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崔庄村的“六法”脱贫攻坚记

2020-08-07马德刚

齐鲁周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六法全村污水

马德刚

从孬村到好村,老法、新法一起上,让小崔庄村长治

20年前,穷乡僻壤的小崔庄村一穷二白,老百姓一贫如洗,是个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村。镇里找到在外跑运输的张青,让他回村当书记,收拾这个“烂摊子”。面对一年几十万的收入,家人都极力反对,但在镇里多方做工作之下,张青只好说,顺其自然,选上就干,选不上拉倒,没想到,一选就高票当选。从此,一干十九年。张青长的五大三粗、虎背熊腰,但治理起村庄来心细的却像根“绣花针”,历经十九年的功夫,他用“绿水青山”为群众绣就了一幅“金山银山”砌成的幸福画卷。

2007年张青当选为区人大代表,他立下了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一月召开一次群众见面会,面对面处理群众芝麻粒大的“关键小事”,公开村集体“钱是怎么花的”“事是怎么办的”的“关键大事”。不藏着不掖着,老少爷们都发言,当面锣对面鼓。既用老办法也用新办法,彻底化解了老少爷们邻里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和问题,使大家从“顶着”到“顺着”,从“有气”到服气。8大项22条《村规民约》成了村“两委”和33名党员干部一起管村治村的“法宝”。群众的眼睛是最雪亮的,村“两委”不谋私利、不徇私情,办事公平公正,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支持和拥护。张青说:敝开胸膛,有灰擦灰,无灰亮一亮,让大家伙心里敞亮。

从水里到山上,巧法、笨法一起使,让山水长相依

为了青山长青,小崔庄村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找政策、主动对接资金和项目,主动争取资金1000余万元,在全村横着修,竖着修,既修“最先一公里”,也修“最后一公里”,还修好邻村的“一公里”。小崔庄村七纵八横的水泥路面,越编越密,编织出群众奔小康的致富路。

要让水长清山常绿,必须保证水源。他在山上山下打了20眼機井,把双水管从山下引到半山腰,让每个山头、每个地块都能浇得上水。2005年,借助农业开发项目资金的支持,解决了发电机与给水坡不匹配、灌溉效率低、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时,变明渠为暗渠,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显著提高了农村土地灌溉的速度。电费也从每亩28元减少到每亩7元。山上的树木茁壮成长,绿树变成了村民的“摇钱树”。

在建设村村通自来水时,发现家家户户脏水污水泼出去了,可向哪里流?为此,经村里老少爷们召开“诸葛亮会”,大家一致认为,在沿河边桥东、村北、村南各修三个大沉淀池,一个池子分三个格,污水先进第一个格,里面放上消毒液,第二个格里放上工业用盐,第三个格里放上漂白粉,经过三次过滤的水再流进河里。此项发明,填补了乡村生态文明治理的空白,一个小水池子破解了乡村污水生态治理的大难题。

从企业到群众,依法、土法一块用,让产业长兴

山东林博园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看中了小崔庄村这些山地的“硬条件”,更看上了张青这条硬汉子。2008年,公司在村集体土地上依法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开始尝试着种植中草药,因市场行情不好,转型种植白皮松,市场前景看好。但大面积种植需要土地,土地流转遇到难题。为此,村“两委”和全体党员召开了一个“小岗村”会议,共同确定:在全村推行土地流转。随着流转好处的日益显现,村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开,流转户除每年每亩净赚1000元“保底工资”外,回头在自家地里给企业打工,一年收入两万多元,土地流转不仅让村民有了农民和工人的双重身份,还有了“保底工资”加“劳务工资”的双丰收。到2018年12月底,全村的土地全部顺利流转。他心里明白,他的“任性”得到回报,产业振兴的大门已被悄悄打开,发展指日可待。

随着苗木市场需求不断增大,村里的800亩土地已经捉襟见肘,就向临村大崔庄村“借”了180亩、北李村“借”了75亩地。如今的小崔庄村已经发展成为江北最大的“白皮松”苗木种植基地。

猜你喜欢

六法全村污水
B站UP 主停更,游戏成“全村”希望
处理污水
生活污水去哪儿了
全村唯一收件人
污水的自述
污水罐坍塌
中日六位作家与中国画论西传——以谢赫六法为例
尼古瑪六法略述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
办好一处书屋改变全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