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瓷器上的龙纹
2020-08-09国岩红
国岩红
龙的传说和龙文化是中国等一些东亚国家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在汉族等一些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龙是“四圣兽”之一,常用来象征祥瑞,寄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纹自诞生以来,自身形象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本文选取河北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扬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所收藏和展陈的龙纹瓷器,着重就元、明、清三个时期瓷器上的龙纹特点进行探讨,对瓷器上的龙纹演变过程进行研究。
通过对现有发掘出土和传世瓷器分析,元代瓷器上的龙纹呈现头小、身躯长的特点,形体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细尾,体态轻盈,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其具体特征包括: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一至三绺长发;睫毛现象不明显;上颌部少见有双须;爪子以三趾、四趾居多,少量五趾;多鳞片纹。
元代绘饰云龙纹饰的元青花瓷器中,三爪、四爪皆有所见。如著名的扬州博物馆所藏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图1),高43.5、口径5.5、最大腹径25.3、底径14厘米,是存世的三件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中器型最大、造型最好、保存最為完整的一个,传世的另外两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分别收藏在北京颐和园和巴黎吉美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所藏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瓶身所绘白龙为三爪。这只梅瓶的来历有些传奇色彩:它原属于江都的一户普通人家,传承了不知多少代,直到1976年,这户人家的儿子害怕地震和经济的原因,瞒着母亲将家传的此瓶以18元人民币的价钱卖给了扬州市的文物商店。当时是一位姓兰的店员接待的,本来持宝人打算要卖30元的,最后以18元成交。后来该梅瓶被扬州博物馆以3000元买入馆藏。
1966年,江苏省镇江地区金坛县湖溪村群众在修建渠道过程中发现一处元代窖藏,出土了一件元代青花云龙纹罐(图2),罐口上盖一件夹层大银碗,罐内藏有各种银器50余件。这批文物最初送当地财政局保存,后由镇江博物馆收藏。出土的青花云龙纹罐为元代早期,高26、口径22.2、腹径35.5、底径20.2厘米。直颈,方圆唇,鼓腹,平底。罐颈饰斜方格纹,器肩一周饰杂宝花卉覆莲纹,腹部饰双云龙纹,先刻再绘青花。龙小头细颈,身姿矫健,腾跃云中。罐胫部饰仰莲纹。胎体厚重,施青白釉,莹润光泽,积釉处呈青绿色。罐内涂胎浆水,厚薄不一。器底见火石红斑。青花釉色浅淡,有黑褐色斑点。这件元青花云龙纹罐的特点是先用刻划工具在坯胎上刻划线纹作为分隔线,在线纹内刻划纹饰,然后以钴料绘画,刀法和绘画简练生动。景德镇湖田窑南岸出土的元代早期产品仍用刻划花装饰,纹饰较宋代简洁,但刻痕较深,说明元代早期瓷器制作还沿袭有宋代的一些做法。这件罐的罐腹所绘云龙为四爪。
河北博物院展陈有多件龙纹瓷器,比如元青花龙纹食盒(图3),通高10、口径21.5厘米,南皮县出土。盒身扁圆,盒盖与盒身成子母口扣合,中间有什锦隔盘,圈足。隔盘共分为五格,中间为圆形,周围用四个“S”形扁泥片分隔成等分的花瓣形格。盖面满绘有团龙纹,龙纹呈现小头、细颈、三爪的特点,身形矫健,气势雄伟,追逐着火焰宝珠。坡形弧面绘有海涛纹,直壁上绘有钱纹。盒身绘卷草纹和莲瓣纹。胎白,细腻坚致,青白釉,青花发色较为浓艳。
河北博物院展陈元青花龙纹高足杯(图4),高11、口径12.4厘米,泊头市张庄出土。侈口,口沿外撇,弧腹,喇叭形高圈足。口沿绘有卷草纹,内壁压印龙纹,外壁绘有青花三爪龙纹,圈足近足端处绘卷草纹一周。杯底绘青花火焰纹。胎质致密,釉色白中闪灰。
类似的元青花龙纹瓷器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元青花云龙玉壶春瓶(图5)和青州市博物馆所藏元青花龙玉壶春瓶(图6)等。
随着朝代的更迭,宫廷和民间审美趣味的变化,瓷器上的纹饰也随之发生变化,与元代相比,明代瓷器上龙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个时期瓷器龙纹一般呈现凶猛威武的特点,其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具体特征是:头部略圆,比前朝显细,鬓发成篷,毛有向上冲或向斜上冲之势。下颚较长,特别是上颚端肌肉发达,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嘴,所以人称“猪嘴龙”;睫毛比较写实,眼睑的上边缘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成前冲,直而不弯;爪子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身体呈网格纹、锯齿纹较多。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宣德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图7)等明代瓷器,其上所绘的龙纹就呈现这样的特点。
到了清代,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又发生了变化,清代瓷器上的龙纹呈现气宇轩昂的特点,龙首后勺丰满、身躯健硕,盖以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动地之威。其具体特点是:龙首变化很大,猪嘴收缩,显出下颚比上颚长。长披发或多簇短耸发;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以竹叶形描绘,顺治年间睫毛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睫毛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睫毛现象十分普遍;须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龙身鳞片多半带有染色。
比如河北博物院展陈的清康熙黄地青花云龙福寿纹碗(图8),高6、口径13厘米。该器敞口,深腹,腹部向下渐收,圈足。碗心绘有黄地青花云龙纹。外壁釉下用青花绘云龙两条,龙首尾之间绘灵芝,上托“福”“寿”二字,纹饰间涂黄彩。黄彩匀净明亮,与青花相互辉映,艳丽夺目。底有青花“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黄地青花又叫“青花黄彩”,明代创烧,是宫廷瓷器中的名贵品种。其制作方法是在烧成的青花器上,填上低温铅黄彩,再入彩炉经850-900摄氏度低温焙烧而成。我们观察这只碗上的龙纹,它呈现雄壮、凶猛、高贵的特点,这是清代宫廷瓷器上龙纹的显著特征。
由于龙寓意吉祥、富贵和权威,因而历代陶瓷上的龙纹层出不穷。这些瓷器代表着历朝历代的审美趣味,是那个时代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的见证。探索和研究瓷器上的龙纹,可以窥见历史风云,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瓷器纹饰的发展历程。
(作者工作于河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