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文化因素 提升思维品质
2020-08-07谭常杰
谭常杰
摘 要:语言与文化互为依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以人教版高中英语课本中不同的文化主题为切入点,就如何開展文化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并探讨了在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可能性。
关键词:文化;英语教学;思维品质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互为依存,决定了语言学习无法孤立于文化之外。另外,英语作为当代世界最为通用的语言之一,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载体。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跨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面对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学生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渗透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教育家邓炎昌、刘润清指出,语言有结构和使用两套规则,如果在不恰当的场合,说了不合说话人身份的话,或者所讲的话违反了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不仅达不到交际的目的,甚至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语言的使用规则实际上就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的具体体现。另外,国内学者通过对我国英语学习者在运用英语交际时常犯的一些“文化错误”进行分析后发现,此类错误主要是由于我国英语教学重视语言形式而忽略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的。基于以上认识,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英语教育既是语言教育,也是文化教育,文化教育的本质是选择和吸取英语国家文化的开放合理的跨文化心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从教学的有效性来看,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内容,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重,教学内容变得多样化,原本枯燥的课堂会变得富有趣味,这样就能激发教师和学生双方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标的要求
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知能力不断增强,这使在英语教学中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成为可能。最新修订出版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标》),对文化知识的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且相关内容渗透在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中。有些文化知识可以出现在不同阶段,但更高层次的语言水平或者更深层次的意义内涵涵盖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提高类)的内容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文化教学的层次性,注意难度和深度的递进。因此,教师可采取多种措施,围绕文化知识开展教学,但首要的任务是结合教材各单元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讨论和挖掘。
三、对课本文化内容的分析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为例,有研究者经过统计发现:教材中文化内容涉及广泛,其中社会化和生活周期文化所占比例最大,教材更侧重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其中,信念与行为传递的文化占40%;民族文化传承占30%;国家历史文化占32%;民族人物代表占32%;社会身份和社会群体占16%;国家地理占12%。不难看出,该套教材文化内容丰富广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注意跨越语言层面,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更要重视文化品格的培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呢?
四、高中英语渗透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以语篇为引领,深挖文化内涵
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不应受以语言为工具藩篱的限制,应深入挖掘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结合文化内容开展教学。教材中选取的有关民族人物如:袁隆平、曼德拉、古道尔等的语篇,教师对课文的讲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知道人物名称以及人物事迹层面,而是要让学生去深刻感知人物的精神。在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民族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对他们的事迹展开讨论,并结合当下学生熟悉的、具有和语篇中的人物相似经历的人物如南仁东、吴孟超、昂山素季等人的事迹,让学生谈谈当前时代背景下他们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这样一来,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而是以文化育人,有助于学生通过语篇的学习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这也是《课标》中对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性要求。
(二)区别不同层面文化,提高文化敏感度
鲁子问指出:英语文化教学无论是全球性文化还是从同一文化的不同层面来看,其内容大致可概括为言语文化、非言语文化及交际文化三类。
1.学生所接触的语言材料中,不论是来自课本还是课外的,所包含的言语文化常有三方面内容:(1)与语音有关;(2)与语法有关;(3)与词汇有关。现以教材中相关的文化内容进行分类论述。
以语音为例,学生大体知道存在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的区别,因此,在讲解必修1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单元时,教师应做适度的拓展:语音不仅保证使用该语言的人能够相互交际,而且能显示说话人的文化特征乃至社会阶层。如英国皇家贵族、上层社会人士,都以讲RP(received pronunciation)作为自己社会身份的象征,而老百姓大都喜欢讲地方方言。另外,该单元的补充阅读材料部分,以一篇简短的语篇介绍了美国南部部分黑人所讲的英语,通过学习,学生能感受到这种类型语言变体的不规范性,但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未必知晓。教师可以借此向学生提供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如:黑人在欧洲殖民者开拓美洲领地中的作用,以及黑人英语在美国社会中的历史演变,通过这种较为深入的讲解,学生不难得出结论:语言的使用习惯其实代表着语言使用者受教育的程度和社会地位的高低。
针对语法规则背后体现的英汉语言文化差异,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和归纳,如:英语重形合,体现在语法上,英语是曲折语言,强调主语和谓语的一致等;汉语重意合,并不会因为主语的变化而需要调整谓语动词的形式。另外,语法规则的严密程度,也能明显体现出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的思维差异。再者,英语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而在汉语中,施事者的形象比受事者突出。再比如,以附加疑问句“Lovely day, isnt it?”实际上是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出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罢了。“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形式上是疑问句,实则是表达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
2.“非言语交际指那些不通过语言手段的交际,包括手势、身势、眼神、面部表情、体触、体距等。”非言语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广泛,其语义也很复杂,因此,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凡是学生所接触到的与之相关的文化信息,都应给予重视,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以专题形式进行讲解。
3.在文化教学中,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内容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这方面的内容与交际场合、人际关系、礼仪习俗、价值观念等关系密切,最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如,当学生遇见外教时,出于礼貌想打个招呼,于是问人家 “Hi!Mr Smith, where are you going?”这种在中国人司空见惯的寒暄语,在英美人士看来是很不礼貌的,甚至有干涉别人私事的嫌疑。再如:如果有远道而来的外国客人,出于关心,中国人也许会说:“You must have been tired after the long journey.”而外国人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有活力,不希望别人认为他们孱弱,或者做事有疲劳感。遇到这种情况,可使用“How was the flight?”等语句。另外,英美人士对年龄、婚姻、收入等问题比较反感,认为涉及个人隐私。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所学语言国家的谈话禁忌,避免学生出现语用失误。
(三)采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丰富文化学习资源
《课标》指出:根据信息化环境下英语学习的特点,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渠道。因此,在拓展课本文化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如,必修1第一单元Annes Best Friend一文中,讲到犹太女孩在二战期间藏身阁楼,与日记交朋友的故事。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犹太人在二战中的悲惨遭遇,教师可以先期给学生播放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让学生对课本中安妮的境遇产生悲悯之情。再如:必修4第一单元讲述的是古道尔对黑猩猩的研究,教师可以利用TED上古道尔的演讲让学生深入了解该人物事迹,通过对课本文本的深入挖掘和拓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四)增强母语文化自信,搭建文化沟通桥梁
学生要理解异域文化,前提是要对母语文化有深刻的掌握,这样才能培养对两种文化间优劣异同的鉴别能力,而不是在了解了异国文化之后,产生膜拜心理,一味地对本国文化加以排斥和批判。对此,《课标》的“课程目标”部分有明确的规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显然,语言的育人功能决定了在学生学习英语、形成文化品格的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作用意义重大。梅德明认为,教师在帮助学生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比较中外文化异同,提高他们的文化鉴别和评判能力,要引导学生具有多元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知识的滲透,方法是多样化的,以上仅仅是笔者针对课本内容所反映出的文化现象,谈了一点加强文化教学的想法。当然,文化教学不能仅仅依托课本,课外丰富的视、听、读、写学习资源,包含更为广阔的文化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有意识地发展文化意识,继而最终形成他们自己的文化品格。这样一来,学生对文化的学习不仅能提升语言教学的质量,而且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梅德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科育人观及实现路径[J].人民教育,2018(11):46-49.
[4]苗丽霞.近20年我国英语文化教学研究述评[J].中国外语,2007(11):101-104.
[5]沈晓丽,沈鞠明.英语教材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47-53.
[6]卓俊静.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文化品格培养[J].探索者,2017(10):92-93.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