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没有灵魂的掌声”说起

2020-08-07张晓华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0年4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狐狸灵魂

张晓华

一次骨干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的内容是《狐狸分奶酪》。课文讲到两只小熊捡到一块奶酪后,为不知怎么分而拌起嘴来,就在这时,一只狐狸跟了过来,“‘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狐狸笑了笑,把奶酪拿过来掰成了两半。”几名学生练习读这句话,一名学生能将狐狸的“笑”带到句子的朗读中,活灵活现地读出了狐狸当时的表现。这时,老师让同学们用掌声表扬他,全班学生便整齐地用“啪,啪,啪啪啪”的节奏来鼓掌表扬。老师立即打断了学生,要求大家用自然鼓掌,不要用这样整齐划一的方式,因为,这样是“没有灵魂的掌声”。

老师很平常的一句评价,却让笔者若有所悟。很多时候,在不同的课堂上,学生类似的鼓掌方式一再地上演,从来没有谁觉得其中有何不妥,甚至会为学生的整齐划一、训练有素叫好。但细细想来,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对发言学生的评价肯定,缺少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鼓掌只是一种早已训练完成的形式,评价没有了学生情感的参与,因而也就成了走过场;另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个性的生命体,哪怕只是鼓掌这样的一个简单的行为,也应让学生有自我表达的机会,统一整齐的方式,虽然在形式上更有气势,但学生的个性无法得以展现。所以,我为课堂上借班老师的及时叫停叫好。

由此,笔者又想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少情形。为了更好地表演课文的内容,老师在课前指导几名学生排练起来,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的表演更加精彩。但要知道,语文课堂本来就是在学生语言实践之中提升语文能力,如果课堂表演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点缀,丝毫没有促进全体学生深入学习理解文本,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那这难道不是“没有灵魂的表演”?在教学之中,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在认认真真地读书、提问。可学生交流之后,老师又抛出自己早已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解决,那学生之前的自读提问,是否也是“没有灵魂的提问”?老师在教学中抛出一个话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样的小组学习在课堂内也十分常见。但往往小组学习时,或是个别学生唱“独角戏”,或是学生谈起与话题无关的内容,表面上讨论得很热烈,实质上只是在浪费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这是不是“没有灵魂的小组学习”?再比如,课堂内安排学生进行随文练笔的环节,老师引導学生学习的重点指向文本内容的理解,而对文本表达的方法根本没有涉及,对学生如何写没有具体指导,只是让学生围绕一个要求动笔,这样的写是学生原有写作能力的再现,没有突破和提升,这是否也是“没有灵魂的练笔”?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眼中没有学生,也没有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关注表面,重视形式,追求“好看”,这才是造成教学“没有灵魂”的根本原因。

走进课堂,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目中有人。我们的课堂是为每一名学生的语文学习成长而教。教学中每一个手段的运用,不是为了展现教师个人的素质,更不是为了台下听课的老师,只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强化语言实践、发展语文能力而展开,也是让每一名学生与语文生命融合成长而进行教学。因此,给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发自每一位学生内心的,只能是学生用自己个性的方式;表演的过程,应该是在边读边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领悟一边化作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也许很笨拙,但这是真实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不断得以成长的;既然是学生的提问,就应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归类,然后再针对主要、重点问题一同学习解决,老师所应预设的是学生会遇到哪些问题,在课堂上又该如何引导,这才是顺应学情,脚踏实地的教学;小组讨论,每一名学生在其中分别提出哪些观点,小组内谁负责组织,谁负责记录,谁负责发言,职责清楚,任务明确,何愁小组学习只是走走过场?教学的过程,聚焦句式表达,段落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既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这时的随文练笔,是巩固课内学到的方法,让学生一课一得,学生写的能力才会在课堂上有所提高。说到底,只有我们换了思路,让教学更贴着学生的实际行走,课堂才能不断听到学生语文能力拔节的声音。

语文课堂,从一次鼓掌开始,从一个字词开始,从一遍朗读开始,因为我们的用心与坚持,时时处处以生为本,拒绝形式,才会让我们的课堂有效度、有温度,也有无限个性飞扬的精彩。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狐狸灵魂
牛,也有高贵的灵魂
没有烧烤的夏天,没有灵魂
狐狸和猫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狐狸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灵魂树 等
狐狸便当
漂泊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