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进程中地方社科院智库实践基地的创新发展路径
——基于“小穿论坛”的品牌化建设实践

2020-08-09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6期
关键词:社科院智库天津

一、地方社科院设立智库实践基地的时代意义

(一)对地方社科院智库功能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提出“服务人民、问题导向、专业视角、创新引领、影响至上”的基本理念。习总书记多次精辟的论述启示我们,新时代中国智库应该分解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一种研究咨询机构,第二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现象。这三个层次的内容相互关联、交叉作用,形成为一个立体的、有活力的智库体系。我们院的智库实践活动就是极其有力的佐证,这是一个内外部资源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立体网络化系统。

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社科院是智库的重要类别之一,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资源统筹整合加强资源统筹整合”,实现创新式发展。地方社科院是地方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和思想宝库,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智库品牌,在区域合作、地域文化、地方社会治理等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在国家智库体系的整体布局中,地方社科院应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省情(市情)调研和决策咨询研究,为地方党委、政府乃至中央部委决策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

深入探析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外部的建言需求,地方社科院智库要具备五种功能:一是咨政建言。围绕党委政府决策急需的重大课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出专业化、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二是理论创新。挖掘本土的丰厚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支持和引导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三是舆论引导。发挥好阐释党的理论、解读公共政策、研判社会舆情、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积极作用,形成公正和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导向;四是社会服务。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等开展可行性论证,实施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五是对外交往。开展合作项目研究与对外交流活动。天津社科院的智库建设以高端战略研究和突出天津地方特色为重点,发挥市情研究、舆情研究、天津历史文化研究、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等学科优势,围绕天津和国家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调查和研究,为上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成为具有地域特色、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智库品牌。

(二)乡村振兴进程中地方社科院智库的责任与担当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量。回望历史,中国特色的革命思想、革命斗争、革命道路是从土地革命开始的,是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开始的;改革开放第一步实践,是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探索开始的,改革开放获得的巨大人口红利主要来源于农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是农村、脱贫攻坚战的主攻方向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点是农村。习总书记明确要求,要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的理论创新、实践创兴和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所以,关注“三农”、研究“三农”、策论“三农”,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是地方社科院智库的责任与担当。天津的农村与农业虽然经济占比不大,但是疆土面积和人口规模占据了一半规模,乡村振兴是关系到全市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的重大工程,是天津社科院智库的责任与担当。

(三)地方社科院在农村设立智库实践基地的意义

乡村振兴是具有中国独特特点的新领域,也是社科研究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新领域。2016年,我院科研人员下乡调研中发现了风景秀丽、人文丰盈的小山村——小穿芳峪村:村史上曾有八位雅士建园生活,设立“穿芳义塾”推广教育,开展规模化植树与山地养护,实施精细化农耕与改良试验。劳作之余,这些雅士勤于笔耕,留下了高水平的文献资料,成为当今研究和传承的宝贵文化财富。下乡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着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和农民迈向兴旺的“最初一公里”的双向难题,也就是农村基层对政策理解不深刻、执行不到位,乡村基层管理者和农民对自身需求认知模糊、缺乏思考。为提高科研人员与社会对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与能力,我们提出科研人员要走出书斋做学问,在工作中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挽起裤腿下田间”,积极深入到基层一线调查研究,帮助基层单位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强化理论研究的基础、印证理论研究的结论,最后上升到提出更有见地、有分量的咨政策略和理论创新。地方社科院作为地域高级社科研究机构和综合性高端智库,承担着“顶天”和“立地”的服务职能:“顶天”指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服务,“立地”指为基层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智库实践基地的设立正是为了夯实“立地”的根基,是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综合平台,同时也是一个沟通桥梁,促进科研人员挖掘基层素材、发现理论创新灵感,再让源于实践的创新成果服务于决策层和基层。

2017年9月,为了响应习总书记“乡村振兴”的号令,基于我院与小穿芳峪村合作开发文化的丰富实践,我们决定在小穿芳峪村设立天津社科院的智库实践基地,成为科研人员理论与实践碰撞的有效平台,同时以点带面,面向市内乃至国内的乡村地区开展多学科、多角度的实践考察和咨询服务,全面提升我院科研人员的智库服务水平。几年的运转证明:实践基地的建立,打通了科研与实践的链接梗阻,助力科研人员发挥特长、补齐短板,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小穿论坛”品牌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模式

(一)设立“小穿论坛”源起

为帮助小穿芳峪村深入挖掘优秀历史文化、科学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我院休闲农业和古典文学专业组成了跨学科的科研团队,以义务的智力输出帮助村里整理古籍、规划文化产业布局、把握政策和市场机遇,让这个村的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

城乡融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但并意味着乡村的消亡,而是科学布局城乡发展比例。为此要抓住有发展潜力的乡村,搞好规划引导和三产融合,实现各方利益均衡分配的格局,这正是通过乡村振兴实现乡村价值的有效方式。实践证明,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和核心。我院科研人员已经编辑出版了《小穿芳峪文库》三辑五本和影印古籍一套,获得天津市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这是挖掘、保护以及开发乡村文化资源的实在成果,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科研院所与农村基层合作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的合作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打造当地的文化品牌,促进乡村文化传播;二是推动文博、文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地域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三是文献整理与村民口述参与,有力地推进了“乡村记忆”工程,唤醒乡村沉睡的本土文化资源,传播社会正能量,形成新时代乡风文明新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乡村振兴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新命题,我们体会到了时代赋予社科研究人员的使命,没有满足于在一个小山村的实践活动,而是将研究的视线放大到整个乡村的发展需求,着眼于打造一种从科研与实践再到咨政建言的长效机制,我们决定依托小穿芳峪智库实践基地打造“小穿论坛”的品牌化工程,将集中研讨与专题研究结合起来,将科研活动与引资引智结合起来,为乡村发展提供有见地的智库支持和服务。

(二)“小穿论坛”的功能与内在资源保障

1.“小穿论坛”的功能

利用天津社科院的科研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集中时点的主题研讨会和分散时段的专项研究,有效链接乡村振兴进程中政策制定与实践需求的各个环节,搭建起官、研、产、学与当代农村对接的长效化、国际化社科研究平台,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智库品牌形象。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小穿论坛”的作用不断强化:一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社科研究、公益服务为核心,兼顾产业项目和先进技术的研究与推介;二是以年度主题论坛为核心,以专项研究为支撑,以特色活动和专门项目为载体,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乡村问题的研究;三是以社科院系统为基础,联合各方智力资源,开展区域合作与经验推介,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成为有实践基础的社科研究平台。

2.内在资源保障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天津社科院具备了一定的学科研究和咨政能力,已经形成了7个智库研究平台——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市舆情研究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市情研究中心、天津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中心,取得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和应用业绩。同时,天津社科院还有学术积累深厚的14个研究所,与各研究中心互相借力、互为补充,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学、生活哲学、生态文明、经济预测分析、城市史等领域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融合、对外协作的智库工作格局。

3.“小穿论坛”的运营模式

作为天津社科院的智库实践活动,“小穿论坛”采取了集中研讨和专题研究模式。

(1)集中研讨模式

指每年一届的“小穿论坛”专题研讨会。“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小穿论坛”的专家研讨会定在每年的金秋时节举办,已经成功举办了三次,每届参加会议的学者和乡村管理者达到一百五十人以上。论坛根据时代需要确定了不同主题,请来专家对农村发展中急需破解的难题进行研判和指引。学者们与来自农村基层的管理者在小山村的碰撞与对接,既接地气又有思想高度,对乡村发展起到了很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作用,也为科研工作者搭建了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有效路径。三届论坛的主题与研究宗旨见表1-1。

(2)专题研究模式

指天津社科院在科研年度内开展的全方位、有重点、有实效的“三农”问题专项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社科院系统的智库建设提出了要求:“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资源统筹整合,重点围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国情调研和决策咨询研究”,地方社科院“要着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有条件的要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同时提出,“鼓励智库与实际部门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落实中央和天津市委关于加强智库建设的有关部署和要求,天津社科院提出树立“一流意识、一本意识、一体意识和一线意识”,推进学科理论、宣传舆论、实践策论的“三论”一体建设,增强智库工作的主动性。学科方向按照“基础有没有”、“实践要不要”、“学界新不新”、“空间大不大”的要求进行调整,做实学科基础理论。我院以“小穿论坛”为契机,围绕新型智库建设,在科研导向、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在原来十四个研究所的基础上,优化布局、重新整合成立了七大研究中心,在观念变革与定位转型、问题导向与学科协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智库功能与评价标准、突出特色与创新发展等方面,做了全面的深化和根本的转变,形成了打破学科限制、深入社会基层、服务决策高层的全新科研风气,我院智库建设也从“牛刀初试”推进到深化发展的阶段,乡村振兴的专项研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服务经验、形成了丰硕的有分量的咨政建言成果。

表1-1 各届“小穿论坛”的主题与研究宗旨

近年来,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宗旨,我院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活动:日韩都市农业的考察调研、全市及国内先进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的比较研究、天津农村文脉资源的整理与开发、农村帮扶工作的考察与深入,等等。多年的实践让我们收获了巨大的理论财富,认识到天津特别是东部农村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是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着社科研究人员及时总结新经验,科学提升到理论层面,在”三农”问题上构建起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概念体系,助力更大范围的乡村振兴道路走得更平稳、更顺利。

为进一步深化对我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加快推动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不断提升我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水平,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院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积极开展针对“三农”问题的智库合作与对接。在“小穿论坛”成功运行的基础上,2019年12月18日,天津社科院与天津市农学会、天津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中心联合签订了《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研究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三方合力打造成为“一院、一会、一中心”的“金三角”模式,围绕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各方的人才优势、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联合开展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形成研究成果上报有关部门,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这种互为补充、互相借力的智库合作模式将为天津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巨大作用,特别是为今后的“小穿论坛”提供了更坚实的组织保障。

三、“小穿论坛”发展展望

在三届“小穿论坛”成功运行的基础上,天津社科院与天津市农学会、天津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单位决定,围绕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各方的人才优势、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联手开展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工。这种互为补充、互相借力的智库合作模式为天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智库作用,为今后的“小穿论坛”提供了更坚实的组织保障。

今后,抓住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的重要机遇,积极推进智库实践活动的系统化、规范化,借鉴达沃斯论坛、博鳌论坛的运营模式,携手社科研究界联席会议等全国性、国际性推介活动,搭建出多种研究主体参与的、政研产农精准对接的立体平台,从而完善“小穿论坛”的运行机制、做实“小穿论坛”的框架体制、做大“小穿论坛”的品牌影响力,通过“小穿论坛”的长效化运转构建出具有特色的智库品牌形象。

猜你喜欢

社科院智库天津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纲到省社科院调研
如果天津有“画”说
振兴乡村,山东大有可为——访山东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清津
民居智库
陕西省社科院为离休干部过百岁生日
天津卷
《天津之眼》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