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赛-学-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20-08-06凤宝林李淑凤陈艳华
凤宝林 李淑凤 陈艳华
摘 要:构建师范院校“赛-学-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可实现学科竞赛与培养方案融合,学科竞赛与教学改革互联.教学成果表明,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管理机制,再造了竞赛交流平台,提高了数学师范综合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學科竞赛;教学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The training mode of "match-study-match" talents in teachers colleges is constructed.The training mode has realize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ubject competition and the training scheme,the interconnection of the subject competition and the teaching reform,the innovation of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mpetition exchange platform,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Key words:subject contest;teaching management;mechanism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理性参加竞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效果.牡丹江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遵循这个理念,构建了以学科竞赛为平台,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赛-学-赛”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解决了数学师范专业与社会接轨、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对接等问题,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教育质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及升学率.
1 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学生对数学的喜欢程度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对数学的喜欢程度倾向有外部社会动机型和内部自我动机型两种.[1]数学学科竞赛,既能兼顾不同的学习动机,又能将这两种动机有效结合,是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反思、拓宽知识再学习的平台,也是向社会证明本校数学师范专业实力的平台,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1.1 数学学科竞赛即是学生喜欢数学的外部社会动机,也是学生喜欢数学的内部自我动机
数学学科竞赛覆盖面广,社会关注性高,已成为招聘单位录用大学生的重要依据之一,故参加数学学科竞赛的高校数量逐年增加.数学学科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结果是对大学生数学水平的客观呈现,竞赛后的数据信息成为高校制定相应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喜欢数学的外部社会动机.
1.2 数学学科竞赛为大学生提供了激发潜能、展现自我的平台,提供了大学生锻炼自我的机会
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促进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潜能,成为学生喜欢数学的内部自我动机.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学生通过培训-竞赛-培训-竞赛不断实践,可以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逐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1.3 数学学科竞赛是学生打牢专业基础、自我思维训练的切入点
数学学科竞赛是专业基础知识的比拼,是知识扩展的提升和飞跃,是理性思维的竞技,知识和思维通过竞赛不断完善和提升,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育性和学术性的融合,促进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紧迫性.
1.4 数学学科竞赛是知识的再学习过程
数学学科竞赛是知识再梳理、再整合、再延展过程.数学学科竞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参与度,形成了优良的学风.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赛-学-赛”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师范生技能竞赛等学科竞赛的影响下,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形成的一套新的培养模式.通过培训-竞赛-反思-学习-再培训-再竞赛环节,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教育质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及升学率.
“赛-学-赛”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师的研究领域以及专业能力,组建大学生数学、大学生建模、师范技能等专业教师指导团队,将学习与培训、培训与竞赛、竞赛与学习、竞赛与竞赛有效结合,组织开展以竞赛为抓手的第二课堂活动.获奖学生作为教师的帮手,利用晚自习时间,深入班级进行成果展示.采取现场观摩研讨,指导教师现场指导,案例说法等形式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不少于2个第二课堂活动,并与实践学分挂钩.学院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学科竞赛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大一大二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通过开展专业基础知识、三笔字、演讲朗诵、写作能各类比赛,增强学生自信感和成就感;大三注重实践锻炼,建立选拔机制,确定人选,重点培养;大四注重结果反思训练,用结果反思过程,用自身的不足与优秀对比,形成有效的反差.
3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3.1 学科竞赛与培养方案融合,创新培养机制
学院根据“赛-学-赛”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科竞赛项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学科竞赛水平的双提升.学院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对于希望继续深造的学生,重点组织他们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学院加开了高等代数选讲、数学分析选讲、泛函分析、学竞赛选讲等理论课程.对于希望尽早就业的学生,指导他们参加教学技能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学院加开了中学数学解题方法、中学数学课标解读、几何画板、数学建模等课程,加强其知识的延展以及应用学习.
3.2 学科竞赛与教学改革互联,创新教学机制
数学学科竞赛已成为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实践课题.学院结合学科各类竞赛的特点,大力倡导教师改进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评价方式,实现“学科竞赛三结合”和“课堂教学三结合”.[2]“学科竞赛三结合”把学科竞赛的课题与课堂教学结合,学科竞赛的课题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学科竞赛的课题与科研项目结合.“课堂教学三结合”在教学手段上引导探究与讲练结合,教学上课内与课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在教学评价上结果与过程结合.
3.3 学科竞赛与教学管理融合,创新管理机制
竞赛理念管理体系创新 学院组建了师范生“数学技能竞赛”“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三个专业教师指导团队,通过更新教育理念,要求将竞赛的相关思想渗透课堂.鼓励教师参与学科竞赛团队,加强专业指导,讲授相关课程,将竞赛所需的知识与讲授的专业知识接轨.
竞赛课程管理体系创新 竞赛项目与课程授课内容对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将知识类课程和能力类课程结合,将传统知识与创新知识结合,用课程支持竞赛,用竞赛检验教师的指导能力,促进教学改革;用竞赛校验学生学习能力,反思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竞赛评价管理体系创新 按照重在参与的原则,“结果”与“过程”并重,建立项目形式竞赛激励机制.竞赛结束后,开展学生自身测评与学生对指导教师测评的双重评价,并将考评结果列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范围,达到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改进教师竞赛指导方法的目的.
再造了竞赛交流平台 通过竞赛,逐步建立校际、校内间的各层面交流机制,再造学生与学生交流平台,形成学生带动学生、学生指导学生、学生管理学生,达到交流促发展、交流促改革、交流促创新的目的.
4 实践效果
4.1 大学生数学竞赛成果
2017年,2名学生获黑龙江省赛区省级一等奖.2018年,1名學生获国家三等奖,1名学生获省级一等奖.2019年,2名学生获国家一等奖,2名学生获国家二等奖2人,10名学生获国家三等奖,12名学生获省级一等奖.
4.2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果
2017年,1组学生获国家二等奖;5组学生获东北三省联赛一等奖,6组学生获二等奖;2组学生获黑龙江省赛区一等奖,3组学生获二等奖,2组学生获三等奖.2018年,8组学生获东北三省联赛一等奖,6组学生获二等奖,3组学生获三等奖;4组学生获黑龙江省赛区二等奖,1组学生获三等奖.2019年,1组学生获国家二等奖;3组学生获黑龙江省赛区一等奖,2组学生获二等奖,1组学生获三等奖;11组学生获东北三省联赛一等奖,7组学生获二等奖,4组学生获三等奖.
4.3 师范生技能竞赛成果
2017年,1名学生获第五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2018年,1名学生获第三届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1名学生获优秀奖.2019年,2名学生获第九届华文杯数学全国师范生创课及教学能力测试与交流展示活动竞赛创课展示二等奖,1名学生获三等奖,1名学生获优秀奖;4名学生获微课设计三等奖;1名学生获微格教学二等奖,1名学生获三等奖;1名学生获教学设计二等奖,1名学生获三等奖.
数学学科竞赛对就业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2017年为94%,2018年为92.5%,2019年为96.7%.2019年毕业生就业率大幅度提升,说明我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初见起色.
5 结语
“赛-学-赛”人才培养模式三年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学院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推动教学改革,建立“三机制”“四管理体系”的“赛-学-赛”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专业与社会需求接轨、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高了数学师范综合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竞赛现已成为提高大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举措和实践环节,达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旭花,黄毅英.影响香港男女生对数学喜欢程度的因素与路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5(3):14-17.
[2]王良成,袁南桥,马秀芬.以学科竞赛促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2):62-65.
[3]张红钰.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63-64.
[4]马秀芬.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6):200-202.
[5]龙宪军,黄应全,龚高华.数学竞赛促进大学数学教与学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83-85.
编辑: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