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塑学校文化
——浅谈校长的学校文化领导力

2020-08-08倪子元

中小学校长 2020年7期
关键词:校史师生精神

□倪子元

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文化是师生在学校里存在和生活的方式。校长文化领导力是校长在实现学校目标、创生学校文化、推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的影响力和执行力。校长在构建学校发展愿景、形成学校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作用,文化领导力是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转型对校长提出的新要求。学校文化是师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教师的执业方式和学生的成长方式。学校文化里蕴含和沉淀着学校的办学历史、行为准则、处事方式和规章制度。因此,学校文化既有学校的章程制度、课程活动、校园布置等方式展现出的有积极活力的显性文化;也包含师生行事方式、教风学风、人际关系等不为人所察觉的隐性文化。较之学校的显性文化,隐性文化生成的时间更长、历史渊源及产生原因,更需要学校管理者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去感知和分析成因,判断存有的支持和阻碍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的因素,杭州第十一中学 (以下简称 “杭十一中”)也正是通过系列举措,继承和弘扬学校文化中的积极面,形塑和变革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内容的来源

(一)把好杭十一中优秀历史传统之脉

杭十一中是所百年老校。回望杭十一中的办学历程,跌宕起伏,筚路蓝缕,显现着杭十一中先辈们的民族大义、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学校创始人惠兴女士因学校经费无以为继,以死殉学的 “惠兴殉学事件”,因此事件推动了杭城女子教育;辛亥革命时期汤寿潜、蔡元培等杭、绍知名人士以 “五族共和”为由联合申请,使惠兴办学得以延续;抗日战争时期褚寿康校长变卖家产,率校西迁,教师钟郁文不顾风险,挺身续办 “惠兴小学”,抗战胜利后移交给 “惠兴女中”,使之得以迅速复校等事件。1955年,一江山岛解放战役前夕,杭州惠兴女中 (杭十一中前身)初三 (丁)小队的少先队员们把采集到的马尾松树种寄给了参战的解放军某部。一江山岛战役胜利时,排长史戊辰左手紧握着马尾松种子牺牲在 “一九〇”高地上,这枚种子被播种在了 “一九〇”高地上。杭十一中的少先队员们听到战役告捷的消息后,通过召开小队会、省电台朗诵诗歌、为参战部队献上红领巾和寄上成绩单等朴实的方式向英雄致敬,初三 (丁)小队随后被命名为 “一九〇”小队 (后更名为 “一九〇”中队)。“一九〇”小队成立更使贯穿在杭十一中校史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升华。杭十一中校史上不断涌现出的仁人志士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并非偶然,这些爱国爱家爱校的生动故事体现了杭十一中人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自强不息的精神。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杭十一中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从杭十一中校史着手,挖掘校史中的爱国主义、历史故事、生动事迹,通过师生回顾校史、剧本创编、校史剧目排演等方式,让学生知晓学校历史,并从学校的历史中汲取成长的精神养分。

(二)把好时代对杭十一中发展的要求之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论述青年工作,强调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学阶段是人生理想起步的阶段,是求知欲最强、最有想象力的阶段,是培养学生精神气质的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品质,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高中时期的青少年是人生的 “拔节孕穗”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要通过何种方式让青少年正确理解 “爱国主义”,是学校活动设计所要研究和实施的内容。是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是否将爱国主义的内核植根于学生心中,是对学校活动构建内容和实施方式的检验。“一九〇”精神是杭十一中历史上富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关键事件。杭十一中对 “一九〇”中队的产生历史事件及其精神所承载的历史使命进行了梳理,围绕 “一九〇”精神的传承设计和组织了 “与英雄同心,不负荣光不负卿”业余党校学员重访一江山岛活动、传承 “一九〇”精神,青春“毅”路同行清明祭扫活动、“谁是真英雄”辩论赛、“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诗歌朗诵会、让奋斗成为青春最靓丽的底色、“一九〇”英雄团支部命名仪式、用热情为青春增彩、“一九〇”暑期特色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让青年团员在活动中以 “一九〇”精神为引领,形成新一代“十一中人”的理想和信念,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对人生思考与感悟。

(三) 把好杭十一中文化发展内核之脉

学校发展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停留在学校办学的历史辉煌中。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 “精气神”,是学校管理者要着力练好的内功。校长在学校的办学方向上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地做好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对学校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该怎么做有清晰的认识。为此,杭十一中展开了 “十一中学校文化的内核是什么”的大讨论,在经过对学校历史的回顾和学校发展使命的思考,杭十一中人形成了这样的学校文化核心理念:“家国情怀”是“一九〇”精神的内核,是杭十一中人心中的高地;“责任担当”是杭十一中人的传统,也是 “一九〇”团支部的优秀传承;“自强不息”是马尾松的特征,也是杭十一中人的品性特点。并以此确定了培养学生 “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集体精神”“自强不息的个性品质”的成长发展目标(图1),并以之为杭十一中精神。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

学校文化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和愿景上。如果这样,学校师生会对此产生 “审美疲劳”。长此以往,会滋生出人浮于事的学校文化,校长的领导力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因此,在确定了学校文化的目标,完成了对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以后,校长要着手构建学校文化的实施框架和路径,使学校文化落到实处。

(一)校长要有制度建设的意识

学校要从管理走向治理,首先要进行制度建设。正如西方先哲所说 “好的制度使人变好,坏的制度使人变坏”,正是揭示了制度形成和制度执行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建设积极向上、追求学校自主发展的治理体系为主轴,以制度完善和建设为主线推动学校内生发展。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还应该将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原则、评价激励方式等也作为建设的重点。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学校中推行 “全员导师制”;育人者先育己,教师首先要坚定教育信念修炼内功,努力提高专业素养,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因此在教师中形成学习小组,定期举行读书会和沙龙活动。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落实,团支部组织的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找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 “真”问题,以学生喜欢的方式 “接地气”地组织好各类活动。

(二)要符合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发展特点

学校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于学生成长。高中阶段是学生由少年走向成人,由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关键时期。高中阶段学生生理和心理上也趋于成熟,对自然界、自我、社会、世界的认识也日臻完善。因此,同高中阶段青少年的交流需注意其情感发展的特点,加强与他们精神层面的交流,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德育活动的组织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抓住学生成长发展和教育的各个环节设计活动,与学校校园精神传承、文化传承和 “一九〇”团支部建设相融合。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青少年道德体系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它需要合理坡度的知识体系,需要知识体系和认知方式有序贯通,需要思维方法和实践场景有效衔接,需要青少年不断地尝试、思辨和内化才能转变为价值观。高中时期的青少年富有朝气、创造力强,要创设生动的思政课堂和有温度的德育活动,激活杭十一中校史中的优良传统和 “一九〇”精神中的红色基因,让杭十一中学子成为校园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让每一次活动激发学生的精神内核,激活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启迪智慧学会思考。教师要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导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德育活动内容,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参与活动,采用思辨、实践、探究等多种形式,体系化构建 “一九〇”德育体系。

(三)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文化的建设不能仅依靠校长。校长一定要树立全校师生是学校主人的理念,要重视和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师生在学校文化构建的过程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和满足。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能力形成都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的引领,更需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中、在实践里学会思考个体与他人、个体与集体、个体与国家等的辩证关系,不断锤炼自己的思辨力和行动力,将 “知”内化为 “行”。学校要充分调动团支部、学生会、社团等的学生组织积极性,组织“源于”学生、学生喜爱的德育活动,共同提升师生的能力。

猜你喜欢

校史师生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校史故事演出
关于高校校史文化育人及建设的思考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探讨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