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干漆夹苎法与日本鉴真坐禅像
2020-08-06兰丹凤
兰丹凤
干漆夹苎法是中国一项传统漆艺。千百年前,这项工艺漂洋过海传入日本,以这一技法制作的鉴真坐禅像现今还成为日本的国宝。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是日本知名的古寺院,始建于759年,以中国中唐建筑风格著称于世,其主持修建者和设计者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鉴真和尚。每年6月,全世界慕名而来唐招提寺的人络绎不绝,其主要目的便是观瞻该寺所供奉的国宝级文物—鉴真坐禅像。这座像每年只在鉴真生辰日的时候开放三天,故机会十分难得。
鉴真坐禅像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人物肖像雕像,所采用的却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干漆夹苎法,其主要制作者为大唐和尚思托。思托是鉴真的徒弟,也是中国天台宗高僧,善制漆器,后跟随鉴真东渡日本。
思托制作的鉴真坐禅像,身穿黄色僧衣,披赭色袈裟;人物敛眉闭目,眉目慈祥,叠跏趺坐,双手于腿间虚握,手心朝上。这座鉴真坐禅像神态逼真,宛若真人,以唐代雕塑常用的写实手法再现了鉴真圆寂之际的真实形态。
2011年,在仿制鉴真坐禅像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与日本其他干漆像的平整不同,细看之下,鉴真坐禅像表面凹凸不平。他们推测,这可能是徒手上漆所导致的结果。此外,制作鉴真坐禅像所使用的麻布也非专用,而是鉴真和尚生前常穿的僧衣。像如其人,内贴真衣,多少有点“重塑真身”的意味,思托无非是在用这种方式“留住”恩师。
六渡日本
佛教在6世纪传入日本时,日本圣德太子曾预言,两百年后的日本佛教必将迎来辉煌。岂料,两百年后,日本佛教非但没有煊赫,反而愈加落败,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僧人品行不端。
听说唐佛教昌盛,有专门用以规范僧人行为的戒律,日本统治者思来想去,决定延请大唐戒律高僧前来日本宣授戒律,以匡正日本僧人的行为。这个任务落在了荣睿和普照两位日本年轻和尚的身上。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荣睿和普照跟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到中国,并以留学僧的身份先后寄居在洛阳和长安的寺庙。他们身负使命,私下寻访,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人选。之后,在一位长安僧人的介绍下,两人得知扬州大明寺的鉴真和尚是位得道高僧,他精通戒律,已为上万名僧人主持过受戒仪式。于是,两人一路南下,前往扬州拜谒鉴真和尚。
荣睿和普照满怀希望来到扬州,想要说服鉴真的一两位徒弟随同他们东渡日本,结果却无人肯应。两人一阵失望。就在这时,鉴真挺身而出:“如为佛法故,生命何所惜。大家既然不去,那么我就去。”见师父如此,身旁的十几位徒弟也抛却顾虑,誓死跟随。之后,荣睿、普照与鉴真等人商定出航时间,悄悄为出海做准备。
唐代政府对出海人员管理严格,鉴真他们属于私自出海,相当于偷渡。又因当时海盗频发,当地政府巡查严密。搜查至大明寺时,一名和尚因与同伴闹了口角,心中不忿,竟举报鉴真等人为海盗。鉴真第一次东渡计划还未出海便宣告破产。
第二次东渡虽然顺利出海,但刚离海岸就陡遇暴风雨,结果船毁人落,再一次失败。之后三次东渡也都无果而终,要么是有人告密致使计划败露,要么是天不遂人愿,船航行至中国南部沿海地区而不得不返回。直至唐天宝十二载(753年),借与日本第十次遣唐使的返航同行之机,鉴真等人才最终安全抵达日本。最后一次踏上征程时,鉴真已年逾花甲,双眼皆盲。
鉴真东渡日本的事迹确实可歌可泣。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经二十载,鉴真与徒弟们可谓九死一生。日本和尚荣睿客死异乡,鉴真的一位徒弟祥彦也因疾去世。鉴真自己也不得不承受身体急速衰老和失明的痛苦。
鉴真等人东渡虽付出沉重代价,但也不是一无所获。几次登陆南方沿海地区时,鉴真都受到当地士绅和佛寺的热烈欢迎。他走到哪就在哪开坛授戒,从宣州到明州再到崖州,都留下了鉴真的脚印。
此外,在第四次东渡失败后,鉴真的徒弟思托亦因祸得福,在留居浙江临海龙兴寺(后称台州开元寺)期间,有幸入门天台宗(中国本土佛教派系之一),成为该寺高僧,还学会了当地一种民间技艺—干漆夹苎法。这两者后来均能传入日本,与思托干系甚大。
事佛漆艺
在日本,思托曾为他认识的僧人撰写过僧录或僧志,如《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延历僧录》等,但现多已散佚,只能在别人的著作中看到被引用的零星片段,唯有这座鉴真坐禅像保存至今。这都得归功于干漆夹苎法。
所谓干漆夹苎法,是一种产生于我国浙江天台地区的传统装饰工艺。简单来说,干漆夹苎法是漆艺与雕艺的结合,其制作方法大致是:先用木材和黏土做好原型,然后粘上一层麻布以加固,等干燥之后,再掏出底層原型,只保留外壳,并涂漆料上色,最后抹上一层油。这种将原型“脱胎”的方法,在漆艺中有“夹纻胎”之称,早在战国时便已出现,两汉时渐为流行。
东晋时,大雕塑家戴逵用以制造佛像的“脱胎法”,其实就是干漆夹苎法。关于戴逵与“脱胎造像”,有说是他在浙江绍兴一带受木模造瓦现象启发而创,也有说是他将天台一代民间流传的干漆夹苎法引用于佛像制作。总之,干漆夹苎法在东晋时已被广泛用于佛教造像是个不争的事实。
至于为何干漆夹苎法成为浙江天台地区的民间工艺,由于该工艺一直靠民间工匠们口口相传,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资料,故这一点难以追溯。也许是得益于浙江天台地区盛产漆树、苎麻和香樟等植物以及湿热的气候,这一工艺才能在该地区生根发芽,继而发扬光大。据说,明代建造紫禁城时,所用漆艺工匠便是来自浙江天台。现在,干漆夹苎法也是天台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因此,思托在临海龙兴寺修行期间,研习继而掌握已普遍应用于佛像制造的干漆夹苎法绝对不是巧合。换句话说,那个时代,中国能够使用干漆夹苎法造佛像的和尚绝非仅有思托一个。
佛教造像如此青睐干漆夹苎法当然有原因。以干漆夹苎法制造的雕像,不仅轻便易移动,而且能保持千百年不裂、不变、不腐。这也是为何鉴真坐禅像非金非银却能固形千年的原因。
纵观各大佛寺,干漆像千千万万,但多是典籍或故事中的虚幻人物,如思托这般直接以真人为原型塑像的举动,在他那个年代,别说在日本是首例,在中国也不多见。或许,思托有此创举,既是受鉴真的佛心所感动,也怀有为恩师弘扬佛法的愿景。在思托眼里,鉴真用生命为佛法“代言”,已完全具备与佛“同在”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