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性抗阻练习结合拉伸练习对脊柱侧弯的康复效果研究
2020-08-09张坚锋
张坚锋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1 研究目的
目前,由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人们的脊柱健康埋下隐患。脊柱是人体的支柱,然而脊柱侧弯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种常见疾病。普查是及早发现该病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由于筛查过程复杂、仪器匮乏等原因,脊柱侧弯并没有纳入《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检测项目。随着弯曲角度的增大,脊柱病症凸显,这将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为了验证运动干预能改善患者的脊柱形态、矫正其身体姿势,文章通过6周的比较渐进性抗阻练习和拉伸练习,进行脊柱侧弯的康复治疗实验研究,力求设计一种简易、经济、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为广大轻度脊柱侧弯患者提供服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访问、检索知网与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查阅报刊、期刊获得信息等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 实验法
该研究招募24名患脊柱侧弯的学生,通过6周时间的比较渐进性抗阻练习和拉伸康复练习,采用分组对比的方法,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等方法,对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得出科学的结论。
3 研究对象与分组
募集高职学生脊柱侧弯受试者,纳入标准是脊柱一段偏离中线超过1cm的脊柱侧弯。通过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方法,根据自愿参加原则,筛选出24名脊柱侧弯较严重的高职学生。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3.1 入选标准
(1)患者年龄在17岁以上,且从未经过常规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穿戴支具等治疗。
(2)双肩不等高、肩胛下角偏离同一水平面、腰凹没有对称、脊柱棘突联线偏离中轴线,以上4项中至少有1项阳性者。
3.2 排除标准
(1)先天性脊柱弯曲,即出生时就有脊柱弯曲畸形。(2)已经伴有心肺功能障碍或脊髓损伤,不能完成训练者。(3)有精神病史。(4)有认知意识障碍。
4 干预方案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法,比较单独渐进式抗阻练习、单独拉伸练习以及两者结合方法对脊柱侧弯的康复治疗效果。以反复静力性拉伸方法来发展脊柱凹侧软组织的伸展性,以渐进式哑铃抗阻练习来发展脊柱凸侧屈肌的力量,以自觉疼痛、脊柱侧弯程度、躯干旋转角度、脊柱活动度、脊柱侧屈肌力和动作能力以及身体平衡度等指标评价康复治疗效果。
4.1 力量训练方案
用于发展脊柱侧弯患者凸侧肌肉的力量。患者站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脊柱凹侧上肢手持哑铃保持伸直状态,往凸侧进行脊柱侧屈运动,侧屈至最大幅度,然后回复直立姿势,重复10次为1组,共做3组,组间休息1min,训练1次/d,5次/周,持续6周。第1周哑铃重量为8kg,以后每周增加2kg。
4.2 静力拉伸方案
用于发展脊柱侧弯患者凹侧软组织的伸展性。患者两腿并拢直立,两手上举并拢,脊柱往凸侧进行侧屈,侧屈至最大幅度保持60s,然后回复直立姿势,重复5次为1组,共做3组,组间休息1min,训练1次/d,5次/周,持续6周。结合训练组每次先进行力量练习,再进行静力拉伸练习。
5 测试指标与方法
对24例脊柱侧弯患者实验前后自觉疼痛、脊柱侧屈肌力、脊柱活动度、躯干旋转角度、脊柱侧弯程度的指标进行测定,然后比较分析,寻求有效改善脊柱侧弯的锻炼手段。
6 结果与分析
6.1 各组实验前后VAS评分的变化
各组患者实验前后VAS评分的变化如表2所示。
表2 各组患者实验前后VAS评分的变化(±S)
表2 各组患者实验前后VAS评分的变化(±S)
注:1.各组实验前后自身比较,*P<0.05,**P<0.01。 2.结合组与力量组比较,☆P<0.05,☆☆P<0.01。 3.结合组与拉伸组比较,▲P<0.05,▲▲P<0.01。
组别 实验前 实验后 差值 降幅/%力量组 38.75±8.35 30.25±6.23** 8.50±4.69 21.94拉伸组 39.50±4.84 31.50±5.90** 8.00±2.27 20.25结合组 39.50±3.89 25.38±3.50** 14.12±1.64☆☆,▲▲ 35.75
从表2可以看出,结合组VAS平均值实验前为39.50,实验后为25.38,平均降幅为35.75%,实验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0.01);力量组VAS平均值实验前为38.75,实验后为30.25,平均降幅为21.94%,实验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0.01);拉伸组VAS平均值实验前为39.50,在实验后为31.50,平均降幅为20.25%,实验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0.01)。进行组间比较时,结合组的VAS平均降幅最大,力量组其次,拉伸组最小,结合组与力量组、拉伸组之间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力量组与拉伸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
6.2 各组实验前后脊柱侧屈肌力的变化
各组患者实验前后脊柱侧屈肌力的变化如表3所示。
表3 各组患者实验前后脊柱侧屈肌力的变化(±S) 单位:kg
表3 各组患者实验前后脊柱侧屈肌力的变化(±S) 单位:kg
注:1.各组实验前后自身比较,*P<0.05,**P<0.01。 2.结合组与力量组比较,☆P<0.05,☆☆P<0.01。 3.结合组与拉伸组比较,▲P<0.05,▲▲P<0.01。
组别左侧屈肌力 右侧屈肌力实验前 实验后 差值 实验前 实验后 差值力量组 24.26±5.54 5.98±3.72拉伸组 25.25±7.50 30.03±7.04**5.76±3.93 24.10±5.31 30.08±6.26**0.55±0.81结合组 23.54±7.15 25.53±6.95 0.28±1.29 23.90±9.63 24.45±9.27 33.13±8.94**9.59±3.42☆,▲▲23.06±6.28 32.71±8.52**9.65±3.91☆,▲▲
从表3可以看出,结合组实验前左侧屈肌力平均值为23.54kg,实验后为33.13kg,平均值改善为9.59kg,实验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0.01);力量组实验前左侧屈肌力平均值为24.26kg,实验后为30.03kg,平均值改善为5.76kg,实验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0.01);拉伸组实验前左侧屈肌力平均值为25.25kg,实验后为25.53kg,平均值改善为0.28kg,实验前后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行组间比较时,结合组的左侧屈肌力平均增幅最大,力量组其次,拉伸组最小,结合组与力量组、拉伸组之间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力量组与拉伸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
6.3 各组实验前后脊柱侧屈幅度的变化
各组患者实验前后脊柱侧屈幅度的变化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结合组实验前左侧屈幅度平均值为17.25cm,实验后为24.14cm,平均值改善为6.89cm,实验前后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力量组实验前左侧屈幅度平均值为18.69cm,实验后为18.96cm,平均值改善为0.27cm,实验前后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拉伸组实验前左侧屈幅度平均值为16.43cm,实验后为19.84cm,平均值改善为3.41cm,实验前后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进行组间比较时,结合组的左侧屈幅度平均增幅最大,拉伸组其次,力量组最小,结合组与力量组、拉伸组之间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力量组与拉伸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合组与力量组、拉伸组之间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力量组与拉伸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表4 各组患者实验前后脊柱侧屈幅度的变化(±S) 单位:cm
表4 各组患者实验前后脊柱侧屈幅度的变化(±S) 单位:cm
注:1.各组实验前后自身比较,*P<0.05,**P<0.01。 2.结合组与力量组比较,☆P<0.05,☆☆P<0.01。 3.结合组与拉伸组比较,▲P<0.05,▲▲P<0.01。
组别 左侧屈幅度 右侧屈幅度实验前 实验后 差值 实验前 实验后 差值力量组 18.69±1.93 0.38±0.42拉伸组 16.43±2.52 18.96±1.99 0.28±0.43 19.61±2.32 19.99±2.21*3.44±1.99结合组 17.25±2.49 19.84±4.02**3.41±2.31 18.71±3.46 22.15±4.07**24.14±3.15**6.89±1.77☆☆,▲▲17.46±2.84 24.30±2.48**6.84±0.84☆☆,▲▲
6.4 各组实验前后脊柱旋转角度的变化
各组患者实验前后脊柱旋转角度的变化如表5所示。
表5 各组患者实验前后脊柱旋转角度的变化(x±S)
从表5可以看出,结合组实验前脊柱旋转角度值平均为5.75°,实验后为2.25°,平均改善为3.50°,实验前后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力量组实验前脊柱旋转角度值平均为5.75°,实验后为4.63°,平均改善为1.13°,实验前后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拉伸组实验前脊柱旋转角度值平均为5.88°,实验后为4.63°,平均改善为1.25°,实验前后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进行组间比较时,结合组的脊柱旋转角度平均降幅最大,拉伸组其次,力量组最小,结合组与力量组、拉伸组之间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力量组与拉伸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6.5 各组实验前后脊柱侧弯程度的变化
各组患者实验前后脊柱侧弯程度的变化如表6所示。
表6 各组患者实验前后脊柱侧弯程度的变化(x±S)
从表6可以看出,结合组实验前偏距离值平均为1.28cm,实验后为0.71cm,平均改善为0.56cm,实验前后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力量组实验前偏距离值平均为1.25cm,实验后为1.00cm,平均值改善为0.25cm,实验前后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拉伸组实验前偏距离值平均为1.25cm,实验后为0.99cm,平均值改善为0.26cm,实验前后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进行组间比较时,结合组的偏移距离平均降幅最大,拉伸组其次,力量组最小,结合组与力量组、拉伸组之间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力量组与拉伸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7 实验结论
(1)结合练习能够明显改善青少年的脊柱侧弯程度。结果表明,长期坚持递增阻力训练与拉伸训练相结合,可以达到矫正嵴侧弯的效果。柱体侧弯的改善不仅提高了受试者的自信心,提高了受试者的运动能力,而且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方便。
(2)结合练习能够明显改善青少年的自觉疼痛。男女受试者的意识疼痛明显低于实验前,说明渐进性抗阻训练结合拉伸训练对脊柱侧弯患者有明显的矫正作用。脊柱侧弯的改善不仅提高了受试者的身体舒适度,而且改善了受试者的身体活动空间范围,为其以后的身体矫正治疗提供了方便。
(3)结合练习能够明显改善青少年的躯干旋转角度。男女受试者躯干旋转角度明显改善,说明进行性阻力运动结合拉伸训练对矫正外侧嵴弯曲有明显效果;脊柱侧弯青少年患者躯干旋转角度呈明显增加趋势。
(4)结合练习能够明显改善青少年的脊柱活动度。男女受试者的脊柱活动性均较实验前有明显改善,说明递增阻力运动结合拉伸训练对脊柱活动患者有明显的矫正作用。 在渐进阻力运动结合拉伸训练的过程中,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的脊柱活动有明显改善,说明长期坚持渐进阻力运动结合拉伸训练可以达到改善脊柱活动的效果。脊柱活动度的改善提高了躯干活动的灵活性。
(5)结合练习能够明显改善青少年的脊柱侧屈肌力。男女受试者的嵴侧屈肌肌力均有所提高,男女受试者嵴侧屈肌肌力在运动前后有显著差异渐进式阻力运动与拉伸运动相结合,男女受试者在屈肌腱外侧嵴力量训练前后,表明渐进式阻力运动与拉伸运动相结合对提高背部肌肉和腹部肌肉力量有显著效果。
(6)结合练习能够明显改善青少年的动作能力及身体平衡度。经过渐进式阻力训练结合拉伸训练,对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平衡有积极作用。运动能力和身体平衡能力的提高表明,渐进性阻力运动与拉伸运动的干预及所采用的训练方法相结合是可行的和可取的,能有效改善青少年脊柱的健康状况,防止脊柱侧曲的发生。
(7)结合练习对矫治青少年脊柱侧弯是可行可取的。渐进式阻力训练与拉伸训练相结合,可以提高冠状动脉侧曲度、疼痛、躯干旋转角度、柱活动度、关节活动度、关节活动度等,青少年嵴侧弯患者的柱侧屈肌肌力、运动能力及身体平衡。脊柱侧弯患者的病情缓解表明,渐进性阻力运动与拉伸训练相结合,结合所采用的训练方法是可行和可取的,渐进性阻力运动与拉伸训练相结合能有效地改善脊柱的健康状况,防止侧曲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