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建议
2020-08-09张素琴杜国平文颖傅颖李卫平王丽霞
张素琴 杜国平 文颖 傅颖 李卫平 王丽霞
摘 要:学生社团不但是学生个性塑造、能力培养以及思想交流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培养高校大学生综合能力,落实素质教育时,学生社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通过简要阐述学生社团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以及现阶段基于学生社团的存在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重点探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促进学生社团发挥积极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学生社团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1学生社团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1.1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心理互动的重要平台
高校是学生从高中较封闭的自我管理向半社会化的开放式自我管理的过渡阶段,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可塑性强、自我意识强的年轻群体, 面对所处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面临适应与发展的各种问题,比如,生活环境的改变(由家庭居家生活到学校集体生活),生活能力的考验(由依赖性到独立性),人际关系的调适(由家庭的中心人物到群体的普通一员)等等。长期这样的应急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疾患产生。学生社团作为心理互动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互动的关系和交流渠道,是进行朋辈互助的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是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重要渠道。大学生进行心理互动包括群体心理互动与个体心理互动,因此,也有着两种行为与之对应。这种学生社团平台是以相关的管理机制作为管理保障的,高校管理者是关键的引导者,通过高校社团的管理要求和国家相关的教育理念保障高校社团活动目标的正确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在实践过程中为大学生提供正确有效的心理互动的援助。个体心理行为互动需要相关的群体心理行为作为依托,在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趋向中完成自我心理的调适。个体心理行为和群体心理行为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但是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需要相关的制度来进行管理,当大学生提出自身的需求时,社团的管理者也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引导。
1.2学生社团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专业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校专业知识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展的天地。学生社团文化是一种隐形教育,其作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与课堂教育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活动的开展是高等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体现,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形式向大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播,技能的传授,让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中发挥潜能,通过自我价值的体现收获存在感和成就感,建立并强化自信心,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基于学生社团的存在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1强化社团活动,忽视心理健康功能
高校在开展社团活动时,强调学生的参与度,但是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普遍缺乏科学的设计,并且通常会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关键因素。具体表现一是社团的活动性被过度强化,从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 虽然社团活动的举办非常顺利,但是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不大,没有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选择、组织社团活动并进行社团效果反馈。 因此,在进行高校的社团活动时,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社团活动的有效的合理的内容融合。 二是高校开展社团活动,主要是基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忽视了在活动中建立积极的向上的价值导向,并且从众现象凸显。基于此,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心理健康功能便会很难得以充分的发挥。
2.2高校学生社团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管理
高校的學生社团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涵、管理模式之间以及运行实践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机制。首先,社团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内涵之间的融合。目前高校领导者对社团管理职能进行了精细的划分,所以对于社团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两者而言,过于明确的部门分工和职责划分,不利于两者之间内涵和价值导向的有机融合,容易出现管理过程中的部门沟通和协调问题。其次,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部门之间存在封闭性,缺乏有效进行价值融合的方法,因此在管理期间也会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主要原因还是高校的社团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并且在社团活动开展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价值,忽视社团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加上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以及管理流程,所以社团活动就会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3提高学生社团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建议
3.1提升社团管理水平,强化对学生社团的引导
学校社团通过统一的管理和指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科学的设计规划,通过多部门有效的协调和研讨, 建立学生社团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涵、管理模式之间以及运行实践之间有效的融合机制。让学生社团活动的选择、组织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我,社团管理者要加强管理水平和领导素质的培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同时,通过心理健康监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监控和效果评估。
3.2立足学生心理,发挥社团优势,积极主动为学生创造归属感
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成熟的高速发展时期,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具有内心情感丰富、细腻,社会经历少,抗挫能力弱,处理问题能力不强,自我意识强而又缺乏严格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特点。当面临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问题时不能很好的把握分寸,孤独、无助、气愤、失望等不良情绪的积累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进而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新生在进入高校后,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还可能会出现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现象。这时的学生便会迫切需要一个情感疏通和交流的平台,以此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与心灵的庇护以帮助进行心理上的调适。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包容性和“朋辈优势”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社团这个平台来增加对学校以及周围环境的了解,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渠道,从而获得归属感。
高校内的社团在开展活动的时间安排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后,自我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不同的社团活动中,比如学术交流、文体活动以及一些公益活动等。帮助学生分散注意力,也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良好途径。同时,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还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感受自我价值,激发学生对高校生活与学习的热爱。
3.3营建激励环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建设学生社团是以学校的教育目标为依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凝聚力,提高学生在社团的参与度。同时,社团有了学生的参与后还能更具生命力和活力。学生通过社团参与到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中,能帮助其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与团队的潜力,培养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提升学生自己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卡耐基曾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是自己的专业能力,百分之八十五需要人际关系以及自己的为人处世提供保障。大学生往往自我意识较强,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对生活与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人或者事情缺乏足够的包容与理解。社交经验的匮乏,使其在某些时候很难和别人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而高校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造平台,帮助学生学习人际关系的处理。例如,社团组织各种活动、社团例会时都会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氛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而且也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交场所,让大学生去亲身实践,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学会如何处理矛盾冲突,如何对自己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使自己更好的融入到大学校园的生活中。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反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3.4注重学生自我发展,提升学生自信心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时依赖性、被动性较强。但是学生在社团中,不仅仅是社团活动的参与者,还可以是领导者,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可以转变以往在学习中的被动角色,这对学生增强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角色转变之间,充分调动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思维定式,学会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
自信心对于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对自身价值认可的内在表现。社团活动通过让参与者在帮助他人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同時,通过相关的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让社团成员能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消除认知偏激。
4结束语
社团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严谨的社团管理以及积极健康的社团活动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团结友爱的集体观念以及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带来助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锻造平台。
基金项目:重点课题: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课题《提升高校学生健康社团作用的实践性研究》(课题编号2018A001)。
参考文献
[1]周丰.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社团的作用[J].人文论坛,2016(05):103-104.
[2]韩朔.浅析高校社团作用与社团管理[J].科教论坛,2013(10):186.
[3]张彦,韩流.学生社团组织与学生成长成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苏卓.浅析高校社团的作用及建设[J].青春岁月,2012(01):123.
[5]李颖川.论大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08):169-171.
[6]赵建斌.高校社团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浅析[J].科技信息,2016,36(03):70.
[7]罗凯.浅析学生社团在高校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8(1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