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无意的
2020-08-06曾旻
曾旻
“我觉得你不喜欢我。”刚坐下,来访者A说出了这句话。心理咨询师很疑惑地问:“你怎么感觉到的呢?”A变得警惕起来,看上去有些气愤:“算了。我知道你不会承认。”气氛顿时有点紧张。
“很遗憾我让你感觉到不被喜欢,我很好奇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觉?”心理咨询师继续追问A的感受。“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见你看我的眼神,就觉得你好像在看一堆垃圾一样。”A低头沉默了几秒钟,小心翼翼地给出了答案。
咨询师并不惊讶,保持着平静自然的语气,“我很抱歉让你感觉这么糟糕。我能问问,你对这种感觉熟悉吗?”
“当然熟悉了,这几年我每天都觉得被人嫌弃。”说起被讨厌的感受,A打开了话匣子,从半年前分手的男朋友,到中学时的班主任老师、小学时的同桌……最后说到这二十多年来,躲也躲不开的父母。似乎在A的世界里,没有人是喜欢她的。
她的讲述令咨询师震惊,同时,咨询师脑海中冒出了另一个声音:她说的故事不见得都是真相,就像她刚刚见到我就觉得我不喜欢她一样——这并不是事实。
有时候,人们内心的“主观事实”和客观发生的“外部事实”并不一致。因为“主观事实”并不总是取决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还常常受到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影响。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次感到强烈冲击的被嫌弃经历,可能带来的是对周围所有人的警惕——担心厌恶的目光随时袭来。
于是,生活中被讨厌、被嫌弃的经历都被精确捕捉到了,而那些不被嫌弃、不被拒绝的时刻被一一忽略。
心理学家彼得·福纳吉提出过一个重要概念,叫做“心智化”,所谓“心智化”是指,人们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换句话说,“心智化”其實是为“心理过程”建立一个模型:人类的“心理过程”是看不见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人的行为,据此去推断对方的动机、情绪、需求和渴望等内心世界。
如何通过外在行为推断他人内心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模型。当一个人的心智化水平偏低的时候,往往是说他的这套模型总是“曲解”别人的意图。就像A刚刚走进咨询室,就推断咨询师不喜欢他。
我们如何理解他人,并通过他人去理解自己,这是心智化能力的核心。
这种能力受到了削弱,就无法改变了吗?也并非如此,正如彼得·福纳吉所说:“当你感到孤独时,逆境会变成创伤。如果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实际上会帮助你消化吸收这种经历。”所以,真正的疗愈其实在关系中。一段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一个人提升心智化能力。
有些陷入痛苦的人常常抱怨:“世界对我充满恶意!”可实际上“世界是无意的”。
谭一谈摘自《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