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县域特色风貌与魅力营造研究

2020-08-06崔思达阿拉太

小城镇建设 2020年6期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

崔思达 阿拉太

摘要:为顺应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风貌的塑造与管控应从原有的以城镇为主要对象的规划,发展为“大尺度、多要素、全覆盖”的涵盖整体国土空间范畴的规划。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巴马县”)为例,探究国土空间规划新视角下县城特色风貌的营造方法,即从现状特征和问题出发,突破原有的城镇建成区尺度范围,对县城全域风貌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先提出整体风貌格局,再从全域范围内自然风貌与城镇建成区风貌两个层面共同管控和塑造,以应对在国土空间治理的发展思路下对风貌营造规划的新需求。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特色风貌管控;自然空间风貌;城镇空间风貌;巴马瑶族自治縣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09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6-0058-09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County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and Enchantment Cre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Taking Bama Yao Autonomous County in Gu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UI Sida, A Latai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erritorial spacial planning in the new era, the shaping and control of the landscape should be transferred from the original planning of urban space scale to the planning of the whole territorial space, which means the planning should become "large scale, multiple elements, full coverage". This paper takes Bama County of Guangxi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methods of building the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of the county from a new perspective of territorial spacial planning.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breaks through the original scale range of built-up area and enters into the category of territorial space. It firstly proposes the overall landscape pattern, and then controls and creates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the urban built-up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region,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territorial space governance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territorial space style of a new planning needs.

[Keywords]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control; natural space landscape; urban space landscape; Bama Yao Autonomous County

1研究背景

1.1宏观政策

随着近年来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小城镇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战略平台。2013年首次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出了六项主要任务。其中第五条主要任务指出,城市的生命力体现在建设水平上,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同时,生活条件得以改善。

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的出台,旨在强化对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确定空间发展策略,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率,延续历史文脉、加强风貌管控、突出地域特色,对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和文化延续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县城在空间建设中应利用自然本底资源,明确和强化空间特色和文化底蕴,塑造县城特色风貌[1]。

1.2国土空间规划对特色风貌塑造的要求

景观风貌保护应与旅游发展统一考虑,结合各省历史文化特色,明确省级以上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点地区。对具有较大风险隐患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域,严格空间管控要求;对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域,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提出空间利用方向和具体措施;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进行名录化管理,明确范围边界。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内具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乡村景观旅游价值的区域,制定差异化空间引导方向和复合化的空间利用措施,打造更多高品质空间。

在进一步的国土空间规划纲领性文件中,虽表述中未直接提到“风貌”二字,但在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章节和指导性要求中“利用国土空间规划的手段,结合全域旅游,加强人文和景观的整体保护和塑造,营造高品质的魅力国土空间”的表述,都是国土空间规划对特色风貌和魅力营造提出的要求[2]。城市风貌特色塑造,要确定城市总体风貌定位与城市特色,妥善处理自然与城市、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综合确定城市和山水林田湖草相协调的空间格局与形态;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等资源,体现城乡山水格局特色和丰富的景观序列;完善城市景观结构,组织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确定风貌、视廊、天际轮廓线等控制要求;划定城镇开发强度分区,提出容积率、密度等基准控制指标;划定城市设计重点控制区,明确下位规划编制和开发建设的特殊要求[3]。

1.3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特色风貌塑造与以往的主要区别

规划对象从城市空间转换至整个国土空间,规划须形成总体的规划框架,在总体国土层面构建自然和城镇和谐共融的风貌蓝图。国土风貌体现在宏观尺度上的完整性,它应该是一个自然风貌与城镇风貌和谐共融的有机体,两者共同和谐而生才能形成未来的美丽图景。国土风貌规划的最佳诠释和终级追求是实现美丽中国,即实现高品质的新型城镇化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

2巴马县风貌特征研究

2.1现状风貌问题

2.1.1土地低端化開发利用

巴马县目前普遍存在整地零用、贵地贱用,缺乏统一规划的情况,用地布局不成形、散乱无序,建设参差不齐,缺乏本地风貌,并且缺乏管控,后续升级困难。同时现有规划没有在空间和用地指标上给国际长寿旅游度假区留足用地,大体量好项目可能面临无地可选、无地可落的局面。

城镇建设用地分割为零星小块出让,主要用于房地产开发。赐福湖周边几乎布满,不乏停滞甚至烂尾项目。主要景区周边农村建设用地以“民间BOT”“自建房”等形式违规开发为出租房,提前消耗了城镇建设用地的未来增量空间。

2.1.2特色资源面临受损风险

巴马县城的地域民族特色,尤其是建筑特色正在日益丧失;同时生态环境本底脆弱,石漠化土地47254.6公顷,占全域面积的23.9%。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居民的观念相对落后,乱排乱放现象仍存且污染排放无法消纳,生态环境存在退化风险。以赐福湖为例,生态空间尤其是水域受到较严重侵占,城市风貌与山水城市受影响。此外,年轻人认为传统民俗文化是旧俗和糟粕,少数民族风情也在削弱。

2.1.3局地建设破坏周边环境

建设条件较好和景观环境较优越的地区,部分新建建筑体量、高度等只考虑商业价值,未考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破坏了县城原本优美的天际线,阻挡了景观视线通廊。

2.1.4现有规划编制缺少对特色的塑造和控制

以往规划编制仍停留在侧重二维空间布局的阶段,多考虑经济产业和功能的合理性,缺少更有针对性的因地制宜的对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观念,缺乏构建县域范围整体空间特色的观念,不重视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问题,制定县城发展策略时缺乏考虑创造具有可识别性的特色空间。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开发的控制往往是针对容积率、建筑后退红线等,在经济利益的博弈下造成了局部地块的开发条件至上而忽视了对于县城整体空间特色的控制。使得整体的特色形象缺失,特色景观只存在于个体建筑或场所中。

2.2特色风貌提取

2.2.1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巴马典型的岩溶地貌造就了“山水相连、山水灵动、山水共融”的风光特色,是未经人工雕琢的一方净土。“百魔洞”被誉为天下第一洞,水晶宫是世界级的自然岩溶景观,百鸟岩和天坑石林群是国家4A级景区,盘阳河和赐福湖纵横县域之中,是巴马的主要景观骨架。

其中,自然类资源有137个,占资源总数的48%;人文类资源有145个,占资源总数的52%,自然类资源和人文类资源相对均衡,资源禀赋较好。从主类来看,地文景观类资源有91个,水域风光类资源有26个,生物景观类资源有19个,天象与气候景观类资源有1个,遗址遗迹类资源有24个,建筑与设施类资源有69个, 旅游商品类资源有20个,人文活动类资源有32个。可见巴马的自然、人文资源并重,丰富的资源条件可作为特色风貌塑造的坚实基础。

2.2.2极佳的生态环境

“上天遗落人间的一块净土”是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对巴马的赞誉。巴马之所以能够拥有极佳的生态环境,是由于纵贯巴马南北的盘阳河处于石山和丘陵的地质断裂带上,形成了高于地球平均地磁2~4倍的较强地磁场。由于森林覆盖率高和高地磁的共同作用,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高达2000~50000个/cm3,可以有效放松神经,有助眠奇效;地磁将巴马的水作用成为PH值7.5左右的小分子团弱碱性水,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同时,土壤中众多微量元素的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倍以上,尤其是硒、锰、锌等元素。生态环境是自然风貌的本底,巴马拥有丰厚的本底条件,同时也意味着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在风貌规划中至关重要。

2.2.3独特的长寿现象

巴马县于1991年被国际自然医学会正式确认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中百岁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区,因此巴马成为了世界瞩目、全球公认的长寿圣地。1964年人口普查中巴马百岁以上老人有28人,1982年增至50人,1990年69人,截至2016年11月,全县百岁以上老人已超100位,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巴马的长寿人口在持续增加,也是世界唯一长寿人口持续增长的地区。长寿作为巴马享誉全球的标签,也应成为巴马县特色风貌塑造的主题和工作任务的重点。

2.2.4多样的民族风情

巴马县境内12个民族是巴马丰富多元的历史和文化的创造者,形成独特的多民族共融的民族风情。壮族擅长歌唱,三月三的歌节他们会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瑶族擅长跳舞,他们身着盛装配合传统铜鼓翩翩起舞,可谓是巴马民族风情的主要体现。风貌规划中应寻求民俗文化发扬和传承的载体,防止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遗失。

3巴马县特色风貌塑造规划实践

3.1特色风貌塑造的规划框架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特色风貌塑造,从根本上与原有的风貌规划在方法论上并不存在很大差异,而最大的不同在于由于规划对象由“城”变为了“域”,因此更需要整体把握[5-6]。规划框架拟增设整体风貌定位和整体风貌格局建立两个部分,从宏观层面先对整个县域内的空间风貌进行统领和系统安排,再涉及具体规划内容,并将自然空间风貌的规划囊括进来,从而实现域范畴的整体的风貌规划(见图1)。

3.2整体风貌定位

通过对现有资源条件的梳理和自身风貌特色的总结,结合城市历史发展和文化脉络分析,提炼出属于巴马的独特的城市风貌特征:绿色康养,生态仁寿。

巴马握有长寿的独特品牌,整体大环境优越,并拥有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巴马县的城市发展和风貌塑造应以保护资源环境和弘扬长寿这一地方特色为基础,通过较为系统的规划和区域的控制,挖掘和强化城镇特色,并落实到细节上。

在自然空间层面,扩展到国土范畴,体现辽阔的山林河湖自然特质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时在城镇空间层面,涵盖了县城、旅游区和乡村,进一步体现与山水共融的空间形态,并向下延伸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和环境塑造[7]。

3.3整体风貌格局确立

根据巴马县自然山水格局和地貌特点,塑造“九分”自然与“一分”城镇的空间蓝图。在此基础上,自然资源层面,根据这些风貌特征划分了具体的空间单元,包括平原林田风貌单元、山地林地风貌单元、喀斯特丘陵风貌单元、河湖风貌单元四个自然风貌类型单元,形成自然空间;城镇空间则根据巴马的具体特征,划分为城镇风貌单元、乡村风貌单元和特色旅游区风貌单元[8-9](见图2)。

巴马县境内地形多样,结构复杂,山岭绵亘,岩溶广布,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西北部甲篆乡的塔云山海拔1216米,为全县最高点。初步形成了“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河水相伴、绿带环抱”的生态城市格局。

巴马县境河流均属珠江水系。境内集雨面积在4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2条,主要较大河流为盘阳河、灵岐河,均为红水河干流。另有注入西江支流右江的百东河。水是巴马的命脉,建议实施最严格的水体保护战略。

巴马县内地貌类型以北部和西南部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为主,兼具大量丘陵地貌和中低山地貌。总的特点是:西北部高,东南部低,中部平缓,略呈倾斜状。西部、北部高峰耸立,山体相间。以盘阳河为界北边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南边以土山丘陵地貌为主。

巴马县的主要建成区包括县城、旅游区和乡村,集中建设区位于县域中部地势较平坦开阔地区,拥有较好的建设基础和发展前景,结合现状自然资源,分布有特色旅游区,沿主要河流和适宜耕种的土地零散分布有众多村落。

3.4自然风貌层面

3.4.1县域通风廊道建立

通风廊道也称“绿色廊道”,实际上是由大型空旷地带连成的,包括主要道路、休憩用地、美化市容地带、非建设用地等,作用在于提升空气流通能力、改善局地气候和人体舒适度、缓解城市热岛等作用,同时具有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县域范围内通风廊道的确立是对自然风貌管控的一大体现。

構建县域六条通风廊道,分别为盘阳河主风廊、深巴—凤凰主风廊、河百高速主风廊、燕洞—玉凤主风廊、贺巴高速主风廊、那桃—百林主风廊,依山沿水顺风,促进整个县域空气流通。

地处通风廊道的地区需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与治理,严格保护水系、绿地等开敞空间,加强建筑高度、建筑布局控制引导,避免过高过密的建筑布局形式,形成整个县域范围清洁空气可流通的空间大环境(见图3)。

3.4.2县域生态绿化建设

巴马县现状生态环境较为单一,缺乏季相变化。宜结合本土植被进行植物造景,形成具备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将观花、观叶、观果、观形植物相结合,进行全面绿化,重点美化,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生态的绿地景观系统,让县域内自然环境真正实现春夏秋冬四季红花绿树的壮观景色,打造彩色植物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形成不同风貌单元塑造中的独特效果和价值。

针对巴马县内外部交通网络,以风景化、产品化、生态化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打造巴马县的绿道和自驾车道体系,各种游览道路充分利用道旁原有林木,搭配适量低维护成本的野生耐阴灌木和草本植物。在盘阳河、龙洪河、灵岐河和赐福湖河道两侧建设生态绿道,如在盘阳河一侧的208省道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自驾车绿道。

加大石山区及裸露宜林荒山的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的力度,重点抓好江河、水库周边区域、重要景区及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推进生态林区的建设,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见图4)。

3.4.3盘阳河主景观带建设

以盘阳河作为主要发展带,统筹全域发展,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和养生度假设施,将其打造成生态保育绿带、多彩景观带、度假旅游带、乡村旅游带、养生度假带和休闲体验带。根据巴马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将赐福湖片区、水晶宫—命河片区、盘阳河片区、龙洪乡片区作为盘阳河主景观带四大重点片区,形成“一带整合,四区支撑”的整体架构,权衡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见图5)。

严格保护巴马盘阳河流域沿岸的各类自然地形地貌。严禁在巴马盘阳河流域重点保护区域从事破坏地形、地貌、植被和景观的活动。巴马盘阳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两岸及风景区内规划的建设项目,从规划布局、建筑体量和高度,整体风貌等方面,都应避免破坏现状自然环境景观,实现协调发展。

将盘阳河沿线公路打造成旅游风景道。构建汽车、电瓶车、自行车、徒步等项目综合型绿色廊道。积极采用引景、造景相结合的方式,以不同的绿化方式或绿化屏挡与视廊开放相结合等形式,将道路两侧的远、近景观引入乘客的视野中,使风景道两侧的景观富于变化,形成农田景观、山地景观、森林景观、人造景观、村镇景观等多种系列,使得游客的路上行程成为一种旅游过程,打破原有单纯赶路的概念。道路的沿线可以种植果树或者类似于薰衣草的花朵,到了春夏可以形成一条五彩缤纷、花香迷人的花海路。可以依托风景道策划系列主题活动,如环盘阳河马拉松、自行车比赛等。

猜你喜欢

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研究
GIS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三类空间”的村级国土空间规划新探索
湖南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重点
“多规融合”的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
一些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认知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探析
基于大数据的沈阳国土空间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探讨
村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考
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法律地位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