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能力与创新开放性对物流服务业创新的影响

2020-08-06张树山

中国流通经济 2020年8期
关键词:价值共创现代物流

摘要: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来临使得经济发展呈现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新趋势,这一趋势将对物流服务业的现有模式产生巨大影响,信息技术(IT)等影响因素对物流服务业创新的作用机理亟待破解。以物流服务业为研究对象,探究企业IT能力对物流服务创新的影响及创新开放性在二者间的多种作用。研究发现:在物流服务业中,企业的内外部IT能力、内外部创新开放性均对服务创新产生正向影响。开放性不仅具有生成创新的能力,还能与IT能力相互作用,在IT能力和服务创新之间发挥多种作用:内外部IT能力通过内部开放性和外部开放性的多重中介效应作用于服务创新,且外部开放性的中介作用都显著高于内部开放性;外部创新开放性正向调节内部IT能力、外部IT能力对服务创新的影响;内部创新开放性正向调节内部IT能力对服务创新的影响,但对外部IT能力与服务创新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因此,物流服务企业应从内外部IT能力、组织开放性、IT能力影响服务创新路径三个方面来促进服务创新成功。

关键词:信息技术能力;创新开放性;物流服务创新;现代物流;价值共创

中图分类号:F2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20)08-0003-11

一、引言

发展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战略升级的重点,而服务创新也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尤其是随着当前国内创新创业热潮的兴起。服务创新是推动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对创造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IT)已成为实现服务业智能化升级的有效工具,服务企业开始注重在创新过程中利用IT技术提高创新绩效。国外对服务创新的研究较为成熟,国内研究还比较散乱,以往很大一部分研究集中在制造业,缺乏对服务业服务创新的研究。

物流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运输、仓储和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连接着经济的各个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是物流业自身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和支持其他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十八次提及“物流”,强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技术的应用,将物流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国家“一带一路”相关政策为我国物流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新市场和新机遇。“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IT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物流的各个环节,如菜鸟联盟的全自动化仓库、京东的全流程无人仓等。IT技术为物流业优化升级提供强大的内驱力,是促进物流服务创新的重要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IT能力能够促进服务创新成功,但很少对其内在机制进行研究,尤其是结合中国情境的相关研究更少。企业创新的开放性关注的是其通过与外部组织合作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与IT技术和服务创新联系紧密。因此,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以物流服务业为研究对象,探究企业IT能力对物流服务创新的影响及创新开放性在其中的作用,构建三者间的关系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进行验证。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一)资源基础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

资源基础观最早由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 1 ]提出,该观点认为资源属性会影响企业绩效。巴尼(Barney)[ 2 ]提出著名的“VRIN框架”,回答了“什么样的资源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问题,他认为只有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才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然而,一些学者对资源基础理论进行了批评,认为该理论是静态的,不能说明静态资源在动态市场中如何发挥作用。基于此,学者们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基础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等,认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来自于其核心能力或动态能力[ 3 ]。动态能力理论强调企业需不断获取、整合内外部资源、技术和能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传统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对象局限在单一企业,现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对多个企业间资源共享的分析。IT是组织内渗透力极强的资源,能够有效支持组织协作和资源共享,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大量学者从资源的角度阐述IT的价值,认为IT资源与企业其他的资源间具有互补性,且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对IT价值进行了评价[ 4-5 ]。资源基础观为分析IT如何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框架,因此,本文选择资源基础观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价值共创最早由拉米雷斯(Ramirez)[ 6 ]提出,他把价值共创系统描述为一个价值星系,系统中的企业、客户、供应商等合作伙伴都是这个星系的成员。价值共创主张价值不仅仅来自企业,还源于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创造,鼓励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企业价值创造活动。普拉哈拉德和拉斯瓦米(Prahalad & Ramaswamy)[ 7 ]认为价值共创包含四个关键要素:对话、获取、风险评估和透明度,这也被称为DART模型。任际范等[ 8 ]基于这一模型,开发并验证了企业间价值共创量表,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价值共创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IT能够创造良好的交互环境,增强对话、获取、风险评估和透明度,实现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协作,而这种协作是产生价值共创的基础[ 9 ]。科利和格里弗(Kohli & Grover)[ 10 ]还提出了IT价值共创一词,强调企业如何利用IT实现相互协作,共同创造价值。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CPFR)技术的应用就是一个基于IT的价值共创的例子。

(二)IT能力与物流服务创新

IT技术是指与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递有关的技术,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等,通常以电脑软硬件、数据库、网络设备和网络平台等形态出现[ 11-12 ]。IT能力的定义最早由罗斯(Ross)等[ 13 ]提出,他们认为IT能力来源于企业各种资源的整合,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是企业通过信息系统整合资源、控制IT成本以影响组织目标的能力。我国学者薛晓芳等[ 14 ]认为,IT能力是企业通过配置IT资源整合其内外部其他资源的能力。关于IT能力维度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从资源的角度对IT能力进行划分[ 13,15-16 ]。焦豪等[ 17 ]综合国内外研究将IT能力劃分为IT体系惯例、IT基础设施、IT人力资源和IT关系资产四个维度,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测量模型。部分学者从IT应用范围的角度对IT能力进行划分。斯图尔和穆汉纳(Stoel & Muhanna)[ 18 ]将IT能力分为内部聚焦IT能力和外部聚焦IT能力,其中,内部聚焦IT能力是指企业通过IT系统整合内部资源为其经营决策提供支持的能力,外部聚焦IT能力则是指利用IT系统感知外部信息并迅速做出回应的能力。类似地,梁(Liang)等[ 19 ]在开放式创新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中,将IT能力分为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两种类型。上述两种IT能力的分类方式具有一定的联系,前者的IT基础设施、IT体系惯例、IT人力资源等属于内部IT能力,而IT关系资源、IT协同资源等更类似于外部IT能力。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将IT能力分为内部IT能力和外部IT能力,探究不同类型IT能力对服务创新的影响。

服务创新是运用新思想和新技术为客户提供全新的服务产品或服务过程,以及对现有服务或交付过程的改进[ 20-21 ]。我国学者蔺雷和吴贵生[ 22 ]从广义和狭义上分别对服务创新进行了界定,认为广义的服务创新是指一切与服务有关的创新行为和活动,而狭义的服务创新则指的是发生在服务业中的创新行为和活动。已有研究表明,IT能力在鼓励和促进服务创新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能够为服务创新创造有利的条件,如提高交付流程效率。IT系统还可以促进组织学习,这种学习能增强组织自身的创新能力,促进组织变革和创新[ 23 ]。陈和邹(Chen & Tsou)[ 24 ]对台湾558家金融公司进行了实证调查,发现企业对IT的使用能够积极影响服务创新,IT通过服务创新影响企业绩效。他们后来又调查了台湾IT行业的174家公司,进一步探究IT能力和服务过程创新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结果表明IT能力能够促进企业服务过程创新[ 25 ]。黄(Huang)[ 26 ]基于联盟理论构建了一个服务创新联盟模型,以台湾的165家服务企业为调研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IT使用有利于提高服务创新绩效。隆和李(Ryu & Lee)[ 27 ]基于邓哈托(Den Hertog)的服务创新框架提出了IT技术在服务创新中的三种不同作用模型,并利用193家服务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IT技术能够直接影响服务创新的服务创造导向和服务传递导向。相比国外,国内对IT能力与服务创新的研究相对較少,尤其是针对物流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比较鲜见。郑万松等[ 28 ]基于325家服务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IT能力对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IT能力正向影响物流服务创新。

H1a:内部IT能力正向影响物流服务创新。

H1b:外部IT能力正向影响物流服务创新。

(三)创新开放性与物流服务创新

“开放性”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开放式创新”。这一概念最早由切斯布洛(Chesbroug)[ 29 ]提出,他认为在开放式创新中,企业通过与外部组织合作将内外部各项创新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有效地提高创新绩效。随着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开放性越来越广泛地被使用,针对不同的领域,其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吴(Wu)等[ 30 ]认为可以从信息收集、信息共享、组织合作、组织文化和对变革的态度等方面对开放性进行解释。创新开放性强调的是企业在开展创新活动中的开放性,因此,张洁等[ 31 ]认为创新开放性主要表现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技术与知识交换,使技术与知识流动打破组织界限。在这一开放的过程中,存在信息、知识和技术等资源的内外部流动,企业的创新产出正是来源于此。关于开放性的维度划分,较为常见的有内向型开放和外向型开放、开放宽度和开放广度等。内向型开放指企业把外部创新源整合到企业内部,外向型开放则是企业作为其他组织的创新源对信息、知识、技术等进行输出[ 32 ]。开放广度和深度分别以企业外部合作的创新源个数以及与每个创新源合作的频率来测量[ 33-34 ]。部分学者根据资源流动范围将开放性分为内部开放性和外部开放性,内部开放性指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跨职能合作和信息共享,而外部开放性强调企业与外部组织间的资源流动[ 35 ]。内部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开放的企业文化,促进信息、知识等的交流整合和组织内部的相互学习,激发内部创业精神,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30 ]。外部开放性使组织能够利用不同领域的信息和知识,特别是服务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外部。企业通过外部开放与客户、供应商等进行合作,有效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从而促进创新成功[ 36-37 ]。

以往研究表明知识来源的多样性能够激发产生创新思想,这种对外部知识源的开放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 38 ]。关于开放性和创新的研究以往多集中在制造业,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以服务业为背景研究开放性与服务创新。基于开放性和服务创新理论,学者们提出了开放式服务创新这一概念,但已有研究并未对其做出明确的定义。国内学者王娜和陈春琴[ 39 ]基于网络化和过程视角提出一个关于开放式服务创新的概念框架,认为服务创新过程应该是一个多方参与的价值共创的增值过程。部分学者针对开放性与服务创新进行了实证研究。李清政和徐朝霞[ 40 ]基于213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调查数据,探讨了顾客参与对服务创新的影响。吴等[ 30 ]对393家企业进行了调研,探究企业开放战略如何影响创新能力,结果证明创新能力来自其内外部开放的积累,企业的内部开放性和外部开放性均积极影响其创新能力。塞纳斯潘(Thanasopon)等[ 41 ]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在服务创新的早期阶段,开放能力通过降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来促进服务创新成功。上述已有研究表明,开放性对物流服务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创新开放性正向影响物流服务创新。

H2a:内部创新开放性正向影响物流服务创新。

H2b:外部创新开放性正向影响物流服务创新。

(四)创新开放性的中介作用

开放式创新需要重要的内部支持资源才能发挥对创新绩效的作用[ 29 ],它关注的是企业如何通过与其他组织交流合作来增强其创新能力,因此IT常常被认为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为组织开放性提供有利条件。开放性往往深深植入IT中,并且可以成为创新IT的驱动力和结果。通过IT,企业能够以全新的方式整合、配置各项资源,改进现有的开放模式或创造新的开放模式,从根本上使开放性变得更有效率。梁等[ 19,42 ]对台湾和日本213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IT能力对开放式创新具有直接影响,且开放式创新水平越高,组织绩效越好;后来又从知识共享的视角再次验证了信息系统战略对开放式创新的显著影响。国内学者赵付春和冯臻[ 43 ]对180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发现IT管理能力通过开放式创新能力影响企业绩效。塞纳斯潘等[ 41 ]研究开放能力在服务创新模糊前端阶段的作用,并基于泰国122个服务创新项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开放能力能够促进服务创新,而IT能力是开放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前置变量,对开放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本文认为IT能力通过创新开放性间接作用于服务创新。与制造业活动不同,服务活动具有极强的市场导向性,高度依赖外部的知识和技术来源[ 44-45 ]。在开放性对服务创新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外部开放性的影响要大于内部开放性,IT能力更多地通过外部开放性对服务创新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创新开放性在IT能力对物流服务创新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H3a:内部创新开放性在内部IT能力对物流服务创新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H3b:外部创新开放性在内部IT能力对物流服务创新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且大于内部创新开放性的中介作用。

H3c:内部创新开放性在外部IT能力对物流服务创新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H3d:外部创新开放性在外部IT能力对物流服务创新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且大于内部创新开放性的中介作用。

(五)创新开放性的调节作用

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兴起使企业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开放的创新模式会增加企业与外部创新源的相互依赖性[ 46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与创新合作伙伴及时进行沟通交流,这种创新中的开放性对企业IT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较高程度的开放性要求企业具有快速切换外部创新合作伙伴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的IT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以达到快速访问和获取内外部技术、知识等资源的目的,从而缩短服务开发的时间,提高创新效率。IT对创新的作用因此而愈加重要。另一方面,开放性有利于形成开放协作的企业文化和氛围[ 47 ],增强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并进行分享的意愿,为IT能力发挥作用提供一个宽松且有利的环境。开放性越高的组织越倾向于利用IT进行沟通合作。此外,创新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决策的难度[ 48 ]。开放性和IT能力能够有效增进合作双方互信,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崔(Cui)等[ 47 ]基于战略性IT联盟视角提出了一个关于开放式创新绩效的模型,通过对中国225家制造企业数据的分析发现,开放性能显著增强IT能力对创新的影响,即开放性正向调节IT能力与创新的关系。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创新开放性正向调节IT能力对物流服务创新的影响。

H4a:内部创新开放性正向调节内部IT能力对物流服务创新的影響。

H4b:外部创新开放性正向调节内部IT能力对物流服务创新的影响。

H4c:内部创新开放性正向调节外部IT能力对物流服务创新的影响。

H4d:外部创新开放性正向调节外部IT能力对物流服务创新的影响。

综上,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旨在探究IT能力、创新开放性对服务业服务创新的影响。本文选择物流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并要求填写问卷者是对企业运营情况较为熟悉的中高层管理人员。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期间,陆续开展了各项数据收集工作。问卷采用电子问卷的形式发放,正式调研前对物流服务业从业者中的MBA学员通过开小组研讨会和微信调查问卷两种方式进行预调研,并通过实地走访多家东北地区典型物流企业征求了中高层管理人员建议,并结合十几位高校物流专家意见合理修正量表,最终形成了正式的调查问卷。正式调研数据来源于问卷星的样本服务。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将问卷发放对象限定为物流服务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且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选,问卷填写时间少于6分钟的视为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85份。

从样本的基本特征来看,被调查人员男女比例均匀,约各占50%;年龄在31~40岁区间的最多,约占58%;79%为本科生学历,大专及硕士以上学历约占21%;在当前企业的就职时间普遍较长,不足2年的仅占8%;运营、研发、战略规划岗位占70%。被调查企业中,民营企业占66%,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各占15%和17%;企业人数多在1 000人以下,约占83%;企业年龄5年以上的占90%;资产规模5 000万元以上的约占63%;运输型物流企业最多,占44%,综合型、仓储型和信息服务型各占33%、12%、11%。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符合本调研的对象要求。

(二)变量测量

本文的测量指标参考国内外相关成熟量表,采用李克特(Likert)5级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关于服务创新的测量,基于赫托格和比尔德贝克(Hertog & Bilderbeek)提出的物流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参考刘顺忠[ 49 ]、张瑾[ 50 ]和隆等[ 27 ]对服务业服务创新的研究,从服务概念创新、客户界面创新和服务传递系统创新三个方面来测量服务创新,共9个题项。IT能力指标的选取主要参考霍明[ 51 ]、梁等[ 19 ]的量表,将IT能力分为内部IT能力和外部IT能力两个维度,共8个题项。结合IT能力的测量,创新开放性从内部开放性和外部开放性两个维度测量,内部开放性3个题项,外部开放性4个题项[ 30,52 ]。考虑到企业规模、企业资本、企业年龄和企业类型对其创新行为和绩效可能产生的影响[ 53 ],将以上四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各变量测量题项详见表1。

四、实证分析

(一)信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sα系数评估变量的信度,由表1可知,所有的α系数都超过了0.6,说明各量表均具有可接受的信度。通过AVE值和CR值判断组合信度和收敛效度,由表1可知,所有AVE值大于0.5,CR值都大于0.7,因此各变量具有较好的组合信度和收敛效度。通过各变量AVE值的平方根是否大于测量变量间相关系数来判断区别效度。表2是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值,可以看到最大相关系数值为0.665,而最小AVE值(0.525)的平方根是0.725。对比可知,各变量间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本研究中采用豪曼(Harman)单因素检验法验证同源方差问题,将所有变量的题项作为整体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54 ]。结果显示,未经旋转析出的第一个公因子解释了所有变量测量题项31.796%的方差变异,未占到总变异解释量的一半,说明本研究的同源方差问题不严重。

(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表2是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从表2可以看出:IT能力、创新开放性、服务创新的均值均在3.9左右,且标准差较小,说明被调查企业的IT能力、创新开放性和服务创新总体水平尚可。各主要研究变量均两两显著正相关,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本研究假设的方向是一致的,为假设的验证提供了初步的证据。

(三)假设检验

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对各假设进行验证,结果如表3所示。表3中,模型1仅加入了控制变量:企业规模、企业年龄、企业资产规模、企业类型。模型2和模型3是对假设1和假设2的验证,分别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入内部IT能力、外部IT能力和内部创新开放性、外部创新开放性。模型4到模型8是对调节效应的检验,分别加入内外部IT能力和内外部创新开放度的交互项。所有模型中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因此自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首先检验IT能力、创新开放性对服务创新的直接影响作用。模型2的F值为22.797,在显著性水平p<0.001上显著,表明模型2的回归方程有意义,即企业内部IT能力(β=0.236,p<0.001)、外部IT能力(β=0.363,p<0.001)对服务创新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H1a、H1b得到验证。同理,模型3表明内部创新开放性(β=0.183,p<0.001)和外部创新开放性(β=0.390,p<0.001)对企业服务创新的影响都是显著的。H2a、H2b得到验证。

检验创新开放性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的模型中有内部开放性和外部开放性两个中介变量,属于多重中介模型。关于中介效应的检验,以往研究多借鉴巴伦和肯尼(Baron & Kenny)提出的逐步回歸方法。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认为Bootstrap方法可以提高多重中介效应检验的准确性[ 55-56 ]。本研究利用SPSS的Process插件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选择5 000样本量和95%的置信区间,检验结果见表4。从表4可看到,各个中介路径的95%置信区间都不包含0,表明内部创新开放性和外部创新开放性在内部IT能力、外部IT能力与服务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都显著。对不同中介路径的作用大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内外部不同IT能力对服务创新的影响中,外部创新开放性的中介作用都显著大于内部创新开放性。假设H3a、H3b、H3c、H3d得到验证。表4的直接效应估计中,内部IT能力和外部IT能力对服务创新的直接作用均显著。因此,内外部创新开放性的中介作用均是部分中介。

检验创新开放性的调节作用。表3中的模型4到模型8是对调节效应的检验,模型5和模型6中,内部IT能力与内部创新开放性、外部创新开放性的交互项影响服务创新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7(p< 0.001)、0.042(p<0.05),相较于模型4,R2都有所提高,假设H4a、H4b得到验证。同理,模型8交互项的回归系数0.038显著(p<0.05),H4d得到验证。模型7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表明内部创新开放性对外部IT能力与服务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H4c未得到验证。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物流服务业为研究对象,探究IT能力对物流服务创新的影响及创新开放性在二者间的多种作用。通过对IT能力和创新开放性的维度划分,探究了其不同维度对物流服务创新的影响。本文共提出了12个假设,通过信效度分析、相关回归分析、Bootstrap等方法,验证了11个假设,拒绝了1个假设。具体结论如下:在物流服务业中,企业的内外部IT能力、内外部创新开放性均对服务创新产生正向影响;创新开放性在IT能力和服务创新之间发挥多种作用,既有中介效应又有调节效应;内部IT能力、外部IT能力不仅直接影响服务创新,而且通过内外部开放性的多重中介效应作用于服务创新,且在不同IT能力对服务创新的影响中,外部开放性的中介作用都显著高于内部开放性;外部开放性正向调节内部IT能力、外部IT能力对服务创新的影响,内部开放性正向调节内部 IT能力对服务创新的影响,但在外部IT能力与服务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与现有研究相比,本研究创新之处体现在:第一,本文引入创新开放性这一变量,构建IT能力影响服务创新的理论模型,探究创新开放性在二者间的作用,丰富了服务创新领域的研究,尤其是针对物流服务行业的实证研究,揭示IT能力对物流服务创新的内在影响机制以及创新开放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第二,本文验证已有的关于IT能力与创新开放性关系的研究,证明IT能力是创新开放性的重要前置变量,丰富了创新开放性的相关理论研究。第三,本研究中对IT能力和创新开放性都进行了维度划分,探究了变量各维度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细化,从而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服务创新影响变量间关系的理解。

(二)管理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物流服务业服务创新提供如下管理启示:

1.重视内外部IT能力的培养。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物流企业管理者加大IT战略投资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IT技术的使用有利于新的物流理念和物流模式的产生,提升物流服务的集成性和网络性,如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物流企业应同时关注其内部IT能力和外部IT能力,促进物流信息化全面发展。内部IT能力为物流企业日常运营及跨职能协作提供强大的支持,促进内部创新。外部IT能力促进顾客参与,提升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率。

2.增强组织开放性的发展。本文研究表明内部创新开放性和外部创新开放性均能促进服务创新,为物流企业实行开放化发展战略提供依据。物流企业在强调外部开放性的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内部开放性。内部开放性促进物流企业内部的信息、知识交流和相互学习,激发内部创新创业精神,能够从企业自身增强创新能力。外部开放性使得物流企业能够利用多样化的知识源,通过与顾客、供应商等供应链上下游伙伴的合作,有效提高顾客满意度,减少创新中的不确定因素,提高创新效率。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IT能力是影响创新开放性的重要因素,IT能力较强的物流企业能够及时获取、整合内外部信息,促进企业对外开放。因此,IT能力可以作为物流企业增强自身开放能力的切入点。

3.注意IT能力影响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的作用路径。本文研究发现,创新开放性的两个维度在内外部IT能力与服务创新之间均发挥部分中介和调节作用,即创新开放性作为中介媒介能将IT能力与服务创新连接起来,揭示了IT能力影响服务创新的内在作用機制,表明创新开放性是联系IT能力和服务创新的有效途径,有助于物流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其服务创新。本文还确定了内外部创新开放性在内部IT能力、外部IT能力与服务创新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表明开放性不仅具有生成创新的能力,还能与IT能力共同作用,促进服务创新。基于上述角度,物流企业在进行服务创新时,应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IT能力对开放性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对外部开放性的影响,以充分发挥其在IT能力和服务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促使IT能力更好地通过创新开放性对服务创新发挥作用。由于创新开放性在IT能力与服务创新之间发挥多种影响作用,且不同IT能力和开放性共同作用于服务创新的影响不尽相同,物流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文的样本仅限于物流服务业,未来需要扩大样本量和行业范围来提高研究结论的适用性和普遍性。研究中未对服务创新划分维度,未来可进一步研究信息技术能力、创新开放性对服务创新各子维度的影响,探究其针对服务创新各维度是否存在不同的影响。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高贝贝、孙磊、孙毅对本文写作亦有贡献,特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WERNERFELT B.A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2]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 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1):99-120.

[3]TEECE D,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management[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7,18(7):509-533.

[4]李力,孙璐,杨园华.开放创新联盟的IT价值共创研究初探——基于资源基础理论[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2):161-166.

[5]WADE M,HULLAND J.Review:the resource-based view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review,extension,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MIS quarterly,2004,28(1):107-142.

[6]RAMIREZ R.Value co-production:intellectual 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research[J].Strategic manage? ment journal,1999,20(1):49-65.

[7] PRAHALAD C K,RAMASWAMY V.Co-creating unique value with customers[J].Strategy & leadership,2004,32(3):4-9.

[8]任际范,徐进,梁新弘.基于DART模型的企业间价值共创量表开发[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4):93-102.

[9]李力,孙璐,王加阳.开放创新联盟IT价值共创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3):23-36.

[10]KOHLI R,GROVER V.Business value of IT:an essay on expanding research directions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8,9(1):23 -39.

[11]RAY G,MUHANNA W A,BARNEY J B.Competing with IT:the role of shared IT-business understanding[J].Com? 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7,50(12):87-91.

[12]庄贵军,周云杰,董滨.IT能力、合同治理与渠道关系质量[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6,36(10):2 618-2 632.

[13]ROSS J W,BEATH C M,GOODHUE D L.Develop longterm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IT assets[J].Sloan manage? ment review,1996,38(1):31-42.

[14]薛晓芳,霍宝锋,许雯.IT能力对联盟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12):326-333.

[15]ANANDHI S,BHARADWA J.A resource-based perspec? tiv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 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erly,2000,24(1):169-196.

[16]BHATT G D,GROVER V.Typ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and their role 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 em? 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 tems,2005,22(2):253-277.

[17]焦豪,鄔爱其,张样.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度量与功效-本土模型的构建和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3):596-603.

[18]STOEL M D,MUHANNA W A.IT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a contingency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industry and IT capability type[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9(46):181-189.

[19]LIANG T P,CHEN D N,PEE L G.The impacts of open in? novations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 perspective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ecology[C]. Milan,Italy:3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2013.

[20]ALAM I.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user involvement in new servic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2,30(3):250-261.

[21]SUNDBO J.Customer-based innovation of knowledge-ser? vices:The importance of after-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s technology & management,2008,9(3):218-233.

[22]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研究方法综述[J].科研管理,2004,25(3):19-23.

[23]KANE G C,ALAVI M.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 zational learning:an investigation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 tation process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7,18(5):796-812.

[24]CHEN J S,TSOU H T.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for service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systems & service management,2006(1):472-477.

[25]CHEN J S,TSOU H T.Performance effects of IT capabili? ty,service process innovation,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customer servic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2,29(1):71-94.

[26]HUANG H.Performance effects of aligning service innova? tion and the strategic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Ser? vice business,2014,8(2):171-195.

[27]RYU H,LEE J.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ser? vice innovation:Comparison of three theoretical perspec? tives[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7,55(3):294-307.

[28]郑万松,孙晓琳,王刊良.IT能力、知识共享、服务创新能力和质量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11):62-64.

[29]CHESBROUGH H,GARMAN A.How open innovation can help you cope in lean tim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9,40(3):68-76.

[30]WU Y,LIN B,CHEN C.How do internal openness and ex? ternal openness affect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 formance?[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 ment,2013,60(4):704-716.

[31]张洁,安立仁,陈关聚,张宸璐.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管控模式、创新开放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17(3):81-87.

[32]张振刚,李云健,陈志明.双向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J].管理学报,2014,11(8):1 184-1 190.

[33]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8,26(2):419-426.

[34]任爱莲.创新开放度、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来自中小电子科技企业的证据[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0,27(20):10-14.

[35]LOVE J H,ROPER S,BRYSON J R.Openness,knowl? edge,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UK business services[J].Re? search policy,2011,40(10):1 438-1 452.

[36]HSIEH K N,TIDD J.Open versus closed new service de? velopment:the influences of project novelty[J].Technova? tion,2012(32):600-608.

[37]OLIVEIRA P,HIPPEL E V.Users as service innovators:the case of banking services[J].Research policy,2011,40(6):806-818.

[38]HENNESSEY B A,AMABILE T M.Creativity[J].Annual re? view of psychology,2010,61(1):569-598.

[39]王娜,陈春琴.开放式服务创新:一个基于网络化及过程视角的概念框架[J].管理现代化,2016,36(2):56-58.

[40]李清政,徐朝霞.顾客共同生产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在B2B情境下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8):120-130.

[41]THANASOPON B,PAPADOPOULOS T,VIDGEN R.The role of openness in the fuzzy front-end of service innovation[J].Technovation,2016,47(1):32-46.

[42]LIANG T P,CHEN D N,KOHLI R.How open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ffect R&D performance:a knowl? edge sharing perspective[C].PACIS 2015 Proceedings,2015.

[43]趙付春,冯臻.开放式创新绩效实现机制实证研究:基于IT能力理论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6):1-6.

[44]陈祝平,刘艳彬,袁平.服务创新的特点与政策的非必要性[J].中国软科学,2010,12:43-49.

[45]MULLER E,ZENKER A.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Research policy,2001,30(9):1 501-1 516.

[46]TIWANA A.Do bridging ties complement strong ties?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alliance ambidexterit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3):251-272.

[47]CUI T,YE H,TEO H H,et al.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pen innovation:a strategic alignment perspective[J].Infor? mation & management,2015,52(3):348-358.

[48]GOPALAKRISHNAN R I,LAPLACA P J,SHARMA A.In? novation and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s in emerging mar? kets: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ndian market[J].In? 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6,35(3):373-382.

[49]刘顺忠.服务创新维度间交互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4):32-38.

[50]张瑾,陈丽珍.余额宝的服务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四维度模型的解释[J].中国软科学,2015(2):57-64.

[51]霍明,胡继连,邵宏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企业IT能力演化研究[J].企业经济,2015(9):48-52.

[52]张振刚,王华岭,陈志明,高晓波.企业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根本性创新绩效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7,14(10):1 465-1 474.

[53]DAMANPOUR F.A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of ef? fects of firm size and market competition on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s[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21(4):996-1 010.

[54]CHANG S,VAN W A,EDEN L.From the editors:Common method varia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J].Jour? 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0,41(2):178-184.

[55]PREACHER K J,HAYES A F.SPSS and SAS procedures for estimating indirect effects in simple mediation models[J].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instruments and computers,2004,36(4):717-731.

[56]陈瑞,郑毓煌,刘文静.中介效应分析:原理、程序、Boot? strap方法及其应用[J].营销科学学报,2014,9(4):120-135.

责任编辑:林英泽

The Impact of IT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on Openness on Service Innovation in Logistics Industry

Zhang Shu-shan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Jilin,China)

Abstract:The coming of a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mak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ent a new trend of network,intelligence and digitalization,which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on the existing mode of logistics service industry. The mechanism of how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and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have impact on the innovation of logistics service industry needs to be solved. The author takes the logistics service indust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service enterprise IT capabilities on service innovation and the variety roles of innovation openness between them.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enterprisesinternal and external IT capabilities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novation opennes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service innovation in logistics industry. The openness not only has the capability to generate innovation,but also interacts with IT capabilities,plays a variety roles between IT capabilities and service innovation:internal and external IT capabilities have impact on service innovation through multiple intermediary effec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openness,and the intermediary effects of external opennes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ternal openness;the openness of external innovation positively moderates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l IT capabilities and external IT capabilities on service innovation;and the openness of internal innovation positively moderates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l IT capabilities on service innovation,but it ha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external IT capabilities on service innovation. Therefore,logistics service enterprises should promote the success of service innovation from such three levels 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IT capabilities,organizational openness,and the influence path of IT capabilities on service innovation.

Key words:IT capabilities;innovation openness;logistics service innovation;modern logistics;value co-creation

收稿日期:2020-06-15

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物流产业智慧化绩效生成机理与智慧物流体系构建对策研究”(18BJY180);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培育项目(19ZD001)

作者简介:张树山(1972—),男,吉林省洮南市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产业创新与产业联动。

猜你喜欢

价值共创现代物流
价值共创视角下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研究
大数据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参考意义
试论我国推进托盘标准化的措施
基于真实运营的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建设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价值共创理论下的小米手机数字营销模式分析
试论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价值共创活动对顾客价值的影响研究
价值共创活动对顾客价值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