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探究
2020-08-09李广智
李广智
摘 要: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使命,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四个自信”,是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我们要认真分析当代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强化理性认知、唤起情感共鸣、提升政治信仰、引导自觉践行,使学生真正将“四个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四个自信”理论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各族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理论基础,是团结凝聚大学生群体的自信根基。督促当代大学生学习和认识“四个自信”相关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坚定自信信念,培养爱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
1“四个自信”的概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四个自信”。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要坚定“四个自信”。潘学良在《关于“四个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思考》一文中说:“把‘四个自信教育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地位的巩固,是其在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客观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功发展。”韩燕辉在《“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一文中提到:“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思想领域有效地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西方普世价值观等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思想观念的冲击与侵蚀;有利于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培养,有利于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正确认识‘三个教育观(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基本素质教育)。”徐华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研究》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可以拯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
2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大学生内在价值观的塑造,而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本质是人格的建构,二者具有一致性。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素养,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把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进一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目的是树立道德,教育人。把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过程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主流思想教育的重要性。201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教育,既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高校道德建设思想的体现,有助于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教育,不仅取决于我国客观现实的国情,也取决于当代大学生的主观需要。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是道德建设工作,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全面胜利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他们承担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进入社会主义新征程,继续谱写中华民族新篇章。因此,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协同教育有待改善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对培养大学生的四个自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不使理论说教和实际行动成为“两张皮”,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一座孤岛。一方面,其他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忽视或故意推卸了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指導职责都推卸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认识,忽视了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此外,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依靠理论说教,更要依靠全体高校教师的自身行为活动。一些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和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并从自身行为中解读思想政治素质。我们要真正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更满意的服务,而不是对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对学生的要求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或被动回应学生的要求。
3.2实践教学的效果有待落实
在当前高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下,每个高校都有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经费。但高校可用于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具体实践教学经费,由于生源数量参差不齐,在一些高校,不可能满足实践性课程的需求,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下转第50页)(上接第19页)困难。其次,高校课程标准对实践性课程的课时和评价方法缺乏硬性规定。这使得相关部门在课程设置上,将思想政治课的实际课时与专业课压缩在一起,增加了思想政治课理论课和实践课配置的整体难度。这也迫使学生只关注专业课,忽视从另一个层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不良倾向。第三,实践教学将受制于高校的地域局限性,理解程度和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学生专业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因此,实践教学要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实践教学的主题和内容设计得更加精确,教育经费的使用更加有效,教学时间的安排更加合理,教学内容的准备更加细致。
3.3网络育人有待创新
随着网络平台的便利性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利用QQ、微信、微博等媒体进行互动交流的现象增多,许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发展了以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为载体的交流方式,如微博公众号、QQ群、微信传播群、微视频等。但根据调查,这种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育人方法效果甚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互动双方认知水平的差异影响互动的实际效果,部分大学生受思政课刻板印象的制约,对互动产生抵触情绪,而一些大学生对互动方式和认知目标的把握不准确,也会造成认知偏差;大学生更容易被一些网络舆情的无意识吸引,信息混乱引发的情绪激动,影响他们对事件本身的客观理性判断;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的互动交流方式和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或者吸引力不够,或者没有足够的基础,不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视觉、听觉和精神体验,导致学生参与网络互动交流的比例较低;网络互动交流更多地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知、情、意”上,缺乏对行为的认知和情感转化,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还是受教育的大学生受网络虚拟性的影响,导致网络教育实效性的弱化。
4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今社会,信息发达,国际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频率大大增加,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不同价值观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这是多元价值观盛行的客观原因。然而,多元价值观的盛行消解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影响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观原因还有:大学生正处于对周边社会的好奇期,价值观容易受到周边环境和社会舆论的波动影响。如果主流价值观不能以丰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赢得大学生的关注,那么就会有其他价值观来填补这一空缺。那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这方面能做些什么呢?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针对性的消解不良的社会思潮和舆论;我们还可以在教育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渗透更多的人文元素,真正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彰显人性的光辉;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研究、总结、教育、运用媒体等规律,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