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新模式

2020-08-07刘洪蕾

新课程·上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互联网

摘 要: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前沿课题。“互联网+”是一种新的互联网服务模式,为教育信息化技术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机遇。通过系统地考查广域网教育网、分布式资源网、教育信息化标准、交互式智慧课堂、移动端学习或教育以及在贫困和欠发达地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等方面,揭示了教育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交互式智慧课堂和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等新一代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加快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国家财政不计成本的投入用于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 [1]。巨大的人力与物力投入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信息化强调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来优化传统课堂教育教学,以实现教育效果、效率与效益的最优化。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2]。自 2003 年教育部启动制订“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项目以来,中国主要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在资金分配、建设规模、软硬件平台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施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李克强总理在 2019 年 8 月 28 日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强调“推进‘互联网+教育,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发展在线教育,为职业培训、技能提升搭建普惠开放的新平台”。“互联网+教育”是教育线上化、数据化、公共服务化、可评估化、个性化,是互联网、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用户特别是移动用户的疯涨,以及 5G 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规模将继续保持高增长趋势,为“互联网+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育信息化系统

1.广域网教育网

广域网教育网(WAN)是一个跨越相对较大地理区域的计算机网络。这些通常通过公共网络连接,如光纤系统、数据线或卫星,例如互联网是现存最大的广域网。至今,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大都市建立了广域网教育网(WAN)分支机构。WAN 的建设是全面发展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催化剂,包括课程中的 IT 整合和电子学习的发展。为了实现教育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WAN 还提供各种教育软件和资源,为区域教育机构创造一个综合的数字服务环境。通过应用服务商架构这种集中运营的服务系统,WAN 能够为特定城市的所有当地学校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教学和管理服务。

2.分布式资源网

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必须妥善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的做法是为整个地区(城市或学区)提供高容量、高质量的基于 WAN 的服务系统,以协同该地区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由广东省视听教育中心建立的系统是将教育资源整合到其WAN 系统中的典范。该系统使用分布式资源存储、集中式资源目录、高速数据资源缓存和动态资源集合。在分布式资源存储中,在区域网络之间访问和共享资源, 并且周期性地将所有资源的元数据信息自动提交到目录中心,进而提供一个强大的检索系统。

3.远程教育

西方世界经常讨论的“数字鸿沟”也存在于中国。在中国,它具体指的是那些容易获取信息的人与那些很少有或根本没有信息的人之间的巨大差距。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在数字化演变中落后于东部和南部地区,几乎无法满足基本日常需求的农村地区在数字化发展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心。弥合这些鸿沟的一个关键策略是教育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自 2002 年以来,教育部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上投入了数百亿。通过建立多媒体教室,配备卫星接收设备、宽频互联网、电视、电脑等,为农村中小学提供教育技术和资源,从而进一步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东部、南部和中部地区较发达城市与西部地区农村城镇之间的资源共享。

4.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化

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立之前,不同学校、机构和组织之间不能有效地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共享导致重复的低层次开发工作, 系统难以互通并为中国的教育从业者和技术人员与国际电子学习系统进行沟通制造了障碍。随着在线学习和电子学习的快速发展,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创造交换海量数据、电子课本、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分析评估技术以及智慧学习环境等创新应用成为大势所趋,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强调,要“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和应用推广,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强化标准的宣贯,推动标准化实施,确保数字教育资源、软硬件资源、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等各方面內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3]。关于中国远程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一套标准将有助于促进中国电子学习的发展,有助于实现远程教育的资源共享,提高系统互操作性和服务质量(QOS)。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化可用于指导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和管理,促进资源、应用和服务的有序共享,对保障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教育”服务优势何在

1.“互联网+教育”有效降低教育基础架构成本

学校在实施信息技术时,需要投入巨资于服务器等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的采购、管理、更新升级,这无疑增加了学校的负担。学校不仅可以采用云服务厂商的方式实施,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技术实现 IT 资源(包括淘汰或闲置设备)的有效整合、统一管理,使用分布式存储等技术有效提高存储和计算能力, 通过虚拟化技术构建方便、快速、可配置的虚拟资源共享池,为学校提供灵活、可扩展的基础服务。

2.“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和教学资源共享

在信息化建设中,学校存在教育教学资源重复、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低、资源维护缓慢、协同工作困难等问题。通过“互联网+教育”建设全校教育教学云平台,将教育教学、科研、图书等资源和应用输入云端,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统一管理,打破壁垒,实现数据互操作,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有助于提高科学管理决策水平,有效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加快信息技术发展。

3.“互联网+教育”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

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只要拥有移动网络,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快速获取云服务,实现移动学习。“互联网+教育”具有灵活和可扩展使用的特点。

云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人性化的教学服务生活。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服务内容和方法,并通过用户的轨迹跟踪分析,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自己,“互联网+教育”有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4.“互联网+教育”使数据中心安全可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数据已成为不可多得的资产,提高数据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学校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将核心数据和服务存储在云端,为云服务提供商提供专业、高效、安全的存储,云服务提供商确保数据服务免受病毒、攻击、漏洞等威胁。数据中心这种分布式冗余存储可确保数据和信息的安全。

三、互联网+教育下的教学新模式

“互联网+教育”偏向于大数据技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与学业相关的大量数据,主要指在线决策、学习分析和数据挖掘这三个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评估学生的学业、发现学生存在的潜在问题,通过互联网与教育双方的深度结合,使得教育教学由模糊走向精准。

1.交互式学习智慧课堂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通常是以讲师为中心的讲课或演讲,学生则是被动的观众, 他们做笔记并尝试通过考试。而更高层次的交互式智慧课堂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 通过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的智能化、个性化、可视化、高效化,改善和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课堂教学互动。

多媒体教室、即时消息反馈系统、自动化评估系统、富媒体资源和基于校园网络的教学系统都是交互式智慧课堂系统的组成部分。通过教师演示的现场直播、从远处传递团队教学、远程命令、系统锁定、电子投票、富媒体资源推送、即时消息、云平台交流立体化、动态伴随式分析评估等等,形成一个基于数据的即时 信息反馈系统,方便教师有的放矢地安排及调整教学 [4]。通过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及效果进行数据化呈现,使得教学过程从过去传统的单向教学单向模式,转变为依靠数据精准地掌握学情的教师与学生实时互动的简便方式。

2.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

在线教育由于其在促进个性化学习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新的教育公共服务模式。我国很多地区的教育部门已开始利用在线教育服务来打造形态多样的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利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方法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具有的智能化资源搜索和推荐的功能。如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就是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展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的一个探索典型。

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正是在线教育破解传统教育规模化和个性化的悖论的方式,它在兼顾全面的同时提供给个体优质的个性化学习途径和量身定做的学习服务,满足社会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5]。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是通过一批学校联合推出的开放型在线教师辅导服务,利用优质教师在线上课,学生根据个体需要和合适的时间通过学科知识点的精准在线诊断,智能推荐或自主选择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优秀学科教师,获得一对一在线实时辅导、免费解答等,并自主学习平台提供的“微课”、直播课程,实现优秀教师资源跨空间、跨时间的精确匹配,帮助学生解决学业问题,实现固强补弱的个性化精准学习。

四、结论

时代提出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必要性,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进行的是实体课堂和网络虚拟教师教学,学生接受线下实体教师与线上虚拟教师的辅导,形成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学习生态,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演进。通过豐富个性化教育供给和提升个性化学习服务的质量来满足个体发展的教育获得感,从而落实教育的服务属性,增加教育公共服务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2]郐红艳.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3]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4]陈婷.“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

[5]陈玲,刘静,余胜泉.个性化在线教育公共服务推进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思考:对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的实践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80-90.

作者简介:刘洪蕾(1988—),女,山东省临沂市姚店子镇初级中学,山东临沂,中级教师。

编辑 李 争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互联网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