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按“图”索骥 解决数学问题

2020-08-07林香华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几何直观图形

林香华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形象直观的学科感兴趣,而对源于生活中的抽象数学问题倍感乏味,不知该如何解决。从运用图形,描述数学问题;善用图形,解决数学问题;巧用图形,创新数学问题这三个方面,浅谈几何直观让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的一些思考,从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几何直观;解决数学问题;图形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形象直观的学科感兴趣,而对源于生活中的抽象数学问题倍感乏味,不知该如何解决。这种困境如长期未得到妥善解决,将不利于小学生对数学学科兴趣的培养,解决问题成为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①可见将几何直观引入数学教学中,注重渗透几何直观和数形相结合,并将复杂的数学问题通过个性化语言简洁地描述出来,对培养学生几何直观意识、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一、运用图形,描述数学问题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多数学生无法清楚描述稍微复杂的问题,而图形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借助图形,帮助学生将数学问题准确地表述出来,构建清晰的思路,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为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一对刚出生的兔子一个月后就能长成大兔子,再过一个月就能生下一对小兔子,并且此后每个月都会生一对小兔子,一年内没有死亡,那么,12个月后会有多少对兔子呢(假设每对兔子一雌一雄,而且不病不死)?学生对于这种题目很难理解,更无法去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形来理解题目的意思。如下:

师: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小兔子长成大兔子,大兔子生小兔子,每个月都有兔子出生。

师:第一个月有几对兔子?

生:1对小兔子。

师:第二个月有几对兔子?

生:1对大兔子。

师:为什么都是1对兔子?

生:第一个月是一对小兔子,第二个月是这对小兔子长成了一对大兔子。

师:那第三个月呢?

生1:一对小兔子。

生2:两对兔子。

……

师:那到底有几对兔子呢,我们可以用图形来描述题目意思吗?(这个图形表示大兔子,这个图形表示小兔子。)

师:从图1-1中你看懂了什么?

生:第一个月一对小兔子,第二个月这对小兔子长成了一对大兔子,第三个月大兔子生出了一对小兔子,这个月就一共有2对兔子了。

师:那么第四个月、第五个月、第六个月有多少对兔子呢,你们愿意自己尝试着研究一下吗?

师:观察图1-2,我们知道第4个月起兔子数量变成了3对,以后每个月兔子的数量都是前两个月兔子数量之和。通过直观图形把复杂的数学语言描述出来,发现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二、善用图形,解决数学问题

解题中,审题是关键。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尤其应对数学应用题,不能从长篇的文字表述中筛选有用的信息,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我们尝试着让学生用图表形式简化题意,排除模糊选项,捕捉关键字眼、由繁入简,达到突破难点解决问题的目的,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案例】小明、小东两人同时从距离10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小时行6千米,小冬每小时行4千米。小明带了一只狗,狗每小时跑10千米。狗与小明同时出发,碰到小东的时候立即掉转头往小明这边跑,到小明后,又掉转头往小东那边跑,这样往返跑,直到小明、小东两人相遇为止。问这只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的路?(图2-1)

这道题最让人迷惑不解的是那条狗。

如果我们计算第一次狗与小东相遇的时间,进一步算出此时狗跑了多远;接下来再计算狗与小明的距离,类似地再计算出狗第一次掉转头往小明这边跑与小明相遇的时间,进一步算出狗跑了多遠……这样算下去计算繁杂,越往后面算就越繁杂,而且感到“没有头”。

思路跟着狗跑,我们就上当啦!这里可以运用几何直观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也就是当狗在做变向跑动的同时,小明、小东双方相向而行。已知小明、小东之间的距离是100千米,小明每小时走6千米,小东每小时走4千米,他们相遇的时间就是一个不变的量。从图中可以抓住这个不变量,去求狗跑的路程。

三、巧用图形,创新数学问题

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会累积一定的解题经验,形成相对固定的解题模式,如果仅凭借老经验、老套路去求解新的题目,缺乏全面性分析比较、尝试着探究新途径,并不利于知识点的巩固和提升。而善用几何直观,引导学生对已有的解决问题方法进行验证、反思,构建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教学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有这么一道题:在一个长5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布上,能剪一个两条直角边分别长10厘米、4厘米的直角三角巾,你能剪出多少个同样的三角巾。大多数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经验,用长方形面积除以一个三角巾的面积,列式为10×50÷(10×4÷2)=25(个),那么能剪出25个三角巾吗?这个结果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通过画图验证(图3-1)。

发现50÷4≈12(个)……2(厘米) 12×2=24个。如果仅仅依靠除法求解这道题,我们是无法得到正确结果的。只有通过画出直观的图形,才能在脑海中形成动态摆放的过程。

又如,在教学立体图形体积单位进率时,因多数学生已初步积累了直观图形解题的经验,不会再简单地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也知道正常摆放利用剩余空间。我趁热打铁,问学生能否在正常摆放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剩余空间,尽可能多摆放。这里我把摆放的量提升到尽可能多的角度,就涉及如何合理使用空间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撞击,怎么办?

看着学生茫然的样子,我进一步因势利导,举了个例子:妈妈做了外婆爱吃的花生酥,每块花生酥长5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准备装在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5厘米的长方体礼盒,最多能装多少块花生酥?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没想到改变花生酥的摆放方向,于是我趁势在电脑屏幕中展示各种动态摆放过程,学生们恍然大悟:“喔!还可以这样放”。学生的灵感被点燃,思路被拓展,自觉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花生酥的长对应着礼盒的长、高对应着宽、宽对应着高,再见缝插针、合理利用……

综上所述,几何直观图形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着通过运用、善用、巧用几何直观图形,帮助学生“读”懂题意、理清思路、突出重点,让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培养创新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注重“过程”的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若干思考[J].人民教育,2012(7).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孔凡哲,史宁中.关于几何直观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点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2.

[4]吉智深.借助几何直观学好数学[J].教学与管理,2013.

[5]林晓捷.在數学教学中运用几何直观[J].福建教育,2014.

[6]蒲大勇.例析初中数学“几何直观”教学的类型[J].中学数学,2014.

[7]罗琳.基于核心素养的“几何直观”的数学教学:一道线段最值问题的教学启示[J].数学教学研究,2017.

[8]周进荣,周玲华.着力发展学生几何直观想象素养的若干途径[J].中学数学(初中版)下半月,2018.

[9]张海生.解读好核心概念 落实好课标教学:例谈2011版课标中几何直观的理解[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3.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几何直观图形
浅谈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