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挥别过去,拥抱未来

2020-08-09刘媛张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分离焦虑归属感

刘媛 张雯

〔摘要〕“选科走班”政策下的重新分班导致大量学生出现较严重的分离焦虑,本文分析了分离焦虑的成因、表现及解决办法。实践证明,通过恰当的“仪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新集体的归属感,从而减少对原班级的分离焦虑。仪式作为一种有象征意义的形式,是构建意义的手段,它不同于常规的教育方式,在加强学生的自我肯定与认同、适应人生转折方面能提供有效的帮助,让学生“告别过去,迎接未来”。

〔关键词〕归属感;走班;分离焦虑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2-0056-02

一、发现分离焦虑

由于要“选科走班”,在高二开学前,年级进行了重新分班,我班的学生被分散到了其他三个班中。刚得知这一消息时,我就开始担忧他们会由于不适应新班级而出現对原班级的分离焦虑。果不其然,第一周课时结束后,原班级中就有多名学生给我发信息表达不舍,有同学在原班级门口徘徊,还有的甚至跑来和我哭诉,表达无法融入新班级的困惑,近十人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分离焦虑。作为他们的原班主任,我知道自己需要理性地分析原因,并寻找出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的解决办法,做好他们关键时期的引路人。于是我决定抓住恰当的时机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面对离别,接受新开始。

二、思考与分析

(一)归属感的心理作用

学生们的上述表现是出自内心对原班级的认可,说明在他们心中原班级是凝聚力强、彼此关系融洽的集体。因为有强烈的归属感,学生们才特别渴望回到原来的集体中。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又称为缺乏型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舒适,从而去追求高一层的需要。归属感是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团体认可和接受时的一种感受,它由人的本性需要驱使,即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渴求他人的承认和接纳。对于进入新集体的学生们来说,只有感觉到被集体认可和接受,形成归属感后,才有可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投入到新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

(二)告别仪式的心理作用

格式塔学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活动都是先验的“完形”,即“具有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因此仪式对于情感的未完结有一种结束作用。人的生活,都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过渡的序列,我们会经历很多过渡仪式:成年礼、毕业礼、结婚礼等。仪式象征着旧的已经结束,新的即将开始,是转换仪式前后两个稳定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缓冲带,能让心灵回首、宣泄、新生。

仪式感是基于某种仪式而产生的一种内在心理体验,是对仪式象征意义的共鸣。良好的仪式感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向心理暗示,进而产生正向的行为动机或外在行为,精心设计教育中的仪式可以促进仪式感的形成,良好的仪式感则是“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的助推剂。因此,通过恰当的仪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新集体的归属感。

三、通过“告别仪式”,促使学生顺利接受新集体

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离开已经习惯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同学的不舍是人之常情。为了引导学生妥善处理情绪、正确面对离别、尽快融入新的班集体,我决定设计一个集体氛围浓郁、人人都能参与的仪式。通过这个仪式,学生能一起分担离别的哀伤,一起体会心心相印的美好时空,共同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同时又能收获心理安慰。由于已分班又赶上周末,我最终决定在微信群中举行这场“告别仪式”。

周六一早,我在原班级微信群中发起了求助信息:“我女儿上幼儿园,由于班级老师离职以及个别小伙伴转园,所以很伤心不想上幼儿园,这种情况怎么办?”以此引出“分班后,同学们如何告别原班级,适应新集体”的问题。同学们发言很积极,一名同学发来了很长的信息,描述自己是如何在两次转学过程中适应新集体的。他的发言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同学们纷纷发言,表达想法。于是我在群中说:“每个人都要学会如何面对和接受离别,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遇!爱,是最美的拥有。今天晚上12:00我会将原班级群解散,大家有想说的话可以发到群里,解散不是失去与结束,而是将记忆留在心里,带着美好继续前行!”

我想用“散群”来推动学生面对离别,但是一些学生在群里表示了反对,其中一个分离焦虑比较严重的同学,情绪激动并难以平复。我与他单独进行了沟通。就在这期间,一名学生发来了很长的信息,他感恩遇到了友善的同学和负责的老师,还回忆起之前举办过的送别老师的仪式,“大家晚上主动排练节目,当天的仪式温馨感人,老师都感动得哭了。”最后他说:“我们虽然不在一个班了,但是友谊会一直将我们连在一起。”接着学生们陆续在群里发长信息,内容都是对过去、对同学的感恩,以及对于离别与新开始的看法。其中也有那名情绪激动的学生,他说,“我希望将来谈论到这次分别时,我能对自己说:‘我成长了。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在余下的日子里,做最棒的自己!高一(3)班的‘家人们加油!”。晚上九点,最后一名同学发来了长达1400字的文字,带同学们一起回忆了高一的点点滴滴,感激可爱的同学、可敬的老师……看着学生们的文字,我感触很深,只有具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得如此动人。到这里,我相信此次告别原班级的仪式实现了教育学生学会面对离别的目的。最后,在夜里12:00时,我宣布保留这个群,作为我们永远美好的回忆。

这次仪式让我和学生都获得了成长。分离焦虑源于我们对曾经班集体的认可,源于对班集体归属感的渴望。通过用恰当的仪式表达感受、释放情绪,学生会逐渐尝试面对离别,接受离别,并努力去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

四、收获与感悟

这场“告别仪式”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仪式这种形式的独特作用,恰当的仪式能让参与者在一种庄重的场合下采取郑重的态度,在这样的氛围下,同学们的发言不再是简单的倾诉,而是经过深度思考后的表达,这种适度的宣泄具有正向作用,使得参与者在倾听中感悟,在参与中成长,这就是仪式感的形成及其带来的正向影响。同时,仪式是构建意义的一种手段,仪式上的种种要素都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代表着辛苦的付出、难言的师生情谊以及对未来的深深期许,这样的仪式能够加强学生的自我肯定,增强其自我认同。此外,仪式能为人生的转折或过渡提供帮助,让学生面向未来。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后,目前担任新高二(3)班班主任的我,在思考如何组建新的班集体时,决定依旧采取“仪式”这种形式帮助新的学生建立起对新班级的归属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高二(3)班的同学们也能在新班级中获得归属感,找到自身价值,一起组成令人向往的新集体。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七中学,北京,11012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分离焦虑归属感
基于PCK视角的幼儿园归属感教育课程构建的探究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人力旅行
家园合作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
不同的教养方式对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影响
缓解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帮助缓解幼儿依恋行为初探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