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刺杀完美生活的凶手
2020-08-06傅翔曹诚
傅翔 曹诚
认识李师江已经有些时日,也常常不经意地看到他的小说出没于各种大刊,大概是行踪飘忽不定的原因,我一直没有把他当作福建本土的小说家,也一直没有机会认真读李师江的小说。直到近年来,他突然悄悄地隐居在闽东,接二连三地推出了一组悬疑小说,我才有了一种解读其小说的冲动。
初次接触李师江,他那沉静内敛、斯文儒雅的外表就会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李师江的内心强悍奔放,睿智果敢。从《逍遥游》《中文系》等小说开始,李师江的才华就已初露端倪。他勇于解剖自己,反省过去的生活,语言犀利、鲜活、生动,讲故事的能力出众,给人深刻印象。大概就在这两年,李师江突然笔锋一转,写起了悬疑小说。这令我既吃惊又担忧。吃惊的是这个转变非同小可,有些突兀,之前没有任何征兆;担忧的是悬疑小说的难度,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写的。想用悬疑小说的方式去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不仅要有出色的侦探推理能力,更需要对人性深入的探查与分析。
我对悬疑小说(也叫侦探小说或推理小说)的认识不是很深,印象主要来自柯南道尔和希区柯克的作品。此类小说的创作有几个明显的难度:一是对故事难度的要求。许多小说家在创作时,往往对情节、人物、细节的刻画游刃有余,在逻辑推理、悬念设计、情节推动、意义推进等方面却常常力不从心,人物不够丰满,故事不够吸引人,意义指向含糊,小说因此缺乏深厚的表现力,沦为一般的线性故事。二是对悬念设置的要求。悬疑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善于设置悬念。如何在一个大的悬念之中设置小悬念?如何让这些悬念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如何在讲述中不动声色,不露破绽,直到故事的结局才令人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这显然是一种高超的技法,如何娴熟地使用,实属不易。三是对知识体系的要求。悬疑小说要把环境气氛渲染得体,要用逻辑推理征服读者,其中必然要牵扯到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心理学、刑侦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对于一般的写作者来说,无疑是十分消耗时间与精力的,也是无法完成的。四是对情节节奏的要求。由于悬疑小说的结构大多为螺旋式深入,而非线性陈述,其小说就显得更为复杂,更为曲折。为呈现紧张明快的节奏,甚至不能在人物特征与故事细节上花费太多笔墨,而是用蒙太奇、闪回、最后一分钟营救等方式使故事情节有如电影、戏剧那样叠加画面,抽去大量的论述性文字,使叙事节奏更加明快,让读者“参与侦破”的想法和气场保持集中与连贯,小说因此显得疑窦丛生,悬念迭起,惊险刺激。
令人欣慰的是,李师江似乎早就做好了迎战悬疑小说的准备,《六个凶手》中的四个故事不仅好看,而且深刻,令人过目难忘。像个操练多年的悬疑老手,李师江把故事讲述得十分从容,气氛营造得格外紧张,把矛盾设置得相当尖锐,把人性挖得非常深刻。因此,我认为,李师江的小说才华是非凡的,他对悬疑小说的尝试是成功的。
一、探入社会与人性的深处
对于社会问题,关于人心与人性的争论由来已久。事实上,针对这类命题的争论,永远不会休止,争论的结果也无关对错。李师江十分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开始对社会对生活“挑事”,主动出击,用他的手术刀,深深地探入了社会与人性的内部,揭开了那层薄薄的遮羞布。
小说《中国结》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令我们难堪与无处遁形的故事:国学大师年轻貌美的第二任妻子被人强奸了两次,凶手很快就抓住了,他是一个开黄包车的社会混混。国学大师的立场是,不要让这件事搞得沸沸扬扬,以保住家族和自身的荣耀。妻子则怀疑大师心里有阴影,从此不再认为她是纯洁的,所以一次一次地质问自己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质疑曾经完美的生活是否还在。大师表面上说不计较,一切都让它成为过去,心里却纠结一个问题:妻子在第一次被强奸时为什么不反抗?社会上对此事也是议论纷纷,说他妻子其实不是被强奸,而是在迎合强奸。大师和妻子都无法承受社会与舆论的压力,曾经完美的家庭被搞得支离破碎,妻子愤而转身嫁给了强奸她的混混,大师则隐隐约约与另一个女学生好上了。混混本性难移,有了妻子之后,依然奉行好吃懒做打老婆的恶习,终于有一天,他莫名其妙地失踪了。妻子和大师因此都成了杀害这个混混的嫌疑人。最后,警察怀疑混混的尸体被人用水泥浇筑在大师别墅前的旗墩里,却终因无法确认谁是凶手而不了了之,因为大师被床头书架上的“传世藏书”砸成了植物人,“所有的真相,都在等待他醒来”。
故事迂回曲折,让人爱不释卷,但这绝不是李师江想要的结果。作者的意图很明白,就是在拷问读者:你知道凶手是谁吗?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在后记中,作者明确说道,《中国结》缘于一个讨论,关于女性遭遇强奸时该不该递上套子的探讨。“在一些国家成为共识的事情,在另外一些国家却会遭遇观点的激烈交锋,似乎强奸与反抗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反抗则意味着顺从乃至道德败坏。”作者愤慨地说,“在看了一些真实案例之后,我内心的愤怒使我构思了這篇小说,悬疑只是一个外壳,内核是我对直男社会的一种批判意识……我只想给‘中国结致命一击。”这就让读者清楚了《中国结》这篇小说的缘起与直射。
什么是“中国结”?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答案,但每个中国人都身陷“中国结”却是共识。在对待女性、对待强奸、对待人生、对待弱者、对待法律等等这些问题上,每个中国人的思想里有多少光明,有多少黑暗?各自心里也都清楚。所不同的是,作者并没有与读者进行哲学式的思辨与讨论,而是用小说把这一切形象地反射出来,从而叩击了每个人的良知与心灵。
年轻貌美的女大学生妻子最后为什么会突然嫁给强奸自己的混混?“女人的脑子,一生总会抽风那么一两次”,作者在小说中通过一个社会成员的话语进行了模棱两可的回答。这与其说是小说家操纵语言的能力相当强悍,不如说是小说家对社会生活拥有相当精微的洞察力。人活在这个世界,表面上看人来人往,丰富多彩,热闹非凡,事实上无非就是人心与人性这两样东西,正所谓“心对了,人就对了,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当妻子证实大师为了保全家族声誉而不再爱她时,她的心就变了,心变了人就变了,人变了世界就变了,变成了一个要报复大师、毁誉大师的人,变成了不顾社会群体反应的人。从一个女人的立场来说,她这么做其实也只是一个条件反射的报复行为,只不过方式方法好像出了些问题罢了。从某个角度而言,她的所作所为也是可以谅解的,要说坏,就坏在她的人性把持方面。没错,刚开始她在人性方面是被欺负者,大师、同事、社会人员都取笑她,责怪她,就因为第一次被强奸时没有反抗。当她在无意识中被大众以人性的名义打倒时,她又开始了从人性的层面去报复别人,这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常态,所以小说的悬疑与逻辑就显得十分合理,毫不突兀。
国学大师也一样,从人心的角度上说,他恨强奸犯,要强奸犯去死,只不过他是一个教授,是“一个靠兜售古人思想谋生的人”,是“古人的代言人”,他要做到内敛、高深,体现出风度和涵养。这无可厚非。但他在人性上同样显得恶劣,他不能忍受妻子被强奸不反抗的事实,更不能忍受自己曾经的爱妻嫁给混混,所以,他也要当一回凶手,想通过一种暴力与恶去消灭另一种暴力与恶,结果很明白,大家都知道那个混混的尸体肯定被浇筑在旗墩子里,大家也都知道作案凶手就是国学大师,但此时的大师已经是一个与死人无异的植物人。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谁也不能打开那个旗墩去验证什么,此时能验证的,是每个读者的内心。
其实,许多事情都是无法验证的,特别是人心与人性,正因为它们总是如此纷繁复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小说家才有了无穷无尽的动力与享用不尽的灵感。
二、唤醒责任与良知
李师江的悬疑小说显得很真实,我估摸大概有三个原因。一是他所选的题材很接地气,都是发生在我们周边的事。《元凶》写的是一个老板与他的司机的故事,也是两个发小之间的事情。《两个凶手》写的是“互助会”烂会后,人们对金钱与道德的态度,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看起来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所以很真实。二是李师江对人名地名的设置很生活化,警察周幸福与李安全贯穿在各个小说之中,作者李师江自己的名字也会不时出现在小说中,在里面扮演一些角色,这种代入显然也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与趣味性。三是作者老道的语言,能够准确地对人、事、环境进行剖析、概括,能够一针见血,切中问题的要害,让人以为作者就是事件的当事人。比如:“自强奸案发生以来,两人分床多时。妻子知道大师的心病所在,对妻子而言,这个夜晚具有破釜沉舟的意义,破镜重圆的关键一点是,让身体重新连接。”这种幽默而精确的语言在小说中比比皆是,仿佛作者身临其境一样,也给读者深切的代入感。
一旦小说给人如此真实的感受,我们便得以跟随小说主人公的脚步,同甘共苦,患得患失。《两个凶手》说的是民间“互助会”崩溃之后,许多人因此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亲友反目,人性的恶暴露无遗,所谓的道德成为人们最不齿的东西。妹妹在众人的追讨下求救于姐姐,却误以为姐姐想侵吞她的“保命钱”而误杀了姐姐,由于是长得十分相像的孪生姐妹,妹妹冒充姐姐重返社会,靠谎言融入姐姐的生活之中。在这篇小说中,妹妹要面对的是老公、保姆、孩子、邻居、男朋友、警察及诸多讨债的外人,在这种情境中要处理好环环相扣的情节和故事,确实难为了作者。李师江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紧紧扣住了道德与金钱的脉门,层层铺设,令各色人等在金钱面前的丑态暴露无遗,从而达到了“忏悔与希望在内心交战,如同冰火两重天”的境况。
《元凶》也是如此。一对发小长大后,其中一位成为维护环境的有良知的老总,另一位则负债累累,生活窘迫。后者抓住前者“出轨”的把柄,一次又一次地找他“借钱”,直到有一天,前者把后者聘为自己的司机。这个司机在一次转弯时由于腿部麻痹把老总撞伤了。警察和众人都认为,这个司机是因为欠钱的原因,伙同其他破坏环境的人员蓄意制造了这起事故,目的在于排除异己。而事实的真相是,前者怕后者一直纠缠自己“借钱”,为了排除这个威胁,在钞票上涂了毒药,想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杀死发小,没想到发小因毒发腿脚麻痹而伤害到自己,进而造成了自己妻离子散的重大变故。由此,又一个完美幸福的生活被刺杀。凶手是谁?引人深思。
按照作者的说法,《元凶》这篇小说是对自己进行的一个智力测试,是一个自己杀死自己的经典结构。凶手、受害人与破案人组成了三位一体的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接地气,不露痕迹,难度则在于悬疑情节的细密设计和经典桥段的设定。这个模式显然充满着智慧与挑战,也备受评论家的推崇。但我认为,这只不过是李师江在悬疑小说创作上的一种探索与尝试而已,其重心还是在于故事背后更难以企及的精神内核。
这才是李师江转向悬疑小说创作的初衷。作者试图通过“悬疑”这个外壳,窥视丑陋与黑暗,刺探人心与人性,唤醒责任与良知。这点显然与柯南道尔、希区柯克不同,他们更注重的是把悬疑、推理、逻辑的奇巧做到极致,对社会矛盾和问题倒没有重点关注,读者的乐趣更多是在炫目的推理中产生的。而李师江的小说,既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也有对社会的起底与关怀,特别是对人心人性的探查,引人注目。作者在后记中说:“悬疑只是一种写作形式,我的重点更希望用于社会展示与批判,将它定位为‘社会悬疑。”我想,这就是一个作家的使命与责任、良知与担当。
李师江的思想由此可见,这一组悬疑小说也因此与众不同,令人瞩目。在欲望与金钱面前,一切都无所遁形,一切都暴露无遗。在这个金钱至上、道德缺席的时代,人们对金钱的狂热崇拜前所未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甚嚣尘上,心灵与灵魂被放逐,到处都是空心人与稻草人。在这样一个时代,李师江的思考与指证无疑是及时的,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他是个“心狠手辣”的小说家
读罢《六个凶手》,大多数人都会感到诧异:全书分为上编与下编,上下两篇的故事是独立成篇的,但在人物与故事上又有着微妙的联结与补充。作者显然不满足于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他大胆留白,又用另一个故事来诠释和深化这一个故事。人物甚至同名,让一个人物出现在不同的小说与故事里,但又似乎不是同一个人。这就给人一种很别致的感受,也对读者的智商提出了考验。当然,这也可能是小说家的一种探索与尝试,也暗示了小说的某种边界。李师江的胆量由此可见,他并不是一个温柔的写作者,恰恰相反,他下手凶狠,不留情面,是个“心狠手辣”的小说家。
接下来的这个故事也许更能代表李师江的狠劲:一天夜晚,林健和郭晓燕在僻静的桥下温馨地谈恋爱,三个喝醉酒的男青年把他们残酷地逼到绝境——林健被打倒,郭晓燕被轮奸。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林健辞去高中语文老师的工作,跟叔叔去做屠户,还改名换姓。郭晓燕也改名换姓换单位,嫁给了一表人才、生活优渥的江四鸣。六年后,郭晓燕告诉林健一个天大的消息,她老公江四鸣及江四鸣的两个小弟就是当年的强奸人。由此,一个欺负林健的混混被杀后,紧接着江四鸣的两个小弟相继被杀,“剔骨刀从后背部插入左胸,那动作跟刺入猪的喉咙一样干净有力”,残酷的手法和接二连三的凶杀案让警察怀疑江四鸣是嫌疑人,警察在追蹤江四鸣的时候却反过来救了江的命,从而抓到了真正的凶手林健。如果小说写到这里作结,加上其中细致的逻辑推理,应该说也算是一篇完美的小说。但李师江没有停止,他觉得有必要让读者快意恩仇一下——让江四鸣死在众人面前。但此时的林健已经被捕,还有谁能报复江四鸣呢?结果当然只有郭晓燕这个弱女子。郭晓燕利用江四鸣犯有哮喘病的机会,在一次大快朵颐的旅途聚餐中,巧妙地报复了江四鸣,并且让江四鸣死得神不知鬼不觉。除了警察李安全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之外,没有人会怀疑那个弱女子是凶手。从温馨到惊恐,从惊恐到残酷,似乎就在一瞬间,瞬息之间,所有的完美生活都掉入冰窟窿,烟消云散。
说实在,读罢这篇小说,我的背上冷飕飕的,好像那把令人心悸的剔骨刀就插在自己的后背上。在这世上,谁都有一个温馨的梦想,谁都希望有一段忠贞的爱情,谁都希望构建一个完美的生活。然而,这社会潜伏着太多的恶,它们没有具体的时间,没有具体的地点,也没有具体的目标,谁也不敢保证,也许那么一天,那么一刻,它们降临在我们面前,像幽灵一样威胁着我们的生活。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小说家异想天开,恰恰相反,这个“心狠手辣”的小说家,其实是个心地善良的说道者,他只是揭开了社会生活真实的一角面纱,并告诫我们,人性的恶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可怕,更黑暗。
正如亮泽所说,我们承认处世的手段越来越狠,内心却是越来越脆弱。我们的生活好像越来越完美,精神的失落却越来越迅速。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正义的、强大的,所做的一切都正确无误,有理有据,而在人性上,却常常真假不分,善恶不辨,丑恶的嘴脸暴露无遗。李师江就像一个高明的医生,拿起锋利的手术刀,“敏锐地朝着生活的痼疾下手而去,准确地揪出生活的盲肠,并狠狠地甩在了消费社会那张无耻的脸上”。
李师江的悬疑小说好看,耐看,读之回味无穷,令人欲罢不能。我以为,李师江的小说才华仅仅是个开始,他还有更大的空间,更大的能量,必将在不久的将来给我们更大的惊喜。《六个凶手》已经出示了这种可能性,虽然在意义上还有些模糊,但它的犀利与锋芒足以让人相信,小说家必将穿透人生与人性的黑暗,给读者清明的自信与光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明白:到底是谁,刺杀了我们完美的生活!
责任编辑林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