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2020-08-07齐胜利
齐胜利
在儿童数学学习过程中,具象、直观、感性一直是其鲜明的认识心理特质,而数学学科本质是抽象、理性、形式化的。数学的本质特征与儿童的认知心理特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造成了一些儿童在学习数学之初就产生种种困难。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儿童与数学两个视角寻找一条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具体和谐发展之路,找到有利儿童数学发展的平衡点,成了很多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为了设计出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教学,让儿童喜欢数学、学好数学,依据儿童认知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可视化学习策略,即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巧妙解决了数学抽象的问题。
一、围绕一个中心,让学习看得见
约翰·哈蒂在《可见的学习》一书中提出,要“让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可见,让学生的学习对教师可见!”让看不见的学习过程借助可视化的手段,一一呈现出来。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紧紧围绕着“让学习看得见”的理念展开思考。
1.让学生看见教师“教”。
所谓的教学可见,就是在设计教学时让学生知道教师要做什么、如何去做,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有了清晰可操作的任务与目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盲目地跟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昏昏然,确保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主动的、积极的、有目标的。
2.让教师看见学生“学”。
日常教学中,学生数学学习是否有效,教师往往说不清、道不明,只能凭经验判断,教学诊断缺乏针对性、精确性。如果让学生的学习可见,教师就能知道有效的学习是否发生,课堂学习程度如何,精确地判断出课堂教学的成效与问题,并能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始终让课堂教学贴着学生学习现实前行。
二、坚守两个立场,让数学有温度
数学给人的直观感受是艰涩而又生硬,与多彩的儿童世界距离很远,如何让生硬的数学变得柔软而又温度,让儿童愿意亲近它、触摸它,进而学习它、研究它,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在儿童与数学之间寻找发展的平衡点,让数学本质与儿童思维这对“矛盾体”得到巧妙的融合。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可视化学习的策略,必须要处理好儿童与数学的关系。
1.遵循儿童立场,彰显教育本色。
日常的教学调研数据证明,教师工作的时间越长,设计教学时用在教材挖掘上、钻研数学知识上的时间多,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儿童,教学设计时常常被忽视了,设计出的教学数学专业的成份足,关注儿童的视角缺。
可视化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强调突出人的价值。教学设计不仅要做到“眼中有人”,明确教学设计是为谁设计;还要清楚教学是为儿童设计,突出儿童在教学设计中的价值与地位;更为关键的是教学设计不单单是为儿童群体设计,还要考虑到每一个鲜活的儿童个体,不同类型儿童的学习需求都应在可视化教学设计得到关照,让儿童的发展成为教学设计的底色。
2.把握数学本质,凸显学科价值。
可视化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因而,设计教学时紧扣数学本质既是儿童学习的需要,更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为此,在设计可视化学习教学时,应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逻辑、数学思维等方面把握数学本质。
数学知识。数学基础知识一直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学习与研究数学的基础,它是数学本质的显性表征。因而,在设计可视化学习时,落实数学基础知识就成为教学設计最为重要的载体。
数学方法。它属于数学学习的上位知识,它是隐性的却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伴随着数学学习的过程而产生。为了隐形的数学方法清晰地展现出来,借助可视化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逻辑。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内在的逻辑,数学也不例外,数学逻辑偏向于理性化、系统化,因而在可视化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强化教学设计内在的逻辑链,让学生在清晰的数学逻辑氛围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数学思维。数学思维就是用数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比如转化与化归,从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函数思想等。这些抽象的、隐性的思维活动摸不着、看不见,但又实实在在地存在。教学设计时若借助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轨迹。
三、遵循三项原则,让设计有依据
基于可视化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就是借助“看得见”的教学手段帮助儿童学习数学,让儿童从直观感性中积累理解数学的经验,为发展儿童数学思维寻找最佳路径。为此,在设计可视化教学时,应围绕以下三个原则进行。
1.因“人”定教。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而产生,儿童是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在设计可视化教学时,不仅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学段特点,还要考虑到农村或城市区域特点、班级中性别比例等,只有全面分析了儿童自身与环境特点,设计出的教学才能贴近儿童的实际,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
2.因“材”思教。
学习素材是一切教学设计具体的表现形式,它承载着数学知识学习,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平台,培育核心素养的载体。可视化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习素材的选择与使用,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可视化手段,诸如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探究、多媒体的互动等,让所学的内容看得见过程、看得见思考,让数学学习更加直观,让儿童能从感性出发到达理性的彼岸,让数学学习真正得以实现。
3.因“学”施教。
儿童的课堂学习具有个性化特点,而当下班级授课制关注整体的学习效益,这必然造成儿童个体“学”与整体“学”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可视化教学设计时,应关注儿童个体学习上的差异,借助日常教学中的学情数据,有意识地开展多层次的互动交流展示活动,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让他们在互动展示活动中思维得到应有的发展。
四、落实四项策略,让学习看得见
为了让可视化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根、开花、结果,设计教学时,应紧扣“让学习看得见”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处理好儿童视角与数学本质之间的关系,遵循因“人”定教、因“材”思教、因“学”施教的设计原则,全面实施可视化学习教学设计的策略。
1.动手+动脑,紧贴儿童学习心理设计教学。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作过一首《手脑相长歌》: “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动脑不动手,快要被打倒。动手不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大脑代表人的思维、想法,双手代表人的行动和技能,手脑并用协调发展,不仅能更好地揭示学习本质,还能够使儿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开发智慧。因而,在设计可视化学习时,一定要让学生手脑同时动起来,让他们的智慧从指尖上跳出来。
2.学具+图示,发挥视觉表征优势设计教学。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大部分小学生认知发展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但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以及过去的经验,缺乏抽象性。因而,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象、直观、感性一直是他们的认知特点。可视化学习设计时一定要围绕着儿童认知特征,充分发挥各类视觉语言的功能,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3.展示+陈述,围绕教学互动交流设计教学。
小学生在日常数学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听上,听老师讲、听同学讲,他们思考与表达的时间少了,机会少了,产生思维碰撞可能性也就少了。在这种状况下,发展数学思维很难落到实处。因而,设计可视化教学时,一定要多给学生陈述的机会,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因为陈述能清晰地展现认知过程,学生在陈述过程中不仅能呈现独立思考的成果,更能展现他们思维发展的过程;而展示则突出技能的呈现,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操作、计算、画图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技能的发展。
4.传统+现代,优选可视学习工具设计教学。
可视化学习工具应多元化、多样化,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低年级常用的小棒、圆片、计数器,中年级常用的几何图形,高年级常用的线段图等,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可视化学习工具,这些传统的工具用起来简单、直观、方便,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化工具越来越多,从多媒体课件,微课、flash动画、几何画板到平板电脑,电子化工具的互動性越来越强,功能越来越强大,很多原来无法展现的思考过程,借助现代电子化工具都能实现。
面对众多的传统与现代可视化工具,在设计教学时,切不可一味追求现代的工具而丢弃传统的工具,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办学的实际情况、教学具体内容等,选择合适的可视化学习工具。要把有利于学生可视化学习作为选择工具的出发点,让学生数学学习借助可视化工具的支撑,学得更轻松、更深刻、更扎实,思维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