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2020-08-07张彩芬
张彩芬
摘 要: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可以从小建立,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使古诗词发挥美育作用,积极影响学生。新课标中对语文学科的功能和作用等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指导。教师要根据新课标和最新教育形势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古诗词发挥其美育功能。
关键词:语文;古诗词;语文教学
本文重点分析了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教师深入挖掘古诗词的美育功能,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语文课堂中古诗文的内容既符合小学生学习的认知,又充满了童趣,具有诗、境、字、情等多种美,是渗透美育的优秀材料。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古诗词来教学。
一、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而且利于其审美素养的不断提高。通过古诗词学习,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当时的社会状况、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同时古诗词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也会深深影响学生,如爱国情怀、家国情怀等,都会影响学生,使学生也从小受到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增强爱国精神,同时通过古诗词中的优美的语句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学生能更精妙地描绘事物的景象,对学生对词语的运用也起到了好的作用。如学生在户外欣赏秋景,可以联想相应的古诗词,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更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措施
(一)观察引导,欣赏古诗美
古诗词教学,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剖析其表层意思,即古诗词表达了什么意思。教师可以先讓学生去猜测每一句古诗词的意思,然后再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剖析其意思,欣赏古诗词中的画面美,因为古诗词相较于我们平常学习的课文要更加难以理解,所以不免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那么教师就要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可以用图片或视频来展示古诗词中所描述的景象,使学生通过这种形式体会古诗词之美。如在《赠刘景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使学生先去阅读该古诗词。教师可以针对该古诗词提出问题:“诗中有哪些意象?”教师可以对“意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找出意象,如荷花、菊花等意象。为了使学生体会诗中描述的画面,教师可以找几幅与诗的内容相匹配的图画,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诗中描述的情感。如向学生展示残菊枝叶傲然挺立的图片,向学生展示菊花的高尚品节。教师根据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再展示图片或视频,以为学生做出积极的引导。除了诗中意象“菊花”外,教师也可以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扩展,如菊花的象征意义,同时对“花中四君子”进行知识讲解,即“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在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意象都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气节。教师可以根据古诗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体会古诗中的别样之美。如第一句中的荷花的描写景象,与以往古诗词中描述的荷花景象不同,不是生机勃勃的荷花,反而是枯萎凋落的残荷景象,菊花也与以往描述的菊花不同,虽然早已凋落,但是菊花的枝叶仍然傲然挺立,即使是在初冬也不低下骄傲的头。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片对初冬时节的景象进行描述,使学生也能体会到这些植物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情境创设,体验意境美
古诗词中的意境值得教师带领学生慢慢体会和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除了语言文字的描绘外,也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不同的意境美。意境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古诗词中营造出来的一种场景,诗中也可能有意象,通过对各种景物的描写抒情,教师要使学生通过对意境的领略,逐渐明白诗词的主旨。这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教师要先对诗词表面意思进行解读,再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的主题去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情境创设,使学生仿佛沉浸其中,这对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有积极的作用。如在《芙蓉楼送辛渐》的讲解中,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加理解诗意,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做了详细的介绍,然后慢慢拆解古诗词。以古诗的名字为例,芙蓉楼是一个地名,“送”有送别的意思,“辛渐”应该是一个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教师对古诗的名字进行拆解,使学生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当教师讲解完题目后,就可以让学生假设友人送别的情境,也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家人或朋友要远离自己,体会临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紧接着就是古诗词内容的拆解,从古诗中的第一二句中就可以看出,“寒雨”“孤”等这些词的应用更是增添了离别之情,教师为了使学生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可以将这幅图画描绘出来,如天上下着很大的雨,竟然和河连成了一片,流入到别国。教师可以向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此情此景,并提出问题:“为什么雨都留到了别国”,这足以看出当时的雨下得大。紧接着第二句“天快要亮的时候送别好友,自己独身一人离去,只看到山的孤独的影子”。教师可以使学生联想当时的情境,送别友人那天下着滂沱大雨,天快要亮时,友人离开,只有自己孤身一人回家,感受送别友人的孤单、寂寥、惆怅之感。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古人送别的视频,使学生结合视频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美。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主题,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赤诚之心和纯洁的心相比拟,表达了诗人高尚的情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冬天结冰的物体,纯洁、晶莹剔透,不为外物所化。通过这样的联想,更易于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
(三)语句推敲,领会文字美
教师在利用古诗词渗透美育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高尚的节操的同时,也要对诗词中的典故或用字之美等进行讲解,以使学生感悟文字之美。有的古诗词中的用字之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仿佛使诗词充满盎然生机。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就极为精妙。教师在古诗词精讲时,就可以讲解该字的巧妙之处。“绿”字的应用巧妙地将美好的春天的意境描绘出来,仿佛使读者感受到来年春天的勃勃生机,仿佛是春风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春天。教师可以和学生在课上讨论,如春天种子发芽,小草也萌发出地面,有温暖的春风,冰雪也融化等春天的景象,教师也可以播放春天的视频,仿佛将学生带入到美好的春天,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其韵味。如《牧童》中的第一二句中的“六七里”和“三四声”就用得极为巧妙,描绘了草地的广阔和笛声的悠扬,该诗也描绘出了悠闲的乡村生活。纵观全诗,给人悠闲淡远的感觉。教师就可以结合全诗对语句进行讲解,以使学生也感受到不同文字应用的精妙感。第一句中的“铺”和第二句中的“弄”用字极好,教师可以使学生假设来到一片草地上,草地无边无际,像一片星空一样漫天展开,无边无际。“铺”可以看出无边的原野。“弄”字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教师可以使学生联想笛子摆弄晚风,随着风声,笛声也传播开来。教师可以用语句为学生勾勒出情境:无边的原野上,笛声随着风声扩散,直到天边。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文字推敲,有利于学生理解文字的精妙之美。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意带领学生拆解古诗词,对其中的诗句和字进行精细化拆解,通过这样的拆解,学生弄懂了全诗的意思,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解读古诗词情感。
(四)朗读多样,感受情感美
古诗词很多都是工整对称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词也便于记忆和背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委婉动听,更利于学生通过读体会情感。大声朗读更利于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诗词朗诵,除了声音外,还需要带有一定的语调和感情,使学生根据全诗的语调进行朗诵。如古诗词如果是愉悦的感情就用轻松愉快的语调来朗诵,如果是哀愁的思想感情,学生也要用相应的语调来朗诵。在《牧童》的教学中,通过对每句诗句的解析,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意境,理解其情感。该古诗词描绘了对牧童悠闲淡雅的生活状态的向往,是一种远离尘世、宁静淡远的情感。学生在朗诵时应该站在詩人的立场上,从诗人的角度出发去朗诵,这样更利于体会诗句中的情感。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做一个示范,将朗读的语气、语调等朗诵出来,以引导学生大声朗诵,使学生通过朗诵更多的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同时感受各种古诗词中的情感美。
(五)拓展内容,联想感悟美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拓展知识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如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进行总结,如有各种不同主题的诗词,如思念家乡、亲人,歌颂高尚的气节,热爱祖国等各种不同情感、不同主题的古诗词。教师在实际讲解古诗词时,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相应的归类。如在《山行》古诗中,教师就可以对其主题进行总结。全诗描绘了秋天的自然风光,同时传达出了积极的情感,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拓展知识点,补充一些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如孟浩然的《宿德建江》、杜牧的《长安秋望》等古诗,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的不同的秋天,也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教师拓展古诗词内容,有利于为学生扩充更多的知识点,同时也利于学生的写作。古诗词当中的遣词造句要比学生平时学习的散文更加难,教师带领学生理解、拆解古诗词句子,使学生对字和词句的应用更加熟练,同时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学习诗词中的艺术描写手法,还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结束语
本文重点分析了教师如何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发挥美育功能。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创设与古诗词意境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讨论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通过对古诗词中字句的解析,体会不同的文字之美。通过诗人不同的情感,引导学生提升思想境界,学习其高尚的品节。通过对诗词的联想和想象以及知识点的扩充,使学生提升写作能力,能更好地用诗词歌句来写作。
参考文献:
[1]黄梦琪.古诗词教学促进小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倪纪.美育视野下小学生古典诗词学习样态研究[D].扬州大学,2018.
[3]付斐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儿童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8.
[4]李生林.论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云南师范大学,2017.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