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与留置针途径化疗对新西兰兔血管内皮损伤的比较研究
2020-08-08汪芝碧
沈 娇 汪芝碧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学院 重庆 404120)
近年来,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与周围静脉留置针为化疗患者常用途径[1]。但对于两者的优劣比较,仍争论激烈。郑玉琴[2]等认为肿瘤患者应首选PICC。而Bai等[3]认为,联合接受化疗和放疗的患者,留置针可考虑为首要选择。因此,PICC是否确实优于留置针?这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拟构建新西兰兔PICC模型、留置针模型,周期性输入阿霉素(Adriamycin,ADM)一疗程,比较不同时相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及血管的病理变化,以探讨两途径化疗对血管壁的损伤情况。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实验动物
健康级新西兰兔18只,4~5月龄,不计雌雄。随机分为三组:PICC组(A组)、留置针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各6只。
2.器材
PICC导管(聚氨酯材质,美国BD公司),24G密闭式留置针(Vialon 材质,美国BD公司),戊巴比妥钠(美国Sigma公司)等。
(二)实验方法
1.置管与化疗
A组参照沈娇[4]等报道方法进行置管。B组选取右侧耳缘静脉穿刺留置针。C组不置管、不给药,同期进行血标本检测。实验结束后做病理对照。A、B两组分别在第1、3、5周给药,每次连续输注3d。给药浓度、剂量及输注速度参照沈娇[5]等报道的方法。
2.hs-CRP检测
给药前24h及第1、3、5周化疗结束后24h采集耳缘静脉血3ml,按照hs-CRP检测试剂盒步骤检测hs-CRP的含量。
3.病理观察
化疗疗程结束后,所有动物牺牲取材。A组以导管末端为中心,截取前腔静脉。B组切取耳缘静脉组织块。C组分别截取前腔静脉、耳缘静脉作为空白对照。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hs-CRP检测结果以表示,方差分析组间差异,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法,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血清hs-CRP浓度
三组不同时相血清hs-CRP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三组不同时相hs-CRP检测结果比较(,mg/L)
表1 三组不同时相hs-CRP检测结果比较(,mg/L)
注:a表示与C组比较,p<0.05;b表示A组与B组比较,p<0.05.
?
(二)病理观察
A组内皮部分脱落,黑色箭头可见,蓝色箭头处可见管腔中血栓的形成,且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C组内皮完整,管腔清晰。B组内皮部分脱落,管腔中可见血栓,如图箭头所示。C组管腔清晰,内膜完整。
图1 A、C组前腔静脉HE染色结果(HE×100)
图2 B、C组耳缘静脉HE染色结果(HE×100)
三、讨论
PICC和留置针为化疗常用途径,但PICC导管位置较深,肉眼不易直接观察,其是否会对血管造成损伤?与留置针途径相比较,损伤孰轻孰重?对于护士指导患者化疗通道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一)PICC与PIV途径化疗损伤血管内皮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化疗时间的延长,A、B两组hs-CRP浓度逐渐增高,说明两种途径化疗对局部血管内皮均有一定刺激,且时间越长越严重。PICC导管在血管中处于漂浮状态,当回心血液通过管壁周围时,会产生涡流,增加对血管壁的切压力,损伤血管内皮。外周浅静脉管腔小、血流慢,化疗药物进入血管后,残留时间较长,可致血管内皮发生化学性损伤。陈海燕[6]等研究显示,留置针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脱落,诱发静脉炎、血栓。A、B组血管病理提示均有炎症,可认为两种途径化疗对血管内皮损伤客观存在。
(二)短疗程化疗,留置针途径较PICC损伤更轻
第1、3周化疗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3周以内,两种途径输注ADM对血管内皮的损伤程度不同,PICC对血管损伤更为严重。PIV穿刺简单、创伤小,仅每次化疗时执行,结束后即拔出,而PICC置管较复杂,且导管持续留置于静脉内,可长期反复刺激血管内皮。PICC导管属于体外异物,对血管内皮有损伤[7]。陶诗琪[8]等报道,PICC置管机械性静脉炎可达15.0%。Davies[9]等认为,持续性导管留置可造成静脉的不可逆性病理损伤,从而诱发血栓。此外,PICC导管价格较贵,且每周需要定期维护以延长导管使用周期,这尚且还需患者有较好的依从性。因此,3周一疗程的化疗患者建议优先选用留置针途径化疗。
综上所述,PICC与PIV途径输注ADM均能损伤血管内皮。但对于3周一疗程的患者,PIV途径化疗应优先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