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后续问题探究
2020-08-09陈红伍谭丽丽
陈红伍 谭丽丽
[摘 要]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发起总攻,决战决胜关键时期。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立下的坚定承诺,一定能实现。但是在脱贫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边脱贫边致贫返贫情况发生,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前预防和应对。研究脱贫后续问题,就是有针对性地防止因后续问题导致的新增贫困和返贫问题,具有与扶贫本身一样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脱贫后续问题;返贫问题;易地扶贫搬迁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2.032
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发起总攻,全力冲刺,全面决战决胜阶段。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脱贫攻坚战将取得全面胜利。通过走访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榕江县,毕节市七星关区、黔西县,黔南州长顺县,黔西南州兴仁县,六盘水市盘州市等贫困市县发现,各地虽然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即使是已脱贫摘帽和能够顺利脱贫摘帽的地方,脱贫后续问题一定程度存在,不可小视,应引起重视。
1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脱贫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贫困人口从923万减少到155万,减贫人数全国第一,贫困发生率从26.8%减少到4.3%,33个贫困县成功脱贫摘帽。具体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乡村道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仅有沿国省道公路的农村连接公路。2002年,实现全省乡乡通公路。2017年8月,贵州启动了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三年大决战。截至2019年5月,全省完成近8万千米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实现了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目标,惠及近4万个自然村寨、1167万农村人口。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公路里程达19.7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6453千米,综合密度跃居全国第一位,全省高等级航道突破900千米。
1.2 易地扶贫搬迁成绩突出
2015年冬天,贵州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启动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全国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十三五”期间,搬迁总规模18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49.4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寨10090个。2018年,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5.78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0.64万户;2019年,贵州将完成全部现有51.38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1.3 农村产业革命遍地开花
2018年2月以来,贵州兴起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重点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深入推进。村干部带头不种玉米、改种高效作物;党政干部力劝亲戚朋友种菌种果;返乡农民工、大学生自主选择特色产业……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以市场为导向,推动贵州农产品持续不断、大规模进入省内外大市场。创新“农超对接”等产销对接机制,建立县乡村电商服务中心、站、店三级体系。产业革命在贵州结出硕果。2018年,全省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785万亩,新增高效经济作物666万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6%,为近年最快增速;全年实现148万贫困人口脱贫。
当然,这几个方面只是比较典型的成效,并不能完全代表贵州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取得的所有成绩。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应更多看到问题。当前,我省还有155万贫困人口,33个贫困县没有摘帽。距离确保到2020年,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要求,还有一段路要走。同时,对脱贫成效的巩固,需要及时发现脱贫后续问题,并采取有效手段和措施。
2 可能存在的脱贫后续问题
脱贫攻坚后续问题的提出,主要是因为脱贫是某一时间节点,通过各种测评后,主观对客观的評价。而贫困却是一个家庭生命周期内随机和动态的事件或事实,既具有瞬时性又具有长期性。瞬时性表现为昨天不是贫困户,因发生突发灾难性事故,今天就返贫致贫了;长期性表明,贫困是一种随时伴随贫困人口左右的现象,反贫困需要长期重视和准备。经研究梳理,贵州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续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五点。
2.1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后续问题
贵州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基础实施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突出的是道路交通取得了最突出的变化,逐步实现高铁覆盖全省市州,已经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乡乡通柏油路,村村、组组通水泥路。水利灌溉设施、村卫生室、中小学校、村活动室等建设亦取得巨大进步,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有效确保了贫困地区群众饮水安全和生产用水安全,灌溉水渠改造等,有效保障了生产及排洪泄洪所需。河流治理及相关工程建设,有效保障了贵州生态环境。
但是,要看到基础设施本身具有一定生命周期和因为自然力的原因,具有损坏的趋势。随着时间推移,贫困地区的通村到组入户道路,随时有因自然力等因素遭到损坏的可能。比如,一场大雨就可能致使一些道路遭到损坏。 应该看到,基础设施建设并非一劳永逸,长期看,应看到其损坏性的一面。对于贵州山区来说,尤以道路易遭山洪冲击损坏。因此,就基础设施而言,乡乡通、村村通、组组通道路,天然具有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遭到损坏的特性。该特性要求对这些路需要后续投入,不断维护。也就是说,不但需要建设成本,还需要维护成本。否则,路一旦毁坏,贫困地区因路而兴因路脱贫,也会因路而废因路返贫。如果道路建设中存在监工不力,偷工减料,为了及时应付检查,工程质量不达标,那后续问题更为严重。窥一斑而见全豹。农田水利设施等一些具有因自然力而损坏的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存在相同的问题。
2.2 关于易地搬迁后续问题
搬出大山,搬进城镇。这个党的政策初衷是非常好的,在一些地方实践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贵州的一些地方,该政策的实施也存在后续问题。住房问题,是“两不愁三保障”中一个根本性问题。有没有地方住,住在哪里,住的好不好等问题,直接影响就业、就学、就医以及收入来源等根本性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吃饭问题。走访发现,一些易地搬迁户,虽然在城镇有搬迁房,但是还是舍不得其世世代代居住的穷窝。当问及其为什么城里有住房,还要往几十千米穷乡僻壤的世居地跑?大多说,在城里不习惯不说,生活没有着落,房子虽然政府给了一套,但是基本生活用品没有,用水用电做饭要钱,没有固定的工作,打零工,收入没有保障,生活来源不稳定。
更重要的是土地在农村,需要耕种,随便种点,可以解决口粮,随便喂点鸡鸭鹅、猪马牛等,加之农闲时打点工,年收入基本稳定,饿不了肚子。党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好的,但是老百姓的表现,说明这个政策本身存在后續问题。也就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实践中一些地方扶贫干部为了完成指标,不问百姓愿不愿意,满不满意,搞一刀切,不实事求是,不因地制宜,机械搬迁,不同程度产生了后续问题。因此,易地搬迁至少存在以下后续问题。一是搬出来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怎么办,怎么产生新的价值需要考虑。二是搬出来了在新的地方是否具备生活条件需要考虑,不是给一套房给一个房门的钥匙就一了了之了。三是搬出来了,生活来源如何保障,有没有就业就学条件等问题需要考虑。
2.3 关于产业扶贫后续问题
产业扶贫是关键。农村产业扶贫是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收入来源问题的关键一招。当下,贵州大地正在发生一场农村产业革命,按照省委发展产业“八要素”如火如荼开展,产业发展也让农民尝到了甜头。但产业扶贫仍存在所选产业是否可长期持续和可增收等脆弱性问题。笔者走访了某县万亩蜂糖李、翠红李扶贫果林发现, 尽管目前每年可为每户增收1300余元,但是能否长期持续,令人担忧。表现在:该万亩果园内,杂草丛生,果园的维护存在一定问题,如果只知道栽种和收取,而不进行果木维护,那果林能持续几年令人担忧?其次,维护成本较高,水果受市场影响较大,生产、销售和利润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推而广之,农业产业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从另一个方面而言,产业革命必然占用土地。农村土地实行承包经营制,产业革命必然要将土地集中起来,即统起来使用。“统”的方式比较复杂,主要有承包经营权入股、集体经营性地入市等。在土地入股经营中,仍存在利益分配不公等风险,而影响产业长期生存和持续存在问题。 因此,产业扶贫仍存在可持续性风险和脆弱性等问题。
2.4 贫困人口收入来源后续问题
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务工收入、土地入股产业收入、家庭自然经济收入等形式。务工收入具有不稳定性,最突出的是要劳动才有收入。若社会不能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那务工收入将受到影响。土地入股产业收入,受制于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情况,囿于产业本身存在的不可持续性风险和产业自身的脆弱性等问题,产业收入必然存在潜在的不稳定性。家庭自然经济,比如种地收入、养殖收入,主要是成本大,利润小,基本只能解决吃穿问题,不能达到脱贫致富的要求。因此,贫困人口收入存在不稳定风险和收入低下等问题。
2.5 贫困人口自身内生脱贫动力问题
贫困人口脱贫,主要是因为政策支持脱贫,国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支持政策帮助贫困人口脱贫。长期以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帮扶下,一些贫困人口长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习惯,把脱贫致富认为是党委政府应该做的事情,而自己却置之度外,越贫越懒,缺乏通过勤劳和个人的努力奋斗脱贫奔富的决心和动力,即没有脱贫内生动力。这种状态如果长期持续下去,那就意味着对这类人政府要养他一辈子。因此,帮助无论是已脱贫或正在脱贫路上的贫困人口,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实现精神上脱贫,激发其脱贫内生愿望和动力,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后续问题。
3 原因及对策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一是客观原因或者自然原因。无论是基础设施易因自然因素损坏,还是产业脆弱性等问题,均与贵州山区由于境内崎岖不平,自然资源匮乏等自然因素有关联。二是主观方面。不排除与一些地方扶贫干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有关。一些干部为了脱贫而脱贫,以考核作为指挥棒,对产业选择未充分结合贫困地区自然环境、贫困人口愿望等实际,一定程度存在一刀切、一窝蜂等形式主义,高产业趋同化,未结合实际,搞有特色的产业,可持续的产业,甚至于一些地方,根本没有发挥出优势,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和滞后。既存在产业发展过于随意的可能,也存在产业发展不充分不足的问题。三是对扶贫政策后续影响评估不够。无论是易地扶贫搬迁或者是产业发展的持续性问题,都体现了对未来的估计和评估没有引起重视,存在扶贫方式简单化问题。四是系统性和整体性考虑不够。产业趋同化、产业脆弱性、收入不可持续、搬迁后返回原住地等问题,都充分说明,扶贫政策在运用中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考虑,没有充分发挥政策组合的最大效应,扶贫政策单个效应突出。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基于以上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对策。
(1)在扶贫政策实施中注重运用好辩证思维方法。要充分考虑事物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既要看到眼前利益,又要看到长远利益,处理当前和未来、目的和手段、客观和主观之间的关系。摒弃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注重点不注重面的发展思路和模式。一句话,在扶贫中,要充分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发展和历史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确保扶贫政策的效果发挥到最大,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2)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战的长期性和后续问题。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实现。脱贫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可以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在一定标准下实现。但是返贫问题客观存在。因此,某一时间节点的脱贫摘帽,并不是代表一劳永逸,一锤定音。现实一再说明,返贫和新增贫困问题随时可能发生,表明了扶贫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等要求。
(3)针对可能存在的后续问题逐一施策。政策往往是宏大的,而有效和管用的办法往往是具体的和细小的。因此,针对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时间推移的损坏性,在预算时就应该考虑到维护成本和维护方案,以及可能存在的偷工减料损害工程质量的治理方法。针对搬得出住不惯的问题,可以多找找原因,真正为老百姓多想想,而不是只看到搬迁指标完成了多少。要多考虑百姓为什么搬,为什么住不惯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针对产业扶贫的脆弱性问题,要查找原因,及时采取措施,不要等到问题到来,产生毁灭性灾难时才想起修补,那就晚了。针对群众收入不稳定问题,应从整体性、系统性上多考虑,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渠道,增加群众收入。针对贫困人口自身脱贫动力问题,要更加重视智志双扶,授人以渔,实现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同时达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陈锡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陈红伍(1980—),男,汉族,贵州兴仁人,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谭丽丽(1985—),女,黎族,海南琼中人,讲师,硕士,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