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地区部分规模奶牛场Q 热流行情况初步调查
2020-08-07孙翔翔刘蒙达樊晓旭孙世雄张培培田莉莉孙明军
孙翔翔,王 萍,刘蒙达,樊晓旭,孙世雄,张培培,田莉莉,孙明军
(1.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2.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266100)
Q 热是由伯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感染导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在全球分布广泛,几乎所有国家均有动物感染的报道,包括牛、羊在内的多种动物均对其易感[1]。奶牛患Q 热后可通过胎盘、乳汁和粪尿等排出病原,或经蜱虫叮咬传播给其他动物,主要表现体重下降、产奶量减少等症状,甚至出现流产和产死胎等现象,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为了解该病在规模奶牛场的流行情况,在我国北方地区7 个规模奶牛场采集233 份奶牛血清进行Q 热抗体检测,同时采集103 份棉拭子进行Q 热病原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 奶牛血清和鼻腔棉拭子,采集自我国北方地区7 个规模场;Q 热抗体检测试剂盒,购自IDEXX 公司;荧光定量PCR 试剂盒,购自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2 仪器 酶标仪,购自美国TECAN 公司;实时定量荧光PCR 仪Quant Studio3,购自Thermo Fisher 公司;各种型号移液器,购自Eppendorf 公司。
1.2 方法
1.2.1 血清学检测 按照Q 热抗体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使用前将所有试剂恢复至室温,并轻轻涡旋混匀;配制1×洗涤溶液;在每个微量反应板的孔中,加入100 μL 已稀释好的样品;在2 个适当孔,分别加入100 μL 未稀释的阳性对照,2 个适当孔分别加入100 μL 未稀释的阴性对照;使用微量板振荡器充分混匀孔中内容物,盖上盖板,37 ℃条件下孵育1 h;用300 μL 左右的洗涤溶液,对每个板孔洗涤3 次;每次洗涤后吸去每个板孔中的液体,最后一次甩板后,在吸水材料上用力扣板,吸去剩余液体;每孔加入100 μL 酶标抗体,盖上盖板,37 ℃条件下孵育1 h;重复洗板步骤;每孔加入100 μL 底物溶液,室温下避光孵育15 min;每孔加入100 μL 终止液,轻轻晃动反应板,测量并记录样品和对照在450 nm 波长下的吸光值。阳性对照OD 平均值不应大于2.5,阴性对照OD 平均值不应大于0.5,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OD 差值应大于0.3,试验方有效。S/P=(样品OD 值-阴性对照平均OD 值)/(阳性对照平均OD 值-阴性对照平均OD 值)×100%。S/P<30%,判为阴性;30%≤S/P<40%,判为可疑,需重新检测;S/P≥40%,判为阳性。
1.2.2 病原学检测 采用《OIE 陆生动物诊断与疫苗手册》3.1.16 章推荐的荧光定量PCR 方法[3]。针对Q 热病原IS1111特异性靶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表1),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核酸扩增。荧光定量 PCR 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为:2×One Step RT-PCR Buffer 12.5 μL、上游引物0.5 μL、下游引物0.5 μL、探针 0.25 μL、ddH2O 8.25 μL;50 ℃2 min,95 ℃ 10 min;95 ℃ 10 s,60 ℃ 1 min,循环45 次。任意一孔阴性对照出现阳性结果或任意一孔阳性对照出现阴性结果,提示本次荧光定量PCR 检测无效,应重新开展检测;Ct 值小于38,判为阳性,大于38,判为阴性。
表1 Q 热病原引物和探针信息
2 结果
在7 个规模场采集的233 份血清样品中,共检测到Q 热抗体阳性34 份,平均血清学阳性率为14.59%;在采集的103 份棉拭子样品中,检测到Q 热病原阳性样品12 份,平均病原学阳性率为11.65%(表2)。
3 讨论
本次检测发现,7 个规模场均检测到血清学阳性,6 个场均检测到病原阳性,说明Q 热在我国北方规模场中流行较为广泛。但不同规模场的流行情况并不一致,阳性率介于3%~33%,提示可能处于不同的感染时期。规模场3 未检测到病原核酸,但血清学阳性率为12%,说明可能曾有过感染;规模场4 未检测到血清学阳性,但病原学阳性率为12%,提示可能处于感染初期;规模场6 病原阳性率最高(33%),但血清学阳性率却较低(4%),提示可能处于感染初期的奶牛数量较多;规模场7 病原学阳性率为18%,但血清学阳性率却高达32%,提示可能临近感染末期。
表2 样品检测结果 单位:份
Q 热病原可通过气溶胶感染人和动物。国内外均有Q 热流行的报道[4]。上海市某规模牛场Q热血清学监测显示,抗体阳性率在35%以上[5];新疆9 个地区的牛场中有6 个地区发现Q 热,阳性率约为30%[6];甘肃省南部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6 份牛样品中5 份为Q 热抗体阳性[7];100 份青海牦牛血清中,检测到27 份Q 热抗体阳性[8]。埃及流行病学调查报道显示,牛Q 热抗体阳性率约为19.3%[9];加纳部分地区牛Q 热抗体阳性率为21.7%[10];斯洛文尼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牛Q 热血清学阳性率高达46%[11]。本次检测结果显示,7个规模奶牛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处于不同时期的伯氏柯克斯体感染,应引起养殖场的高度重视,做好Q 热的应对工作,以防引起流产,甚至导致人员感染。
由于受采样数量、采样地区等的局限性影响,本次针对规模场奶牛的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所有规模场的Q 热流行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强Q 热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一步开展监测,掌握Q热在畜间的真实流行病学资料,以控制该病的传播。
此外,还应加强Q 热新型诊断技术研发[12],为快速、特异和高效诊断该病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