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危机事件下 学校生命教育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020-08-06冯岩马晓懿潘俊伟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危机德育学科

冯岩 马晓懿 潘俊伟

“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最早在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他在《生命教育》一书中强调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需要注重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十年来,我国众多的德育理论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建构在生命教育的理论框架上,作为一个不同于德育的课题,生命教育的内涵不仅是关注个体生命结构,还包括关注生命价值,及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特别是在公共危机背景下,生命教育不仅关注个体生命,也应关注他人、社会、自然、宇宙的生命。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和复杂性,一旦未及时察觉并进行管控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甚至是社会混乱,对于学生的身心影响也是不可逆的。学生在面对生命存亡与生命价值一类问题时,困惑迷茫甚至可能盲目扭曲。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进行生命教育,能极大地发挥教育引领学生的感悟生活、感悟生命的作用。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促使学生面对不同的生命境况仍能饱有生命尊严,认识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这也是新时期育人核心“立德树人”的体现。为此,生命教育作为一项人生课题就需要学校及教师高度重视。

公共危机事件下学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级学校都非常重视危机事件的应对,建立健全相关机制,能够按章办事,但是在施行过程中,生命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解决程序化。对于学校来说,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就是现实中的生命教育课程,但是从实际的处理过程来看,学校按照程序下发要求,教师机械刻板地执行,将事件的处理和要求的落实当做一项任务完成,对事件无深入研究,对文件无自发思考,对学生无感情交流,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学生现实问题,缺少共情。立德树人不能仅当作口号,要贯穿于实践之中,这需要教师切实关切学生的变化,灵活应对,不能一刀切。

反应机制滞后化。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国家及教育相关部门很快出台各项政策,学校也相应地形成应急预案,但是应急预案常常仅限于事后的补救,无法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危机意识,应对个体需求时区别性、针对性不强,这样的措施无法及时引导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随着社会诉求的多样化,学校的职责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应对危机事件时的滞后性行为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与家庭需求的矛盾。

教育途径单一化。现阶段学校生命教育主要依靠班会、讲座的形式,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使家庭及学生重视,也让生命教育成为了空中楼阁,缺少体验与感悟,学生难以感悟生命多样性、差异性的个性之美。

公共危机事件下学校生命教育问题的原因

软管理不足。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度、物质手段的预防、应对、善后的硬管理;二是注重对意识、理念等方面的软管理。学校生命教育对于心困生、学困生等潜在易受影响人群应格外关注,而这方面的管理预案明显不足。有力的软管理应贯穿在危机事件前、事件中、事件后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营造润物细无声的生命教育氛围。

德育与智育分离。生命教育属于德育范畴。我国近年来对德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不过还是存在“智育是生命线,德育是风景线”的现象。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更看重成绩,家长更关心分数,德育变成口号,德育走向教条,许多学校不想做、不敢做,不能放手做。但是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为升学、考试负责,更是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负责,只有真正做到德育常态化,才能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生命感知弱化。现在的学生处于一个和平、安逸的大环境中,缺乏危机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抗压能力较弱,一旦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更容易无所适从,产生紧张、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学校的生命教育应是一种动态的教育,应在生活场景、生活实践中进行。但是现有的生命教育未能将静态的课堂带入到生动、多样的感知活动中,缺少在真实生活中体会、感悟,缺乏激发学生直面危机事件的心灵激荡。

公共危机事件下的学校生命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开展以学科渗透为主的基础普育课程

生命教育课程的有效实行需要构建以学科为主线的体系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分层次、分阶段、分学情实施,帮助学生体悟生命价值。生命教育课程实现的是全面育人,应在所有学科中渗透开展。各学科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时,要将知识以理性与感性融合的方式呈现。如让学生在体育学科感悟身体律动的奇妙,在政治学科感受制度管理的严谨,在美术学科加强对人情操的陶冶……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时应贯彻语文核心素养,落实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生命教育,尤其需要教师重视。例如,《边城》中,主人公善良内心的彰显,人性美好的表达都可以引领学生对认识自我、认识幸福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校要引导教师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把健康的生命观根植于学生内心。

渗透在学科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就要求在生命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科都积极参与,并将其列入教学目标,融入每一节课。学科渗透实现的是生命教育的普育职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更深层次的课程构建实现对生命的深度理解。

二、开展以课程融合为主的延伸拓展课程

依托大课程观、大学科观思想,打通学科壁垒,强化各学科共育优势,以综合课程的形式进行学习探究,多层次、多维度、多角度的加强生命教育的落实,这需要多学科群策群力。生命教育课程融合课可以通过“校本课”“选修课”等方式实现。例如,将心理、历史、语文等科目融合,开设“整本书阅读中品人生”课程。此课程由语文教师引领阅读,分析思想主旨,历史教師关注时代背景对人的影响,政治教师分析命运产生的根源,心理老师挖掘背后的性格、心理因素等等,多位教师集体备课,进行综合设计,设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堂上分工合作、互相交叉。充分注重并挖掘融合课情境性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如VR、影音、文字等方式创设情境,在体验的基础上挖掘个体经验,统一学生、知识、情景,展现生命的价值取向。

提高对升旗、晨读、班团会等德育课程的构建,在主题设置上充分考虑生命教育的内容,将责任教育、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通过德育课程逐一反复表达,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环境课程的作用。

各学科、多角度的教育整合以生命教育课题为连接点,将学科课程与德育课程有机整合,能够有效激活生命教育蕴藏在各学科的教育内容,融合应对危机事件的意识、知识、技能,摆脱原有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解决内容离散的问题。

三、开展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家校共建课程

生命教育是一个以生命育生命的过程,离不开对个体文化精神的传授,可以应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加强家校合作共育。

原生家庭是孩子对生命原始看法的来源,但当下,许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呈现娇宠式教育、冷漠式教育等状态。只有父母先成为一名现代意义下的“新父母”,意志坚定、富有判断力、自律、自信,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生命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形成巨大张力。学校以家长课堂的形式,通过讲座将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家庭教育的实践结合,以班主任家访的形式,通过沟通将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家庭引导结合,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与学校教育形成向合力。家校共育真正走进生命教育体系,学校才能通过进一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有利于生涯发展的活动,展现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如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课本剧等丰富的社团活动,或者模拟法庭、生涯体验等综合性实践活动,彰显家庭教育的力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张扬个性,沉淀人生。学生将家校共育的本质力量投身到实践之中,其个体智慧、情感态度等才能得到沉淀与呈现,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人生的温暖与幸福。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信息。”这是学校生命教育的本质。学校要全面、立体、多维地将生命教育落实落地落靠,尊重学生的自然生命生长规律,培育和唤醒学生的精神生命,使学生懂得珍惜,学会敬畏,帮助学生提升生命的广度与厚度,懂得生命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编辑/王    波

猜你喜欢

危机德育学科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