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

2020-08-07李影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词语教学小学语文策略

李影

摘 要: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情感体验、走进生活、联系语境、构字规律、角色表演”五个方面,结合具体实例阐述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

語文学习,没有对词语的理解就没有对句子的理解,也就没有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中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那么,如何进行词语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情感体验教词语

词语不是无情物。在一篇文章里,每个词语都是有感情、有温度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在词语的感性世界里“出生入死”,用情感去体验词语的深度和厚度。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句子中“斩钉截铁”的意思是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但是,仅仅理解到这里还不行,还要让学生体会一下这个词语所包含的情感。把这个词语去掉有什么不同?马宝玉为什么要“斩钉截铁”地说?让学生反复品味这个词语,就会体会到这个词语里还包含着马宝玉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还包含着马宝玉对祖国、人民深切的爱和对敌人彻骨的恨。在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体会这个词语的情感过程中,学生的爱国之心也得到了熏陶。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是《开国大典》中的句子。句中的“擎着”学生很容易理解,是“举着”之意。可作者为什么用“擎着”?把它和别的词语(如举、提、扛等)换一换行不行?这样引导,就是让学生品味这个词语的情感。“擎着”有一种敬畏之心,有一种爱戴之情。从“擎”字的结构就可以知道,是用“手”“恭恭敬敬”地往上举。红旗是新中国的象征,人们对祖国的爱就是通过这个“擎着”表现出来的。如果换成别的词语是没有这种爱国之情的。

再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句中的“毅然”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由这个词语想开去,就会体会到当时清政府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就会对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决心、不怕困难的勇气以及完成任务的信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二、走进生活教词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的意思。”这里的“生活实际”就是指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有些词语仅靠语言描述还是很抽象的,这时不妨把词语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把词语和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词语的意思就会在学生的脑海里形象而具体。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句子中“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子的?不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一位老师这样处理就很好。

师:谁能说说“饱经风霜”的意思?

生: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师:“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饱”是充分的意思。

师:“风霜”呢?

生:形容生活中的各种磨难。

师: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饱经风霜”的脸呢?

生1:我在街上看到过一个乞丐,他年纪很老,满脸皱纹,浑身脏兮兮的,一看就知道他饱经风霜。

生2:我曾经在乡下见过一个老奶奶,她佝偻着腰,头发花白,脸上的皱纹就像树皮一样,她的脸也可以用饱经风霜来形容。

……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就把词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词语和生活中的现象建立联系,不仅理解了词语,而且知道如何应用词语。

我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文中有个词语——秕谷。我们这里的孩子很少见过谷子的样子,对于“秕谷”更不知何物,仅靠老师的语言描述“干瘪的谷子”还是很抽象的。我便拿出两个谷穗,一穗是饱满的个头大的谷子,一穗是干瘪的个头小的谷子。让学生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秕谷”的意思。

三、联系语境教词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均指出:“结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可见,“结合(联系)上下文”是词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著名语文教师于永正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时,有“深情”一词。原句是这样的“陈赓同志回顾自己的革命经历时,曾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有学生问于老师“深情”是什么意思。于老师没有立即告诉学生“深情”就是深厚的感情的意思,而是让学生去读课文,在全文中寻找答案。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对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陈赓思想情感的变化也有了比较深入的体会。当于老师问这个学生是否明白“深情”的意思时,这个学生说:

“读完课文,我觉得‘深情就是陈赓一想起这件事就很敬佩这位小红军,很激动,也很后悔,觉得对不起他。”

学生虽然没有说出“深情”就是深厚的感情,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位学生已经理解了“深情”的意思。这就叫联系上下文、联系语言环境教词语。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课文《詹天佑》中的句子。“杰出”一词的意思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詹天佑的杰出?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学生从课文中发现,詹天佑开凿八达岭隧道和开凿居庸关隧道所用的不同方法,火车过青龙桥所设计“人”字形线路就是“杰出”的具体体现。

联系语境教词语,会让词语的含义更丰满、更丰富。

四、构字规律教词语

中国汉字可以分为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类型。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形成原因。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词语我们可以从字词的构造特点切入,也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穷人》中有这么一段话: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学生刚见到“忐忑不安”这个词语时,不知做何解释。我就让学生观察“忐忑”这个词语,看看“忐”和“忑”在构造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忐”是心向上跳动,“忑”是心向下跳动。再结合课文内容,学生马上明白这个词语就是心神不宁、惴惴不安之意。

再如《开国大典》中,“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一句。“擎着”有恭恭敬敬举着的意思。如何体现恭敬之意呢?

我让学生观察“擎”字的结构。下面是“手”,上面是“敬”,“手”高举着“敬”就是“擎”。通过字形结构,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体会到这个词语的情感,体会到人们对红旗、对祖国的热爱。

五、角色表演教词语

语文教学中,好些动词类的词语适合在表演中增进理解。

《景阳冈》一文中,“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句子中的“踉踉跄跄”是怎样地走?不妨让学生到前面来演一演。“踉踉跄跄”是走路不稳的意思。但还没有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形象。我让一个学生模仿武松醉酒的样子,到讲台上来“踉踉跄跄”走一走、演一演。这里的“踉踉跄跄”有左右摇摆、时快时慢、时进时退、似倒非倒之意。学生在表演中,对这个词语有了更形象的认识,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桥》一文中有一个词语“跌跌撞撞”。原句是这样的:人们跌跌撞撞向那木桥拥去。句中的“跌跌撞撞”也是走路不稳的意思。这个词语和刚刚学的“踉踉跄跄”有什么区别呢?我再请学生到讲台上演一演“跌跌撞撞”。这里的“跌跌撞撞”在速度上要快一些,在方向上要直一些,它没有倒退之意,它含有摔倒再爬起再朝前奔走的含义。在表演中区别,在表演中理解,在表演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至于哪些词语可以情感体验去教学,哪些词语可以联系语境去理解,哪些词语可以表演去理解,这些都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进行词语教学。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词语教学小学语文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