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完美教室文化建设策略
2020-08-07周艳霞
周艳霞
摘 要:在农村小学教学活动开展上,完美教室文化建设对提升小学教育活动的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完美教室文化的建设,让学生能够在该文化的驱动下更好投身到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对农村小学来说,由于既有教育条件的制约,导致农村小学在实现完美教室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依然还存在较多问题。通过对农村小学完美教室文化建设策略的探讨,为推动农村小学提升教室文化建设效果提供了一些经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小学;完美教室文化;建设策略
结合农村小学完美教室文化构建的现状来说,虽然不少农村小学已经意识到良好的教室文化建设对学生改善学习成绩的价值,但是从具体执行的情况来说,目前在农村小学教室文化的构建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也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小学教室文化构建策略的探寻。通过合理的策略驱动,为改善农村小学教室文化建设提供助力。
一、实现全员参与的完美教室文化建设目标
要想达成农村小学完美教室文化构建的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强调在教室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全体学生的参与,确保在教室文化建设上,能够充分实现学生对教室文化建设诉求的表达。
在日常的文化建设上,为了更好地改善教室环境,学校要求每名学生从家中带一株植物放在教室里。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提升植物的存活率,要求学生在从家中带植物的同时,还要对植物的名称、基本的特点以及植物的栽种要求等都有清晰的了解、让学生能够严格按照植物的栽种要求,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起农村小学生参与教室文化构建的热情。同时,在将植物带入教室的同时,小学生也对自己所带的植物有了一定的看护意识。可见,借助这种活动的设置,一方面达到了建设完美教室文化的要求,此外也可以实现小学生良好责任意识的培养,让小学生能够在参与教室文化构建的同时,实现责任意识培养。
完美教室文化的构建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热情,确保农村小学在完美教室文化的建设上能够充分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为实现农村小学完美教室文化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
二、实现完美教室文化的个性化建设效果
在农村小学完美教室建设工作中,由于不同班级的文化认知和理念不同,所以在完美教室文化的建设上,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完美教室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教室學习氛围,让农村小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不同班级在教室文化的建设上也应该有个性化的特点。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任何事情都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所以在教室文化的建设上,则应该强调凸显探索精神。而对于一部分高年级小学生来说,由于知识的积累以及文化认知水平的提升,其在动手操作能力上有更突出的表现。所以在教室文化的建设上,则应该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求在农村小学完美教室文化的建设上,应该结合不同班级的特点,实现个性化的教室文化建设。
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室文化建设上,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刚走进学校,对学校的一切事物有新奇感。所以在教室文化的建设上,应该充分结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这种心态,强调兼具引导性和探索性的教室文化建设。在日常的教室文化建设上,尽可能满足小学生的探索欲望。可以在教室里喂养一些小动物,如兔子、仓鼠等,也可以让小学生自己动手栽种一些植物,美化教室。
借助个性化的教室文化建设,能够营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室氛围,对于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达成个性化教室环境营造有突出意义。
三、构建完善的教室文化建设制度
在农村小学教室文化建设上,通过构建完善的教室文化制度,为小学生树立日常行为准则和规范,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突出的影响作用。
结合小学一年级教室文化建设的要求来说,考虑到一年级小学生刚刚进入小学校门,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了解不到位。因此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室文化建设上,应该合理引入学校规章制度,让小学生能够了解学校的制度要求,并能够严格按照学校要求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通过这种方式推动完美教室文化建设,能够确保教室文化建设真正为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以及改善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服务,让小学生在完美教室文化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通过完善的教室文化制度构建,为每一名小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标准,让小学生能够严格按照完美教室文化要求规范自己行为。
总之,在农村小学完美教室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上,要切实结合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出发,调动农村小学生参与教室文化建设的热情,促使农村小学教室文化建设为推动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指引。
参考文献:
[1]陈玉珍.浅谈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形神结合的策略[J].少男少女,2017(10).
[2]张环高.浅谈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策略探究[J].新课程(上),2017(7).
注:本文系甘肃省2018年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教育理念下农村小学完美教室文化建设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8]GHB0352)研究成果。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