛行;另一方面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市场失灵,各国政府又纷纷出手干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像跷跷板的两头,难以实现有效协调平衡,至今仍然是一个没有精准答案的世界性难题,因此,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但并非过度干预,政府失灵需要市场经济但并非一个不受干预的市场。实际上政府与市场两者关系问题是如何正确分工、准确定位和相互配合的问题,两者关系因时、因地、因事、因发展水平而变动,关键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而是如何“到位”的问题。

3.2 克服政府失灵关键在于政治民主和科学决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进入新时代,政府职能和经济发展方式都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要求政府干预,而政府干预又同时面临政府失灵的危机。双重“失灵”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的问题,政府失灵原因有:政府职能部门和官员的自利动机;决策信息不完全和不及时;难以预期的企业和居民对政府计划的反应。对此,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的广泛应用降低了民众参与政府经济决策的成本,提高民众参与的及时性,使政府政策与民意保持高度一致。政治的民主化不断得到加强,对政府官员手中的权力和谋私动机形成较好的监督和制约,这是决策科学化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克服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关键因素。之所以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就是要有用社会主义的“人民当家作主”性质,来克服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问题。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道路十讲[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

[2]王悠然.正确看待市场力量与政府调控[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5).

[3]维托·坦茨.政府与市场:变革中的政府职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张乾元,刘甲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政府与市场之关系的探索与基本经验[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9(5).

[5]张燕生.政府与市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政府
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研发——以一汽为中心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计划经济思维难解医院停车难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翻译市场的性质与特点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