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就业的双重效应分析

2020-08-06周诗怡

关键词:劳动者就业人工智能

【摘  要】2016年初,自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以4:1的战绩完胜堪称围棋界首屈一指的棋手李世石开始,不只是科学家,普通人也开始被人工智能的神奇魅力所吸引。由人创造出来的机器竟然能打败创造出它的人类,这一认知使科学家更加重视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正如18世纪60年代的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一方面大大促进生产力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大量手工劳动者失业。论文重点分析研究人工智能对就业产生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2016, not only scientists but also ordinary people began to be attracted by the magic charm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ince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phaGo won the Lee Sedol who can be called the second to none in Go Community with the record of 4∶1. The recognition that the machine created by man can defeat the man who created it makes scientis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Just as the mass production of machines replaced manual labor in the 1860s, on the one hand, it greatly promoted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made a large number of manual laborers unemployed.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and create effect produc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employment.

【關键词】人工智能;劳动者;就业;双重效应

【Keywor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ers; employment; double effects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6-0193-02

1 人工智能的基本概述

在世界各国,工作收入是大多数公民通过参与一种或另一种形式的工作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就业是个人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通过工作的收入,家庭满足了日常的食物和其他需求,最终摆脱了贫困。通过凯恩斯乘数效应可以使经济得到增长,如果消费者在增加支出时,企业也加大投资,结果就必然是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优化,生产力更高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生产力较低的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1]。

2 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2019年,有35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在新增专业数量排名上荣登第一。这说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广泛关注,培养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势在必行,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人工智能在近年来,从不可及的遥远,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曾经人们是从电视网络上,看见人工智能,现在人工智能早已出现在人们身边,影响人们的生活。主要的应用范围包括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图像识别、文字识别、语音合成、人机对话、人机博弈、定理证明、机器学习、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2]。

2.1 人工智能+电子设备

随着新兴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电子设备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各大品牌的智能手机都有专属语音助手,可以直接通过智能对话与智能问答的及时交互,帮助用户解决生活类问题,还可以和用户聊天,丰富用户日常生活。在奥地利维也纳,甚至举办了一场难以置信的AI婚礼,也就是苹果的Siri与亚马逊的Alexe。作为人工智能,竟然也可以结婚,这也侧面反映了在电子产品方面,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程度,AI也具备了人类的情感。同时,智能手环在生活中也很常见,由于其样式美观、价格亲民,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只需要佩戴上智能手环,就可得知即时步数,最吸引人的功能大概就是其可以检测睡眠质量,时刻知晓身体的健康状况。

2.2 人工智能+机器人

提到人工智能,首先想到的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某些方面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初期一般是基础的重复性工作。在高危行业,可能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以及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对于从事这类工作来说,与人类相比机器人具有天然优势。例如,进行海底勘测、核电工程作业、高空作业。由此可见,机器人在替代人方面,也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其可以让人类从事更安全、更舒适的工作。但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深度研究、扩展,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应用,如服务业、金融业、安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业、零售业,特别是在工业制造领域,机器人可以替代流水线,包括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等。

2.3 人工智能+新冠疫情

2020年爆发了新冠肺炎,全国各地的各学龄段学生均不能返校。人工智能在此大展身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依托优学院、腾讯会议、钉钉等软件,让学生可以进行线上智能授课,实现“停课不停学”。基于人脸识别、物体识别、车牌识别等技术,结合智能门禁、行车道闸、人闸、智能大屏等多个智能终端,以科技手段实现了对重点人员的精准监管,一定程度上减轻一线防疫工作者的压力。

3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双重效应

3.1 就业的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分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化生产替代了手工劳动,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变革,解放了劳动力,推动了社会进步。第二次工业革命,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并立即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促使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我国与发达国家从这时起就拉开了差距,没有“睁眼看世界”把握发展的良好时机。以至于到后来被列强侵略,天朝上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21世纪的今天,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信息技术与智能智造等技术,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让人们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经济发展由人口劳动力红利逐步向机器人红利转变。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替代体力劳动,还能一定程度上替代脑力劳动。这种双管齐下的能力,会造劳动力供需结构发生变化。由于人工智能属于初期一次性投入,后期只包含修理维护费用,而低素质劳动力需要一直支付工資,提供待遇,同时,一个机器人的高效率工作往往可以完成几个或几十个低素质劳动力的工作量,因此,人工智能相比低素质劳动力性价比要高很多。机器替代人,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本利用率,生产资料经过人工智能机器人高效率的加工处理,创造出更丰厚的价值。企业进而可以把获得的价值转化为利润再次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如此就形成良性循环。从某种角度来说,由于市场的趋利性,人工智能替代人是大势所趋。正如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理。

3.2 就业的创造效应(create effect)分析

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会创造更多新的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人工智能不只是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更重要的是会创造出新产品、新服务,也就是创造新的供给,为消费者创造需求,打开新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研究发现,每安排一个机器人,将创造出3.6个岗位,到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机器人产业将直接或者间接创造350万个就业岗位,制造类机器人的出现增加的就业岗位超过挤出的替代劳动力的岗位,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就业、经济都带来了新机遇。

人工智能的创造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会淘汰很多传统产业和传统岗位,但是势必会产生新部门、新岗位,例如,盒马鲜生这种无人超市的诞生,会替代传统的营业员,然而运营系统、高效率的物流配送系统以及新零售模式下产生的新的就业岗位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

第二,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技术的进步需要优秀专业人才的支持,创造了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高需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日益凸显。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多种因素,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通过高校扩招来稳就业。然而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到了新的毕业季又是一大难题。对此,大学生具有本科生或研究生程度的文化水平,属于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对新事物、新技术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大学生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特长去从事研究、开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第三,人工智能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迫使人们更加努力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己,争取达到要求,得到更高水平的工作。因此,人工智能会带来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的新一波热潮,进一步扩大了培训机构的规模,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需求。

第四,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生产成本下降,一般产品的价格可能会下跌,在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实际收入增加,而收入增加会促进消费,进一步推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4 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不仅融入人们的生活,而且会影响人们未来的就业。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在未来、在国际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国际的竞争就是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中国要把握机遇,着重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并规范其规则,争取在人工智能领域占领新高地。

【参考文献】

【1】Atayero,A.A.Are we ready for future work? The Nigerian University Perspective[R].Ogun:Covenant University,2017.

【2】谭铁牛.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求是,2019(Z1):87-91.

【作者简介】周诗怡(1999-),女,湖北武汉人,本科在读,从事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劳动者就业人工智能
致敬劳动者
致敬最美劳动者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