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020-08-06张玉睿
张玉睿
教材简析:
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写的。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在越过六盘山前,毛泽东写下这首七律诗。全诗8句56个字负载着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总领,“远征难”的客观现实与“不怕”“只等闲”的主观态度共同构建起本诗宏大的艺术空间。颔联、颈联是对“万水千山”的具体呈现。尾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尽开颜”是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字词的意思,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七律
1.知作者。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七律·长征》。请同学们抬起手,和老师一起写下诗题。(板书:5 七律·长征)
2.说一说。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这首诗的文体,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3.发现特点。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律”指的是按一定格律来写的。七律有什么特点?(1)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有八句。那五言律诗呢?(2)大家再仔细看看这首诗,在押韵方面有什么发现?(律诗一般偶数句押韵,本首诗中的二、四、六、八句尾字韵母都是“an”。可相机补充:这些韵字在韵书《平水韵》中归为相邻的“十四寒”和“十五删”两个韵部。)(3)押韵能使诗句充满节奏感,富有音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好背。
设计意图:通过揭题导入,让学生知作者,认识诗人毛泽东。在写诗题、读诗题中发现律诗特点。古诗文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从内容上来说,诗歌重意境。从形式上来说,近体诗的格律是其真正的特点。小学阶段避免出现过多概念性的内容,但对古诗文独有的声韵知识、格律知识可进行适当渗透。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尝试读出节奏感。
2.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准难点字音:逶迤、磅、泥丸、云崖、岷山。(重在正音,可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哪里读得好?有没有建议?)
3.再读课文。(强调节奏)
4.齐读课文。有节奏地来读一读课文。
5.多种方法读诗,体会律诗特点。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我们还可以这样读这首诗。
(1)两句两句地读,一个小组读两句,由教师来读课题。点拨:这样的读法体现了律诗的另一个特点,每两句为一联,共分四联。(出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指下巴,颈指——脖子)(2)师生对读。现在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看看这样的读法会让你又有什么发现?(直接读颔联和颈联。预设①学生看出对仗。②学生说不出对仗时引导学生对对子:五岭——乌蒙,逶迤——磅礴,腾——走,细浪——泥丸,暖——寒。点拨:律诗颔联和颈联要讲究对仗。一联中上下两句平仄相对,句型相同,词性一致,词义范围要相同)
5.了解写作背景。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了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毛泽东满怀战斗豪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七律·长征》。
6.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用波浪线画出这个句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具体的教学活动,知识深浅的把握可以探讨,但尊重诗文本身的文体特点,让学生了解这些特点,是大有裨益的。
三、自主探究,感悟诗情
1.体会“远征难”。(1)(出示课后资料卡:在短短一年的時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2)(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二万五千里(加重语气)的漫漫长路,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放慢语速),那就相当于地球的赤道直径了。这真是一次多么了不起的“远征”啊!(板书:远征)(3)这二万五千里的远征,红军走过了万水千山,你怎么理解“万水千山”?(预设:红军走过了许多山,许多水)(4)“万水千山”是虚指,说明红军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诗中具体写到了哪些水,哪些山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和文字。连绵起伏的五岭,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地势险峻的金沙江,水流湍急的大渡河,终年积雪的岷山。)诗中用三座山,两条河作为“万水千山”的代表,进行了点面结合的描写。其实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的水和山,远不止这么几处。在二万五千里的远征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还经历了大小战斗300多次,所以,毛泽东在诗中写下“远征”——“难”。(板书:难)
2.体会“不怕”。(1)面对种种艰难险阻,红军的态度是什么?(不怕。指名读并评价,要用坚定的态度,要读得铿锵有力,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无所畏惧。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所以红军战士把跨越万水千山看作是——等闲事。板书:只等闲)把跨越万水千山只看作平常事,真是了不起呀!让我们再读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学生勾画出相关的诗句,把感受批注在诗句旁,可以只写关键词,批注完之后再和同桌同学交流一下感受)(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学习颔联。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吗?(“逶迤”的意思是——连绵起伏的样子,“磅礴”的意思是——气势雄伟)(2)远征难,难不难?难在哪里?(3)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你从中体会到红军怎样的精神?(比喻。诗中的比喻显示的正是红军藐视困难,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屈服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板书:无畏乐观。无畏就是——无所畏惧)(4)再读这两句诗。教师读红军遇到的困难,学生读红军面对困难的态度。(5)小结。大家铿锵有力的声音,表现了红军面对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这就是(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学习颈联。你还从哪些诗句中看出红军的“远征难”和面对困难“只等闲”的态度?(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中的“崖”字是本课的一个生字,来看一看。
(1)(出示)造字本义:耸立岩壁之上的悬崖。
崖则水之边而峭高者也。
——《说文句读》
(2)现在你怎么理解“云崖”?(悬崖绝壁,令人不寒而栗)为什么在毛泽东的回忆中,却是“暖”的呢?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金沙江浊浪滔滔,拍打着两岸的陡崖峭壁。对岸的敌人戒备森严。但这难不住足智多谋的红军。红军假装攻打昆明,逼得大量敌军防守昆明。而红军主力迅速前往皎平渡,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控制了渡口。在37名当地船工的帮助下,靠7只小船,红军主力用了7天7夜的时间顺利渡江。等敌人赶来,红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红军战士个个欢欣鼓舞。)了解了这个故事后,你知道“暖”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吗?(预设1:喜悦的。预设2:兴奋的。)红军胜利了,不费一枪一弹渡过了金沙江,怎能不喜悦呢?我们一起再读这句诗。
(3)暖的反义词是——寒,这一联中的一暖一寒,暖是欣喜,寒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战斗视频)请同学们说说你的感受。(预设1: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预设2: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预设3: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预设4: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担心,害怕——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寒”。)
(4)男女生读。女生读上一句,男生读下一句。全班齐读。
(5)小结。“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写出了飞夺泸定桥那一仗的惨烈。这一暖一寒的对比,再次说明了(教师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学习尾联。翻越岷山对红军将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千里雪”三个字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回答并追问: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1)哪个字写出了“只等闲”的态度呢?透过“喜”字可以看出红军怎样的精神?(2)古时军队常分左、中、右三军,因此“三军”指的是全军。全军将士翻过雪山后,为长征即将胜利而笑逐颜开。(3)让我们读一读尾联,让我们读出他们的喜悦,读出他们的自豪和乐观。(4)是啊,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全军将士乐观地看待长征路上的一切困难。此时此刻,坚定的信念,大无畏的精神,全都化作了一句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远征难”是对长征困难的客观描述,“只等闲”是对长征困难的主观态度,以此为钥匙,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总写长征的首联。同时以首联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几联。在颔联的学习中,主要采用体会修辞运用来理解诗意的方法。在颈联的学习中,采用了抓关键字“暖”“寒”和了解背景来理解诗意的方法。在尾联的学习中,采用了抓关键字“喜”和想象画面来理解诗意的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能力。
四、背诵全诗,拓展延伸
1.配乐齐读。翻越了岷山后,回首长征中的一切,毛泽东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壮美的诗篇。让我们齐读全诗。
2.拓展阅读。在长征途中,毛泽东还写下了很多豪迈的诗词。毛泽东的诗词充满了乐观豪迈的激情,能让我们感受到革命前辈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革命的英雄气概。毛泽东不仅是在长征中写的诗词有这样的特点,写于长征之前的诗词也有着这样的特点。
(1)出示诗词,齐读。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從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作于1935年2月)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作于1935年10月)
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毛泽东作于1933年夏天)
(2)课后请大家收集更多的毛泽东的诗词,从他的诗词中去了解那一段光荣的革命岁月。
3.思考讨论:习近平主席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这样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毛泽东心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老师的心中,长征是一首壮歌。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呢?(讨论交流)
4.背诵《七律·长征》。学习一首诗篇,回顾一段历史,牢记一种精神,同学们,请起立,让我们一起背诵《七律·长征》。
设计意图:适度拓展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其中蕴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长征”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们听一听对长征精神的更多理解,自己谈一谈对长征的认识。这是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起到熏陶感染作用的直接体现,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是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