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0-08-09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6期
关键词:珠三角城市群协同

一、前言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的背景下,大数据、超级计算、模式识别、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相继问世,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和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技术,将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产业竞争格局。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抢占科技竞争高地,我国将人工智能作为我国抢抓战略机遇、构筑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国家战略。2017年,工信部出台《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探索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突破发展”的要求。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珠三角城市群将人工智能产业作为珠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新着力点和突破点,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建立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区,促进区域内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早在2015年,广东省已出台《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推动本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随后区域内多个城市相继制定出台了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同时,珠三角城市群凭借其成熟的区域经济条件、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和独特的行政区域规划条件,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链融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区域内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珠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一)政策协同趋于健全,但部分城市配套仍需完善

与其他城市群相比,珠三角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布局较早,早在2015年广东就制定出台了《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经过4年多的发展,政策层级已较为完备,截止2019年6月底,已出台8个强人工智能发展政策。此外,珠三角城市群在推动区域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区别于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的跨省(区、市)发展,其是在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惠州、肇庆等9个城市的区域内发展,同时,广东省在发展中重视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对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辐射引领作用,使得珠三角城市群在推动区域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效应及产业链融合方面所面临的相对阻力较小。此外,区域内多个城市均制定出台了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干政策和枝政策。政策体系不断健全,为当地人工智能产业的统筹谋划与细分领域的深耕奠定了有力基础,政策体系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表1 2015-2019年上半年珠三角城市群人工智能相关政策梳理

(二)资金供给较为充足,但投融资领域分布不均

人工智能产业持续发展需要资本市场大量资金支持以推动,一方面资金流动分布情况可以反映出产业布局重点与市场热点,另一方面通过资金流向也能反映出产业未来发展潜力与趋势。据IT桔子第三方投融资平台数据显示,截至到2019年年底,全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项目共有2600多个,其中基础层、技术层及应用层投融资项目数量分别为643个、726个和1264个,可见智能应用仍然是目前市场资金最主要流向。

表2 2019年五大城市群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科研基地统计表

图1 2019年底广东省人工智能投融资项目主要城市占比

珠三角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情况来看,广东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热度主要集中在智能应用方面如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能制造业、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等,表明该区域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更突出“应用为导向”特点。但从长远来看,基础研究与技术层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产业链中的上游环节,投入不足会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

(三)智力支持仍处于起步阶段,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密集度不高

智力支持重点考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及科研支撑能力。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在倒逼全球各国大力布局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和科研机构建设。高校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基础性,重点培养行业通用性人才;研究所及国家实验室人才培养更突出专业性,重点培养行业高精尖人才。本文通过分析对比珠三角和其他城市群人工智能专业高等院校数量及相关研究所、国家实验室建设情况,分析该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基础性人才和高精尖人才培养情况(本文所统计的开设人工智能专业高等院校数量主要指的是截至到2019年年底已经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或专业申请材料经审核予以公示的高校)。截至到2019年年底,珠三角城市群所开设的人工智能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为1,研究院所机构数量为0;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为2家。

基于上述数据分析可知,珠三角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治理支持度较弱,虽然该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与京津冀、长三角相当,但在人才智力方面与京津冀及长三角存在显著差距,反映出珠三角地区在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将面临着较大人才缺口,需要从外部引入大量专业人才以支持本地产业发展。

(四)产业载体支撑作用显著,产业发展呈现出较大活力

从产业载体区域分布数量来看,截至2019年年底珠三角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载体总量达到39个。区域产业载体数量越多,表明区域范围内人工智能产业资源要素集聚程度越高,产业发展创新活力越高,成果转化速度越快,产业规模效益越显著。由此可见,珠三角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活力及产业发展规模效益处于绝对优势,其区域产业载体发展支撑度相对较高。此外,珠三角城市群同时拥有国家级试验区以及区域性产业园区和创新中心,表明其人工智能产业载体结构布局合理性较高。

表3 珠三角人工智能产业载体分布情况

三、珠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主要问题

一是区域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不均衡。总体上讲,珠三角城市群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处于领先地位,这主要源于广州、深圳两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成熟的产业环境,对区域内整体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从城市群内部发展情况来看,珠三角城市间呈现较明显的梯度差异,肇庆、江门、惠州、中山等城市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产业载体数量较少、发展速度相对比较平缓,与其他城市拉开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珠三角整体人工智能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二是人工智能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力不足。人工智能技术属于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业,对前沿科技以及基础理论的依赖程度很大。同时,在市场快速扩张的趋势下,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人才缺口。因此,人工智能产业急需高校、研究所及国家实验室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珠三角城市群拥有着与京津长三角相匹敌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但在人才队伍和科研机构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作为基础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数量和作为人工智能产业高精尖人才培养基地的重点实验室整体不足,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研究院所机构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意味着,珠三角地区在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将面临较大人才问题,需要从外部引入大量专业人才方能满足本地产业创新发展。同时,该城市群在智能产业技术基础方面存在短板,过于薄弱的技术基础必然会影响到当地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是基础层和技术层产业投资力度不够。基础层是支撑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能力,属于人工智能产业链中的上游产业,技术层则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属于人工智能产业链中的中游产业。珠三角城市群对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会导致该区域人工智能中、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出现断层,极不利于区域内人工智能产业的长久、协同发展。

四、珠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一是坚持优势互补,增强产业集聚力。人工智能产业链涉及人工智能产业上游(芯片等基础部件)、中游(内容生产等)和下游(可穿戴产品、机器人及各类应用场景等)等多个环节与内容,珠三角地区在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中,充分考虑各城市产业优势与特点,以各类人工智能产业园区、产业产城为载体,使区域内各城市充分发挥自身在人工智能产业链的优势,产业上游布局以广州、肇庆等城市的智能元部件生产为主,中游布局上以东莞、珠海等城市智能设备生产为主,产业下游上以深圳等城市的机器人生产及智能应用为主。随着不同城市人工智能领域主导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彼此间融合度的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强的区域产业集聚力,吸引全国各地的人工智能企业落户珠三角。

图2 珠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协同发展路径示意图

二是布局优势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产业发展涉及多个主体、投入规模巨大,因此在产业规划布局时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不能盲目铺开,珠三角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以《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2030年)》政策为依据,在综合考虑区域范围内各城市产业结构特点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等,明确各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点与短期、中长期目标,鼓励各市聚集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某个点或优势产业,通过以点带面方式提升城市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及区域产业发展协同互补性。如中山市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以“电力智能化”作为产业转型及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切入点,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力行业的融合应用,在全国电力行业中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猜你喜欢

珠三角城市群协同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