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诗词诵读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探析

2020-08-06刘关勇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0年2期
关键词:诗词诗人学生

刘关勇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古诗词,这些诗词作品,无疑都是经过时间长河经久淘洗而流传下来的精品,不仅词句清丽明朗,意蕴深长,更饱含浓烈真挚的情感,既有回肠荡气的乡思,又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还有令人警醒的劝谕……这些词句精短而形象鲜明,让读者誦读起来朗朗上口,余味悠长,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刻意识记但却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一、中华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诗词首先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鱼鸟虫兽,乃至于所思所感,均能通过诗词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予以表达和记录。千百年来,诗人词家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以鲜明的形象、巧妙的比拟、充满情趣的语言阐明某种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

1.光阴易逝,鼓励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是古往今来有志者所尤其看重的。宋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的劝学诗《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以“池塘春草、梧叶秋声”清丽鲜明的形象对比强调“一寸光阴不可轻”;唐代王贞白在《白鹿洞二首·其一》中则感叹道: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你看,时间可是像金子般金贵呢!而作者读书入神的姿态更是多么让人敬佩和感喟!同是唐代的颜真卿的《劝学》更是干脆直接点明(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不抓紧时间好好学习,等到老了你才后悔那可就迟了!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向日葵在春晖中恣意生长到大河滚滚东流一去不复返,进而联想到如不趁青春年华努力向上,转眼间年华逝去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2.思念是永远的乡愁,是天南地北浓浓的情歌。相思情浓,是古诗词中最为恒久的意向,是天南地北浓浓的情歌。古人由于受交通的限制,交流见面极为不易,因而表现离愁别绪的作品比比皆是。故“相(乡)思”“友情”“亲情”无一不是诗词中最为普遍的情感存在。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已成羁旅行人思乡的典范,也是流传最广,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乡愁代表作。王安石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其独特的观察体验淬炼出的“绿”字,千百年来浇筑起深深的、浓浓的挥之不去的乡愁,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客中闻笛遂起思乡情结,袅袅不去,乃至于牵肠挂肚,与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相思落谁家)之睹月思乡有异曲同工之妙。张说的《蜀道后期》则以毫无理由地埋怨秋风的笔调尽写回家不得的惆怅(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读来别具机心,饶有意味。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以近乎白描的语言简洁发问,透露出对故乡儿童般纯真的思念之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节日着笔,加倍写出了游子他乡的孤独之情和思乡之苦。

3.学无止境,当努力向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形象地说明道理,力压千言万语长篇说教。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观景如此,学问亦如此,做事呢,也一样相通吧!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强调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暗示做人看事不能偏于一隅,应学会全面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提醒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困难是永远存在的,不能因一时的成功而迷失了方向。香严闲禅师和李忱的《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气势磅礴,极富激情。以瀑布奔流入海,化为滚滚波涛作喻,阐明了人生的道路曲折艰难,但具有高远志向的人是不会被一切艰难险阻所难住的,他们总能百转千回,克服困难,走向人生的理想境界。

4.高洁的人生志向,总是无形的精神力量。“诗言志”,诗人的志向、情趣,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是诗歌社会价值的外在表现和精神力量所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其大无畏的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男为国为民永不妥协、永不屈服!秋瑾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充溢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救国抱负。在《对酒》中(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更是抒发了愿意为国捐躯,甘于奉献的英雄气概。臧克家老诗人的《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人民利益而鞠躬尽瘁的崇高人物形象。唐代诗人郑谷的《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以池岸边的菊花和高屋上的瓦松作比,赋予了菊花不求高位,不慕虚荣,但求有益于人的高尚气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借马抒情,寄寓了诗人为国建功的急切心情。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极状荒凉孤寂的边地环境,但战士舍身报国的壮志和豪情却也跃然纸上,诵读之余,你能清晰感受到戍边将士滚烫的爱国热血。因央视《经典咏流传》而广为人知的清代诗人袁枚作品《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中的“苔”以自身旺盛的生命力于阴暗潮湿的环境里创造了生机盎然的绿意,争得了和牡丹一样开花的权利,焕发出青春的光彩!这是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写照!

5.新颖别致的思维方式,赋予生活中平常事物别有情味的意趣。生活的乐趣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认知和态度,这将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品味是情趣盎然还是索然无味。诗人的眼光和思维是独到的,在他们的笔下,生活总是充满着别致的小情趣和大智慧。比如离别总是让人伤心的,但怎样去表现离别的滋味,诗人的态度却迥然相异。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把“责任”推给了春风,是春风深谙离别之苦才不让柳条返青,从而“少了”些许“折柳送别”的伤心愁苦。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的留恋之情,却拟化黄莺的鸣叫,似乎是黄莺不忍分别,频频呼唤,有效强化了诗人对故居恋恋不舍的深厚感情。再看温庭筠的《过分水岭》(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诗人眼里,这一同伴行了三天的溪水是多么的有情,知道眼下就要分别了,一夜不睡,絮絮叨叨,千言万语诉说个不停。多么动人的人情美!更有高翥的《秋日》(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中的豆花多么富于人情味啊!它们深知邻里和睦相处非常重要,便“引蔓殷勤”爬过墙头,替主人家向邻居慰问致好!再看杨万里的《入常山界》中那“偷”取山峰的云(昨日愁霖今喜晴,好山夹路玉亭亭。一峰忽被云偷去,留得峥嵘半截青),流云遮住了山尖,在诗人的笔下,却以一“偷”一“留”,生出无限欢怡,显得机巧横生,诙谐有趣。诗人们别具情趣的生活态度,正凸显出对生活无限热爱的生命本质。

6.诗词中的悲悯情怀,让我们感受到做人最基本的责任与担当。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说“悲悯精神与悲悯情怀,是文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情怀。”应该说,这是诗人作家心怀天下,悲悯苍生的情怀,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至纯至善的大爱。杜甫、白居易作为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他们的作品尤其突出了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如白居易的《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杜甫的《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无不充满着对底层穷苦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罗隐的《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反“瑞雪兆丰年”,寄予了对“长安”“贫者”深深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漠视农民的深沉愤怒。我们耳熟能详的《悯农(二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更是在刻画农民辛苦耕种之余,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这些诗篇,让我们在感受到古代仁人志士心系苍生大众的博大胸怀的同时,也为今天生活在自由、和平、富足的新时代而感奋。

此外,宽容、团结、“逢人说项”等主题在古诗词作品中也有大量的存在。如明代诗人张羽的《咏兰花》(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表达的是宽容胸怀;宋代诗人杨万里的《道旁竹》(竹竿穿竹篱,却与篱为柱。大小且相依,荣枯何足顾)揭示的是团结的思想;唐代诗人杨敬之的《赠项斯》(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中的勇于荐贤等鲜明的思想态度不就是我们今天教育所要传达的“真”“善”“美”吗?

二、中华诗词在小学阶段具有诵读的先天优势

科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易忘却。而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中华诗词由于自身结构的独特性和音韵格律的规范性,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识记。

1.诗词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多数短小精干,适于记诵。从诗词的结构上来说,诗词都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样式。如绝句都只有四句,五言的每句5个字,全诗20个字(除标题外,下同);七言的每句7个字,全诗28个字(除标题外,下同)。律诗都是8句,五言的40个字,七言的56个字。词虽句子长短不一,但每个词牌下的句子、字数都是相对固定不变的。至于排律和一些古风类的长诗,虽然句数、字数会多一些,但毕竟是少数,而且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2.诗词讲究格律,形成特有的音乐性,可诵可唱。从音韵上来说,一方面,中华诗词都讲究“押韵”,也就是说诗中每一组对句的末尾一字都具有相同的“韵”(韵母相同)。另一方面,每一个诗句中往往是“平仄相间”,这就使得诗句整体上气韵相连,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极富音乐美,特别有利于学生诵读。

由于诗词讲究平仄、押韵,这就造成了诗词具有浓郁的音乐性这一特质。这是学生诵读诗词并利于识记的最大特征。也正是这个原因,央视的《经典咏流传》别开生面的诗词呈现引起了广大观众的追捧,也在学校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些音乐制作人还为此给古诗词谱曲演唱。包括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能在网上查询到相应的配乐音视频文件。这就极大方便了教师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学生由诵读到歌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识记更多的诗词作品。

3.诗词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往往饱含强烈的思想感情。所谓“文以载道”,毫无疑问,诗词作品一样是为了表达作者某方面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往往是通过艺术性的手法,选择极有代表性的语言文字以独特的组合方式来呈现和透露。小学阶段诵读诗词,就在于通过简洁的文字体味文字背后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在诵读吟唱中润物无声的、渐进式的慢慢滋养和浸润的。教师要选择相适宜的诗词作品提供给学生,譬如语言浅显,易于理解的;畫面感强,诗画相依的;情趣盎然,诵之而莞尔的;形象鲜明,历历在目的等等。

三、借助日常的诗词诵读活动潜移默化渗透和滋养道德教育

让丰富的诗词教育资源发挥作用,让学生在丰厚诗词固有的文学积累的同时受到积极向上的道德滋养,这是诗词诵读的价值所在。

1.以教材为依托,拓展诗词阅读空间。借助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教给学生古诗词诵读的方法和理解、体味诗词意蕴的技能,为课外阅读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有意识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和理解的方法,帮助他们逐步建立一套诗词阅读体系,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阅读空间。

2.开展早读课的“5分钟”诵读和大课间诵读。早读课时间是学生自主诵读的黄金时段。在这个时段组织学生诵读,必然会产生极好的效果。只要能长期坚持,学生必然会在逐渐地累积中记住越来越多的诗词作品。教师还可以借助大课间开展每日一首的诗词诵读,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促进学生的无意识记与理解。

3.录制专门的诗词诵读音频,通过校园广播站在一定时段播放。校园广播站可以在午间休息到下午课前这一段相对较长的空余时间选择诗词作品有计划地进行播放,既能引起学生对记得不很牢固的诗词作品的回忆,也能在有意无意间促进学生去记住更多的诗词作品。此外,还可开辟黑板报诗词专栏,并适时更新内容。让学生举目能诵,侧耳能听,置身于一个诗意盎然的校园。

4.组织开展诗词专题活动,内化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主题性诗词活动是促进和内化学生对诗词诵读、记忆、理解及感悟的有效形式。学校宜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譬如随着季节的变换,可以组织以季节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在一些特定节日则组织相应节日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或以某一景观、自然现象的主题诗词诵读活动等等。这样的活动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作品在讴歌大自然时的多样性表现技法,还能从不同的作品里感受到作者别样的思想感情。对丰富学生诗词作品积累,增强学生对诗词作品的鉴赏和感悟,涵养学生思想情感均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诗词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元素,有的浅显明了,有的深厚蕴积,有的直抒胸臆,有的转折隐曲,若能在整个小学阶段有计划地让学生大量诵读和识记这些诗词作品,诗词中包含的思想道德力量必然能潜滋暗长成学生成长的印记,并成为钙质沉积在他们充满青春活力的骨骼里;也许会以别样的种子潜藏在他们的心中,在某个机缘巧合的时候萌发出生机勃勃的生命活力。

猜你喜欢

诗词诗人学生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诗人”老爸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愤怒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