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中之道
2020-08-06何伟
何伟
作文君
我们深知,广大老师在教书育人之余,笔上功夫也十分了得,所以特开辟了这一小块园地,邀请老师们来自由耕种。老师们平时的练笔、创作、生活感悟,或教学生活中发生的趣事,都可以记录下来,交给我们(来稿请发送到邮箱1300990915@qq.com,主题中标明“园丁花园”,一经刊用即奉寄稿费、样刊和刊用证明哦)。这里是老师们自由表达的舞台,到底是种花还是种树,说甜还是说辣,全由老师们做主。作文君退下了,老师们尽情发挥吧!
民间有云:“粳米煮粥最养人。”
粥,从米,从二弓,“弓”意为“张大”,表示用火和水把米粒体积从左右两边同时增加到最大。中国的粥,历史悠久。白居易《观刈麦》诗中有“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这“浆”,就是米粥。农民在五月热火朝天的农忙季节,为争分夺秒抢收小麦,忙得口干舌燥之时,家里人送来的饭食中,少不了一壶稀粥,喝着一碗天然香甜的米汤,也许是最得胃的时刻。皇家也离不开粥,唐穆宗曾赐给白居易一碗防风粥,诗人“食之口香七日”,不知是皇家的粥更加美味,还是被皇帝收买了。
熬好的米粥,会浮着一层细腻、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质,俗称粥油,中医叫“米油”。《本草纲目拾遗》记載,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可见米粥还具有滋补、药效的功能,米油甚至可代参汤。陆游的《粥食》诗里,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只将食粥致神仙”,极力推荐食粥养生,可以延年益寿,简直到了妙不可言的地步。
木心说:“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将淘洗过的白米,几颗去核的红枣,如有异国的坚果一同倒入锅中,随着沸腾的热水,一起沉沦、起伏、激荡。久久生情,稠浓之中,刹那飘逸出一片果实馥郁之气。舀出一勺,倒入碗中,温热的米香裹着坚果香,沁人心脾,口舌生津。
尤其饥肠辘辘时刻,与一碗清粥相会,唇齿江湖间,哧溜而过喉咙,脉脉情深,一口可抵半刻销魂。白粥的味道,时光的悠远滋味,历练着深邃的情怀。
隆冬大雪纷飞之时,饥寒交迫的苍生能有一碗粥,就会把饥饿挡在肚皮之外,把伤寒拒之门外,在温暖中找到一丝安全感。吃饱肚皮,成为天下苍生几千年来最后的生存底线。雍正年间,每年冬春之际,“敕令五城设立粥厂,煮粥赈济京城乏食贫民”,此后成为清朝定例。
动荡不安的乱世,也许有时仅仅靠着一碗粥,就完成了“得道者多助”的逆转。
粥中有乾坤。小小的一碗粥,竟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