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商业银行角度看国内证主要风险和防范对策

2020-08-06佟宇

中国市场 2020年21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

[摘 要]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国内证结算办法》,标志着国内证业务正式成为我国贸易结算方式中的一员。然而,随着国内贸易形势的复杂和市场的变化,国内证在发展过程中可谓一波三折,并不顺利。文章从国内证的定义、出现背景谈起,指出国内证在发展中的主要风险,并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国内证;商业银行;贸易结算方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1.0381 国内证定义,出现背景和优势

1.1 定义

根据《国内证结算管理办法》〔2016〕第10号文件,国内信用证(以下简称国内证)是指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鎮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依照申请人的申请开立的、对相符交单予以付款的承诺。按照付款期限,国内证可以分为即期信用证和远期信用证。

作为支付结算工具,国内证具有以下特点:①仅限于办理转账结算,不得用于支取现金;②为不可撤销、不可转让的跟单信用证;③必须是以人民币计价,以真实的贸易背景为基础的;④需要申请人提供一定比例金额的保证金作为担保;⑤银行处理的是单据本身,而不是与单据有关的货物及劳务;⑥信用证独立于其依据的购销合同,银行不受购销合同的约束。

1.2 国内证出现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国内企业大量应收账款无法回笼,造成“三角债”现象严重,给企业带来了极大困扰。再加上银行承兑汇票诈骗案件增加,企业流动资金短缺严重,国内现有贸易结算方式已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国内证结算办法》,标志着国内证业务在我国正式推广。直到1999年,第一笔国内证业务才由中国银行办理成功。但自此十年间,国内证业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是仅停留在各大银行的“TO DO LIST”中。

2008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后,我国出口业务受到冲击,随着人民币升值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推广,大量进出口企业的贸易思维方式和贸易习惯开始出现转变。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也在借时开展新业务以配合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市场。这就为国内证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2011年,随着我国通货膨胀情况的加剧和政策对市场流动性的收紧,国内市场迫切需要新的融资方式来弥补这些缺口,国内证的融资模式正好能够满足此需求。2011年全国国内证开证金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15年年底业务量超过3万亿,业务产品涵盖信用证开立、买方融资、卖方融资、同业代付等。自此,国内证业务在国内企业间蓬勃发展起来。

1.3 国内证的优势

对企业而言:首先,国内证使用的是银行信誉,能够降低贸易中的信用风险,买卖双方提供良好的信誉保障。买方在收到相符单据后确认付款,从而保证了交货情况的可控。卖方只要向银行提供相符单据就可以获得付款承诺。其次,国内证结算相对灵活,只要买卖双方在合同中规定使用国内证进行结算,国内证可以根据贸易双方的实际需要在不违反政策的情况下作出相应调整。最后,买卖双方的融资渠道更加全面。国内证可以和福费廷、议付、打包贷款等一系列融资工具结合,从而满足贸易双方的需求,加速企业资金回流。

对银行而言:首先,在计算资本充足率的风险权重方面,国内证风险资产权重低,融资不占信贷规模。其次,可以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国内证手续费包括开征手续费、寄单索汇手续费、承兑手续费、信用证通知手续费等,其项下的融资手续费和融资利率差也属于中间业务收入。这些手续费收入是增加银行中收入业务的重要来源。最后,在开证时,银行会要求企业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作为担保,既增加了银行的保证金存款,也优化了信贷资产结构。

2 国内证的风险

2.1 法律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2016年5月5日,新的《国内证结算办法》(2016年第10号)发布。这次修订总结了国内证业务的经验,梳理了发现的问题。然而,该办法并不是法律制度,仅作为规章制度来讲,其约束性不强,且没有做到根据实际业务情况或市场情况及时进行补充和修订。目前,其司法解释也处于欠缺状态。相对于国际信用证所使用的UCP600,国内证尚未出台专门的国内使用惯例,实际操作中,银行仅依靠UCP600和各行制定的操作规程做参考,但这并不能成为行业惯例和法律依据。一旦发生纠纷,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为此,监管部门需要联合相关立法机构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国内证的使用,保证各项操作有法可依。

2.2 运输单据不规范

作为信用证业务,其安全交易的重要部分之一就是货权的掌握和控制。与国际贸易相比,国内贸易普遍采用的是铁路或陆路的运输方式。而这些运输方式所提供的运输单据不能作为货权凭证,不可用作抵押,不可背书转让。且运输单据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制度,也为单据的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这就意味着银行没有对货物的优先索偿权,无法掌握和控制货物,使得银行在议付信用证、办理贸易融资时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2.3 贸易背景真实性核查难

《国内证结算办法》第五条规定,信用证的开立和转让应当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对于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是很难把握的。这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使用同一发票重复融资和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虽然国内证要求的发票为相对规范的增值税发票,但也存在开票时间与发货时间不匹配,开出的发票被注销和由于银行操作失误,没有在发票上背批而造成同一发票被反复使用融资的情况。

从本质上来看,信用证是用于两个陌生企业之间的结算工具。所以,关联企业之间使用信用证结算是偏离其本质的。而管理办法里并未禁止关联企业使用国内证进行结算。但在集团企业内部,人员、票据的关联性众多,银行很难通过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判断其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从而给关联交易的公司套取银行的资金提供了可乘之机。

3 针对现行风险的对策

3.1 完善国内证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在《国内证结算办法》的总体指导下,各家银行都制定了自己的规章制度。由于对政策的理解和解读不同,各行在制定本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时出现了不小的差异,造成了操作流程和审单标准的不同。例如,何为单证相符,其实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标准全凭银行自己把握。针对此种情况,监管部门应联合相关立法机构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并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完善和修订,以保障一旦出现纠纷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基本利益。同时,尽快制定统一的行业惯例和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细化审单标准。各家银行在实际业务操作时,也要注重总结经验,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和本行的实际情况适时完善规章制度,调整操作规程。

3.2 加强风险控制、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

3.2.1 多渠道了解客户

“KNOW YOUR CUSTOMER”是银行开展一切业务的前提和原则,尤其是做国内证融资业务时。作为银行一方,不要只关注眼前的产品和利益,也要确保业务高自偿性同时的低风险,这一点往往取决于客户的信用。为此,商业银行应该严格把控授信管理,做好贷中和贷后审查,去客户的办公场所、仓库、厂房进行实地考察,多了解客户所在行业的信息。同时,在国内证业务操作中,控制好货权,把握住物流和货款的流向,真正做到从源头上做好风险防范,避免损失。

3.2.2 严格审查贸易背景真实性

首先,银行在开立国内证时应加强对信用证条款的把握。通过与客户的充分沟通、对贸易合同的严格审查和对交易流程的详细了解来确定货物和资金的走向,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开立信用证时,对单据条款进行合理的设置。

其次,在设置信用证单据条款时,要求提供第三方物流凭证或其他第三方单据。要求提供第三方单据,能在极大程度上协助银行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在充分了解基础交易的前提下,通过判断第三方单据与基础交易间的逻辑关系来判断贸易的真实性。

最后,在审核单据时,银行应该更关注单据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而不要仅限制单据的表面真实性和表面相符。银行应该转变在国际信用证审单时的惯性思维,多关注基础贸易,更注重单据与基础贸易之间的联系。

3.2.3 加强增值税发票的查询跟踪

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和各省市自治区国税总局均已上线增值税发票查询平台,国税总局更是可以查到一年内的增值税發票开票情况。银行可以充分利用上述平台核实增值税发票的真伪,留取截屏,做好相关业务档案的留档工作。对于意欲办理贸易融资业务的增值税发票,要做到贷前逐笔核查,贷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抽查。对于金额较大的增值税发票,必须逐笔核查。对于新客户也应逐笔核查,做到发现问题立刻上报,及时止损。

3.3 加强内部培训、与企业的沟通和同业交流

首先,商业银行应该从内部入手,就国内证业务加强对产品经理、客户经理的内部培训,使员工了解国内证的使用范围、产品特点、风险点及风险控制措施。同时,重点加强对单证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国内证的政策制度、本行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合规意识,避免出现操作风险。

其次,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与企业客户的沟通,定期走访企业,挖掘客户需求,宣传推广国内证的使用。站在企业角度,根据实际需求帮企业量身定做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帮助企业贸易人员和财务人员加强对国内证业务的了解,使他们学会使用国内证。

最后,商业银行之间应该就国内证业务加强交流合作。根据市场情况和业务情况,总结经验和案例,定时召开研讨会,讨论经典案例,就国内证业务现存的不合理及缺陷,向监管机构提出建议,完善现行制度,规范市场操作,促进国内证业务的健康发展。

3.4 完善商业银行内部规章制度,明确权责

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和客户特点,制定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对国内证业务流程进行整体把控,明确国内证业务的开证申请、审核单据、买方融资和卖方融资等各个环节的职责分工和责任界定,明确客户经理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核查和单证审查人员对单据真实性的审核。建立追责机制,落实强化责任,严格流程管理,避免操作风险。

4 结论

为了解决国内企业在商品交易和服务贸易中存在的互不信任与融资不畅问题,国内证业务应运而生。然而从其诞生到现在,国内证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上线电子信用证信息交换系统,并大力推广国内证业务。如何能够发挥其自身优势,借鉴国际信用证的成功经验,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结算方式,可以说国内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牛媛. 国内信用证现状及发展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 2011(10).

[2] 陶绪翔.对国内信用证业务快速发展的思考[J].行政与法,2012(3).

[作者简介]佟宇(1984—),女,北京人,汉族,硕士研究生,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贸易类。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
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迎来发展新契机
“商业银行应主动融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关于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国有商业银行软件开发项目组合风险管理模型探索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地方性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