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世劝游《四字书》

2020-08-06梁基永

南方周末 2020-08-06
关键词:学堂

梁基永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广州尊经阁出版的《改良绘图四字书》。

近年流行复刻民初老课本,大概是知识界认为上世纪人才辈出,与他们童年时期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关系甚大,其实一切读者都是以所处时代去阅读,去感受,今日重读民初课本,也会戴着“有色眼镜”,并不会像当年的学生那样全盘接受的。

这里我想谈的是最近所获一本薄薄的小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广州尊经阁出版的《改良绘图四字书》,蜗居之中,百无聊赖,在旧书堆中买了这册小书,居然看得津津有味。

这册小书出版距今一百多年,保存还算完好,机器印刷,多数文字配有插图,从内容看,这是给当时的小孩子识字和启蒙所用,当时给孩子教什么知识和概念,相信是史学家很感兴趣的题目。

书分为三部分,第一是幼仪,第二是修身,第三为卫生,第四人事,第五劝游。全书用文白兼有的粤语写成,每句四字,每四句为小段押韵,方便小朋友背诵和记忆。《幼仪》章教小孩应有的礼仪,这章放在首位,可见古人对于礼貌的重视。此章列举用餐、待客、对待父母的礼貌,除了列举礼仪外,有一些习惯,今日仍然偶尔可见,如:

人之口水,本系污糟(粤语,即邋遢),勿吐在地,吐在痰壶。有时吐出,以鞋擦之。

以鞋擦痰的习惯,不知沿自何时,今日仍然有一些老人沿用此法,看来在清末这是流行的举措。

《修身》篇讲对待父母老师和待人应有态度。第五段出现了一幅插图,图中男士站成一圈,互相拱手作揖,图中还出现了一个西装的外国人,伸手向中国绅士行礼,文字说:

凡有人类,同是天生,天生之人,皆我友朋。或是外省,或是外洋,若系见面,亲爱一样。

一百多年前,广东人教育小孩的这种博爱精神,确实值得称道。《卫生》篇侧重讲当时认为科学卫生的生活观念,中国人对于卫生,其概念一直比较模糊,除了文人书房整齐干净外,“公共卫生”一直是模糊的概念,所以清末外国人写中国见闻,都被眼前所见旅店和饭馆等卫生情况感到惊讶。这篇中讲到的个人卫生,也有今日看来颇不可思议之处,例如“凡点灯火,不可太光,烧枯空气,蒸干脑浆”,看来在清末人的眼中,脑浆是颇为重要的玩意(难怪欧洲来的“艾罗补脑汁”大受欢迎),所以这篇又有教鸦片坏处的一段说:“鸦片上脑,脑浆干缩,既懒谋生,遂坏心术。”除了教小孩不吸鸦片,还有劝止饮酒、女生不宜缠足等等。

《人事》一章,教小朋友清末的社会生态,看看当时人怎样评价时事,第二段说:

多看新闻,方知时事。总要通今,乃为有志。世人所重,作对吟诗。八股律赋,大卷摺字。此等学问,专为考试。考试之人,不妨学之。

此更可见编者的开明眼光,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永久停止科举,当时已经废止科举一年多。可是社会上出于科考的惯性,仍然看重吟诗作对,写白纸摺字并且买书教育小孩的家长大概也颇有保守之人,所以文中说“不妨学之”。读书之后是耕种,其后是经商,经商一段也是全书的亮点,如“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又如:“有哥伦布,系做水手。寻出新地,开辟美洲。有克虏伯,系做打铁,制出大炮,地球无敌。外国工厂,皇家奖励,货入中国,中国失利。”

克虏伯是当时中国艳羡的火炮大亨,他可不是做“打铁”出身,而是制造钢材机械的家族转营军工。联想到当时广州城的炮台上刚刚装备了克虏伯订制的城防大炮,至今仍然屹立在五层楼上,丝毫没有锈蚀,难怪当时的士人将其作为话题传诵了。这一段的最后,编者说:

总而言之,士农工商,不拘哪样,都要学堂。如果有日,学堂大开,看我中国,多多人才!

这是清末有识之士的共识,即科举必废,学堂(新式学校)必须要开,其实民智的开启,远不止办学堂,思想不开放,制度不改革,开再多学堂,培养的也是奴才,随后的晚清社会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全书的亮点,乃是最后一章《劝游》,占全书约四分之一的篇幅,这章的主旨,是告诉小朋友世界之大,要出去走一走。第一段说:

住在乡下,无见无闻。一游港澳,耳目一新。港澳已好,何况远游。远游何处,须遍地球。近日汽船,非常之快,环游路径,一一可计。

港澳是广东人熟悉的城市,也是当时广东人认识世界的窗口。所以说“耳目一新”,第二段先从最接近的日本接着说,这也是清末大部分中国人接触西方的榜样:

试游香港,直去日本。数日可到,路程不远。日本变法,许多学堂。男女读书,国所以强。有幼稚园,专教孩子。玩耍物件,皆是开智。盲哑学堂,专教盲哑,虽是废人,亦有教化。

幼稚园的概念,中国历史上并没有,日本幼稚园的历史,最早也只是光绪二年(1876)开设的“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幼儿园”,但是明治维新的大环境使得全国幼儿教育在短时间内普及,书中提到的“玩耍物件”,日语叫“恩物”,即小朋友喜欢的物件,这个词语至今还在影响中国语言。介绍过日本的教育和风景,又准备经檀香山(夏威夷)到了美国,作者笔下的美国是这样的:

唐人至多,金山大埠,由此上岸,即有火车。要去鸟约,观其繁华。花旗皇帝,通国公举。四年一任,是为民主。花旗之民,丰衣足食。既无乞儿,又无盗贼。

广东人熟悉的美国城市有金山大埠(即今日三藩市,又有二埠指萨克拉门托),由此上火车,经过华工参与修建的太平洋铁路,即可到达纽约,美国的“皇帝”(总统)由公举选出,看得出作者对此是持赞美态度的,这在专制帝王统治之下尤其难得。游过了美国,又横跨大西洋,到了英国:

英京伦敦,异常之富。屋背地底,皆有铁路。英国皇帝,乃是女人。男女平等,西人不分。法国京城,名巴黎士。欧洲繁华,推为第二。同治九年,法为德败,民气奋勇,今又强大。

英国地下铁系统,早在同治二年就已经建成,地底的铁路,在当时无疑非常新鲜。况且皇帝还是女人(维多利亚女王)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更加不可思议。普法战争以法国失败告终,我们熟悉的《最后一课》就是以此为背景,这里作者用法国民气奋勇终于又强大,勉励学生以法国人为自强的榜样。随后再介绍德国的学校众多,到达俄罗斯的北极风光,和彼得大帝改革令俄国强大等。游历一周后,又介绍了埃及、印度、新加坡等景物,最后一段说:

凡此游历,皆益智慧。开人眼界,长人志气。尔等读书,快通文理。共尔远游,一日万里。

这本书的编者,据序言中介绍,是新会学者卢湘父(1868-1970),他是富商卢廉若的侄子,曾经留学日本,思想开明,曾追随康有为参与变法活动。晚年在港澳两地致力平民教育。我们不可忽略的是,他编写的这本小书,当时距离1900年的那场大规模的八国联军战争才几年,国耻历历在目。然而有识之士都看到中国要自强,绝不应播种仇恨与狭隘,只有放开胸襟,走出国门,开阔视野。回看这种视角下,薄薄小册子的意义,似乎又在民初课本之上了。

猜你喜欢

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漫学堂
漫学堂
天才小钓手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