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转身,做成功的“导师”
2020-08-06张娟
张娟
【摘 要】 学校在我们师生眼中是一个大舞台,而每一个课堂则是一方小舞台。学生是其中精力充沛的“演员”,老师则是这个小舞台的“梦想导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舞台充满吸引力,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关键词】 数学教学;体验生活;分析角色;鼓励激发;创新
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成长发展的梦想舞台。舞台虽不大,但要使这一舞台充满吸引力,數学教师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做一个有魅力的“导师”,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一、成功的“导师”善于体验生活,吸引学生的关注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非数学事物数学化,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重建”与开发,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数学知识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如在讲解“椭圆”时,上课前,我特意从家中带了2个铁钉和1根棉线。记得我刚从包中掏出道具时,原本寂静的课堂一下子沸腾了起来,在接下来过定点画椭圆的演示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学生都觉得利用简单的道具就可以画出接近完美的椭圆,真是不可思议。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使学生获得开心的学习体验,又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只有从学生已具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才能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而把生活的气息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来。
二、成功的“导师”重视分析角色,抓住学生特点
学生的性格大致可以分为活泼型、文静型、冒险型。例如,我在进行“二面角”的教学时,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提问:如何才能想办法测量二面角的高度呢?在学生陷入迟疑和迷惑的时候,我针对冒险型学生创设了这样的场景:给出立体图形和测量工具,请学生想办法测量面与面之间的度数;针对文静型学生,我让他们在课本上寻求方法;而针对活泼型学生,我让他们负责冒险型和文静型学生之间的联络,并记录结论。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学生,创设了三个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都参与其中,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提升到了理性认识。可见,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认知中产生强烈共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成功的“导师”勤于精心设计,促进教学创新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成功的“导师”,他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在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中发现、甄别、汇总信息,适时地对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或教学手段做出反应和调整,真正让教学适应日新月异的新课改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对于教学不断提高的要求。如,在教学“方差”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方差代表数据的稳定水平”这一道理,我并没有让学生通过表格数据进行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进行了一个游戏:在教室的后排,我准备了套环,将学生分成两组,小组间进行套环比赛,看谁套得多。请学生统计结果,之后提出问题:哪组投得准?“准”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想的?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参与比赛、观察思考,学生不但自己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认识了“方差”的概念,而且对学习数学更有兴趣了。
四、成功的“导演”巧于鼓励激发,促进数学热情
一名好教师是一位成功的“导师”,一定擅长使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以更放松、更愉悦的心情进行学习。如在一次数学课上,我问班上的一位学生:“在汽车中,哪些东西是圆柱形的?”一位男学生急忙举手回答说“空调”。我一下子蒙了,一般印象中空调都是方的啊。我耐心地问:“你怎么把空调想成是圆柱形的呢?”学生说:“空调一般都是立方体,又占地方,出风口又小,我想如果空调是圆柱形的,该有多好啊!”我并没有否定他,而是说:“你真会动脑筋,圆柱形的空调不仅外观漂亮,还能够节约不少家庭空间。空调中间的部分如果作为送风口,这个设计也让空调的出风量更大,送风面积更广!”一般情况下,空调都是方的,可这位学生理想中的空调却是圆柱形的,这显然已经脱离了常规,却又反映出这位学生有非常强的想象力。假如我当时对他的回答只是简单地加以否定,那么也许一位天才就被扼杀了。果不其然,没过几年,格力就推出了圆柱形的空调,成为当年的爆款。
在网上读到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有四种老师,第一种是讲课能深入浅出,很深奥的道理,他能讲得浅显易懂,很受学生的欢迎,这是最好的老师;第二种是深入深出,这样的老师很有学问,但缺乏好的教学方法,虽然不能把深奥的学问讲得浅显易懂,但是多数学生能够接受,这也算是好老师;第三种是浅入浅出,这样的老师本身学问不深,但却实事求是,把自己懂的东西讲出来,这也能基本保证质量,也算是个好老师;最糟糕的是第四种老师,浅入深出,本身并无多大学问,却装腔作势,把本来很浅近的道理讲得玄而又玄,让人听不懂。想要成为哪种老师,还需要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来决定。只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在课堂这一方小小的舞台上演绎学生的大智慧,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梦想导师”!
【参考文献】
[1]谢涛.杜威与《哲学的改造》[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05):157-158.
[2]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