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网络暴力的治理对策

2020-08-06蒋丽花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网络暴力治理对策

蒋丽花

摘要: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也带来了各种各样负面的影响,网络暴力的产生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网络暴力对不同年龄层面的公民都产生了影响,并且降低了了公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因此,网络暴力的治理变得刻不容缓。本文对网络暴力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治理对策,希望能够对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暴力;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5-0275-02

一、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性分析

网络暴力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新型暴力形式,是一种以网络上发表具有诽谤、侮辱和攻击性的词语为手段,对当事人的精神和现实生活产生巨大不利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违法性的暴力行为。其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网络暴力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以2017年发生的“江歌案”为例,网友抓住涉案人刘鑫是否锁门这一细节不放,却对真正的杀人凶手视而不见,从道德层面对刘鑫的行为进行多方面抨击导致真正的凶手在一旁观望,一起严重的刑事案件变成了对涉案人刘鑫的道德审判。2018年发生的“8.25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中,更是发生了网友以道德评判者的身份对女医生进行指责,致使女医生不堪舆论压力自杀的恶劣后果。从上述一些已经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来看,司法实践中客观存在众多网民在并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或出于个人原因,或发泄私愤、或自诩为代表正义的“大多数”,盲目的支持那些所谓的“正义”,对他人实施道德绑架,致使與论发生一边倒的现象,同时对被抨击对象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压力。

(二)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污染了网络环境

网络暴力行为的实施多表现为一些极端的“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人发表一些明显具有偏激和个人情绪色彩的言论,这些言论不仅对不知情的网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对网络环境带来的巨大的挑战,严重的甚至对网络空间造成了极大的“语言”污染,不断挑战民众的认知底线。

(三)网络暴力事件不仅影响了网民的道德价值观,也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网络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对民众的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影响,把不正确的或者是对社会有害的价值观直接了当的展示在众人的面前,对民众的原有的价值观产生的巨大的冲击,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使一些公民的个人信息公之与众,造成了公民的恐慌,不利于文明和谐社会的建立,也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的社会引导,容易扭曲人的正常道德评判标准。

(四)网络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引发了社会的集体漠视

网络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和反对,也导致许多原本对网络暴力持反对意见的公民转变了主观态度,对事件的发生持一种放任的态度,对网络暴力受害者的同情也慢慢的降低,有些网民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甚至还推动了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五)网络暴力事件大多数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以2018年在南京发生的‘摔死泰迪狗事件事件為例,网友对当事人童先生进行了人肉搜索、言语威胁,其妻子不堪重压选择自杀。这些事件中,网络暴力事件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人格名誉权、肖像权,同时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损害,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

二、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介绍了网络暴力存在的社会危害性之后,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和分析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以期为治理网络暴力提供相应的对策。从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网络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降低了人们内心的道德底线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带给了人们极大的便利,一个又一个社交app不断进入网民的视线,许多app只需要由网络随机生成一个虚拟身份便可以和不同的陌生,人聊天,而虚拟的身份带给人们的是责任感的缺失,特别是由于网络实名制实施的不到位,使得很多网民可以以虚拟身份存在于网络世界而不担心受到法律与道德的制裁与追究,这使得部分网民心中的负面情绪被无限放大,进而导致其道德底线开始崩塌。

(二)网民的从众心理和群体心理下的去个性化,使得网民自我约束能力下降

大多数网民在上网时是一种吸取知识或者是一种学习的状态去了解网上的各类事件,在刚刚接触一种新的事物的时候绝大多数网民没有自己的主观态度,通过了解其他网民的观点之后,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观点,而这种观点往往带有一种从众的特点,加之社会传统中所谓的“法不责众的说法”,更是促进了从众心理的产生。同时,群体环境下去个性化的心理,容易导致人们抛开限制自己的各种行为与道德规范,丧失个体的责任感,对自我的约束不断减弱,使人的行为相比平常更加容易冲动,甚至丧失理智。

(三)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公民的个人隐私得不到很好保护

从我国目前关于网络的相关的立法来看,侧重于互联网安全和信息保护,在法律层面没有对网络暴力这一新型暴力形式予以足够的重视,立法对网络暴力行为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制裁措施,加之民众“隐私权”观念的匮乏,以及对公民信息保护的不足,网络暴力者很容易通过互联网搜索出他人的个人信息,并对受害者进行攻击。

(四)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引导舆论走向,达到自己的不法目的

现实生活中某些组织或者个人为了个人利益,不顾道德界限,在网络上散布不实言论,利用网民对事件真相的不知情性,带动网络舆论的风向,对当事人实行网络暴力,使当事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2016年台湾兽医简稚澄事件就是此类最典型的案例。

(五)部分媒体的不实报道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暴力的发

媒体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公民的观点,特别是一些媒体追求所谓的“眼球效应”,为了商业目故意发表不实报道或者片面的报道,以期引起公众关注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只考虑事件给自身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以及给事件当事人带来的巨大困扰,客观上都助推了网络暴力的滋生与滋长。

三、预防和治理网络暴力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的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充满了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因此,预防和治理网络暴力问题,不仅仅是关乎每一个民众个体的权利,也是国家维护网络安全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来预防和治理网络暴力问题:

(一)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暴力的处罚力度

国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从行政管理到刑事处罚相衔接的网络暴力处罚体系,提高网络暴力的违法犯罪成本,实现现实的立法与网络世界的对接,使得网络不再是所谓的“法外之地”。同时强化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运营责任,强化行业自律,对于履责不利的,及时追责,严重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二)大力推行网络实名制,实现“言责自负”

网络实名制,是有效的遏制网络暴力,实现“言责自负”的重要手段。因此,随着我国互联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实行网络实名制势在必行,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限制公民肆无忌惮的在网上发表言论的行为,也可以在网络暴力行为发生以后,及时追究相应人员的法律责任,使得民众在充分行使言论自由权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言论承担相应的法律和道德责任。孟德斯鸠曾经说过“自由,是在法律所许可的范围之内。”不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世界里,言论自由绝不是毫无边际和毫无限制的,只有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才能够真正实现言论的自由。

(三)加大网络监管力度,有效杜绝网络暴力的持续发生

网络是现如今公民获取消息的主要途径,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甚至超过了传统的新闻媒体。因此,加大对网络监督和管理,刻不容缓。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热点问题进行实时监控,同时也可以设置举报和投诉网站,及时受理民众的投诉和反馈,有效的处置和防范网络暴力风险。

(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网络暴力

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和全民普法,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民众的道德素养和法纪观念,特别是针对典型案例、典型事例的宣传报道,以案说法,使民众充分意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理智对待自己的上网行为。

(五)加强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的指指

未成年人的心智还不够成熟,他们不仅容易受到网络不良言论的影响,而且也往往容易在受到影响后参与网络暴力,因此,学校和家庭要切实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职责,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让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三观,明白如何正确的进行上网和过滤不良信息。

四、结语

总之,网络暴力问题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有现象,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我们必须要严格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和治理,从根源上防范和制止网络暴力的发生,也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建立一个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的利益的网络空间。

★基金项目:湖南警察学院2019年度大学生创新性研究课题《网络暴力治理对策》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聂晓培.网络暴力的形成于治理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1(12).

[2]李华君,曾留馨,滕姗姗.网络暴力的发展研究:内涵类型、现状特征与治理对策[J].情报杂志,2017(09).

[3]林凌.網络暴力與论传播原因及法律治理[J].新闻法治研究,2011(03).

[4]邱赛兰.网络暴力探析[J].社会博览,2018(12).

[5]王杨.公共领域视角的网络暴力概念界定[J].学术探讨,2018(24).

[6]苏翔.网络暴力侵权责任刍议[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2).

[7]李锦.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流行及千预探究[J].教育现代化杂志,2018(05).

猜你喜欢

网络暴力治理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网络暴力”
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分析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