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认识中小企业特有的出口竞争优势?
——以天生国际化理论为视角 *

2020-08-06黄烨菁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20年5期
关键词:天生隐形冠军

黄烨菁 钱 颖

内容提要 | 根据经典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中小企业相比具有品牌知名度的大企业面临较大资源约束,且在国际竞争中抗风险能力较弱。但现实中不乏出口活力高且国际化经营绩效较好的中小企业,在高技术领域尤其活跃。欧洲高技术产业领域长期活跃着一批具有较高出口竞争力的企业,被誉为“隐形冠军”。学界以“天生国际化”理论为代表的小企业出口优势理论对这类企业作了解读与研究,这一理论成为认识中小企业特有的国际化经营模式的分析视角。本文以“天生国际化”问题入手,梳理该问题在企业管理、企业政策与出口竞争力理论框架下的文献,剖析该类企业特有的出口动因、发展模式和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并将“隐形冠军”作为天生国际化企业的代表性类型,整理聚焦于这一实践发展的研究成果,揭示中小企业出口与国际化策略特有的路径与模式以及对分析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价值,最后结合中国现状对促进本土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作了分析。

一、天生国际化企业的内涵及其属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上出现了许多从成立之初或成立后不久(一般以2~3年)就开展国际化活动的中小企业,通常称为天生的国际企业现象(Born Globals,简称BGs),传统的国际化成长渐进理论很难解释此类现象。对于天生的国际企业的研究兴趣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该领域最早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本杰明·M.奥维特(Benjamin M. Oviatt)和帕特丽夏·菲利普斯·麦克杜格尔(Patricia Phillips McDougall)的研究发现,他们指出国际新企业是一个重要现象。1Oviatt, B. M. and McDougall, P. P., 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25, 1994, pp. 45-64.盖瑞·奈特(Gary Knight)把国际新企业称为“天生的国际企业”,并定义为:一个从成立之初就从国际市场的销售中寻求相当部分收入2Knight, Gary, Emerging Paradigm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The Born Global Firm, PhD Thesis, Department for Market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这类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征是从成立伊始就有很强的国际视野,国际化经营方式区别于现有国际化阶段的经典理论。的企业。3Oysterin Moen and Per Servais, Born Global or Gradual Global? Examining the Export Behavior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vol.10, 2002, pp. 49-72.

(一)天生国际化理论的提出与内涵

“天生国际化”理论是对中小企业出口竞争优势的一个理论视角。这个提法最早来自一项关于澳大利亚高附加值制造业出口商的研究。该研究对具有国际经营行为的中小企业归纳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国内市场为目标的中小型企业(domestic based),是经历传统路径的出口企业,这类企业已经形成了自身的核心业务,拥有较有竞争力的技能、坚实的财务能力和较为完善的产品组合,因此具有国内市场可持续发展基础,这类企业走出口的道路是谋求获得潜在增长能力,但市场竞争还是以国内市场为主。这些企业首次出口的平均历史为27年,出口占总销售额平均为20%;第二种类型的企业则是短时间内形成出口优势的企业,成立时间不长,平均在成立两年后就开始有出口活动,出口占销售额占比平均达到76%,平均总销售额为1600万美元,平均成立时间仅仅为14年,但它们占澳大利亚高附加值制造业出口的近20%(见图1)。

图1. “天生国际化”企业与国内市场中小企业的特征对比1 M. W. Rennie, Born Global, The McKinsey Quarterly, vol. 4,1993, pp. 45-52.

有学者关注到,与规模更大的历史悠久的大牌企业相比,天生国际化企业的后发竞争优势非常强,2M. W. Rennie, Born Global, The McKinsey Quarterly, vol. 4,1993, pp. 45-52.其形成与发展体现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理论的企业盈利和快速增长模式,对于解读一国出口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二)天生国际化企业理论的形成与主要观点

以天生国际化理论为主题的文献对这一现象有不同的表述,主要为两类,分别是:国际新创企业(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以下简称“INVs”)和天生国际化企业。前者主要特点是强调企业的国际化经营,3“从一开始就从事国际业务,因此从企业经营的最初阶段就把自己看作是国际化企业。”(McDougall, 1989)“在许多国家协调不同组织活动的INVs。”(Jolly, Alahuhta and Jeannet, 1992, Mamis, 1989)“从一开始就设法从资源利用角度和在多国销售中获得巨大竞争优势的商业组织。”(Oviatte and McDougall, 1994)后者主要强调国际化的早期和快速,4“从成立之初就在国际市场运营的以技术为导向的小型公司。”(Knight and Cavusgil, 1996)“在早期快速进行国际化的企业。”(Madsen and Servias ,1997)Knight和Cavusgil(2004)给出定义:“自从或接近其成立之日起,就在多个国家寻求从知识资源应用到产品销售的可持续国际业务绩效的商业组织。”除此之外还有快速国际化企业(instant internationals)5“在其业务发展的形成阶段实现全球多样化小型技术公司。”(Hordes, Clancy, and Baddaley,1995; Preece, Miles, and Baetz, 1999)、快速出口商(instant exporters)6“实现无计划的快速国际化的企业。”(McAuley, 1999)、国际企业(international ventures)7“成立后1年内在国外指定地点开始活动并实施的企业。”(Kuemmerle, 2002)、早期国际化的企业(early internationalizing firms)8Rialp et al.(2005) 将 Knight and Cavusgil(1996) 与McDougall et al.(1994)中的定义联系起来,提出早期国际化的企业(early internationalizing firms)的表述。、无边界公司(borderless firms)9“地理上分散的资源和能力的结果。”(da Rocha,Simões, de Mello, and Carneiro, 2017)等提法。

学者们对这一现象存在着诸多不同表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各自研究的需要,如奈特和S.塔玛尔·卡瓦斯基尔(S. Tamar Cavusgil)对天生国际化企业的定义侧重于处于发展初期,即成立时间较短的企业;而奥维特和麦克杜格尔的定义要宽泛得多,包括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企业。关于天生国际化企业,最为广泛使用的定义是“从或接近其

成立之日起,就在多个国家寻求从知识资源应用到产品销售的可持续国际业务绩效的商业组织”。1Knight, G. A. and Cavusgil, S. T.,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the Born-global Fir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35, 2004, pp. 124-141.

1. 天生国际化企业形成动因

围绕着天生国际企业形成动因,大部分文献聚焦于企业资源禀赋、外部市场机遇、技术进步、国际业务经验和人才几个方面,强调企业拥有更多资源、更密集的信息和联系网络、以及高水平管理知识,更有可能成为成功的出口商。

以微观视角分析的文献指出,企业家的国际视野2Jolly, V. K., Alahuhta, M. and Jeannet, J.-P., Challenging the Incumbents: How High Technology Start-ups Compete Globally, Strategic Change, vol. 1, 1992, pp. 71-82.、识别能力、管理能力、年龄3Weerawardena, J., Mort, G. S., Liesch, P. W. and Knight,G., Conceptualizing Accelerate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Born Global Firm: A 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 World Business,vol. 42, 2007, pp. 294-306.对于企业能否成为出口商比较重要。研究指出,企业家的网络关系、国际市场知识会显著地影响企业是否采取国际经营行为的决策,4Sascha Kraus et al., Antecedents of International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in Born Global Firms, Promotion Management, vol. 23, 2017, pp. 386-406.而以往的国外销售或服务经验是促成企业出口的关键影响因素。5Westhead, P., Wright, M. and Ucbasaran, 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New and Small Firms: A Resource-based View,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 16, 2001, pp. 333-358.以企业竞争力理论为框架,研究指出,中小企业要成为成功的出口商,所需的资源以无形资源为主,包括结构资本(技术、组织、关系)和人力资本(企业家、创业团队)等,而来自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的约束性微观条件则包括针对特定目标市场的知识管理和学习过程、核心竞争力的发掘策略、国际化导向路线、国内路径以及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这些因素作用于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来自企业外部环境的因素则包括行业竞争环境、地理因素、跨国流通网络基础设施水平等。对于欧洲企业而言,是否处于经济一体化安排的市场是重要的约束条件,一体化程度越高,消费者的需求趋向同质化,产品的跨国销售更加容易。

不同于大企业的国际经营策略,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一个特殊性在于目标市场的特殊性,有研究指出了经济活动中的“新市场”对于中小企业的特殊意义,其中典型的就是“小众市场”(niche market),开发和深耕小众市场被认为是天生国际化企业的常见动因。6Alex Rialp et al., The Phenomenon of Early Internationalizing Firms: What Do We Know After A Decade(1993-2003) of Scientific Inquir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vol. 14, 2005, pp. 147-166.

有学者认为天生国际化企业是偶然现象,7Bell, J., McNaughton, R. and Young, S., “Born-again Global” Firms: An Extension to the “Born Global” Phenomen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vol. 7, 2001, pp. 173-189.研究跟踪了现实市场上一批长期专注于国内市场却突然“跨越”为国际化企业的案例,并将其定名为“再次天生国际化”企业(born again globals),指出这类企业是天生国际化企业群体中的另类企业。研究指出,“再次天生国际化”企业是由于一些非常规变化所引致的,这些变化把包括所有权、管理的变化、并购等经营模式的变化。

也有研究者对天生国际化是否偶然形成持不同观点,学者奥恩斯特里·摩恩(Oysterin Moen)的研究认为天生国际化企业并不限于少数企业,而是可以外延至市场上大多数新设立的出口企业,企业决策者的全球视野和当时的市场条件直接影响新设立企业是否选择出口道路,以及企业的出口强度高低。根据研究结论,企业要么是天生国际化企业,要么是天生本土企业,天生国际化企业不是偶然现象,8Oysterin Moen, The Born Globals: A New Generation of Small European Exporter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vol.19, 2002, pp. 156-175.而且天生国际化企业中很重要的一个类型是知识密集型天生国际化企业,即由于新技术重大突破而诞生了一批天生国际化企业。

2. 天生国际化企业绩效影响因素

(1)财务绩效影响因素

有学者认为,技术学习对天生国际化企业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上。国际多元化1国际多元化此处包含5要素:(1)企业的外国业务涉及的国家数;(2)所有已进入国外市场的技术多样性;(3)所有已进入国外市场的社会文化多样性;(4)外国市场的地理多样性;(5)企业作为目标的国外细分市场的数量。和高控制的进入模式(如并购)增加了天生国际化企业技术学习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技术学习对天生国际化企业的财务绩效存在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增长。另外,内部多样性和进入方式对天生国际化企业的财务绩效有积极的直接影响。2Zahra, S. A., Ireland, R. D. and Hitt, M. A.,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by New Venture Firms: International Diversity, Mode of Market Entry, 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43, 2000, pp. 925-950.国际化对绩效的积极影响主要来自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程度。当企业首次开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时,盈利能力下降,但对外直接投资水平越高,业绩越好。出口缓和了外国直接投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因为在外国直接投资水平高的情况下,追求高出口的战略所得利润要低于选择出口水平低的战略所得利润。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有限,他们比大企业更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认为与具有本地知识的合作伙伴结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可以克服中小企业在向国际市场扩张时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3Lu, J. W. and Beamish, P. W.,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SM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2,2001, pp. 565-586.

(2)出口绩效影响因素

天生国际化企业的出口绩效与企业知识强度、国际经验、社交网络、营销能力和企业战略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研究指出,具有国际经验的管理团队更倾向于发展国外战略合作伙伴,并且在成立后更快开展国外销售,这些经营行为是典型的国际化经营的表现。4Reuber, A. R. and Fischer, E., The Influence of the Management Team's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Behaviors of SM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28, 1997, pp. 807-825.企业国际化经营历史与知识强度高低和企业的出口收益增长(销售额)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较早地谋求国际市场经营将带来更突出的创业行为,并表现为更快的增长优势。5Autio, E., Sapienza, H. J. and Almeida, J. G., Effects of Age at Entry, Knowledge Intensity, and Imitability on International Growth,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43, 2000, pp. 909-924.

社会经济学理论视角的相关研究指出企业的社交网络能力对企业识别和开发国际市场机会的重要性。6Mort, G. S. and Weerawardena, J., Networking Cap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How Networks Function in Australian Born Global Firm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vol. 23, 2006, pp. 549-572.社交网络是帮助中小企业更快、更有效地走向国际化的手段,而社交网络能力是影响企业出口增长和盈利增长的正向调节因素,7Zhou, L., Wu, W. and Luo, X.,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Born Global SM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38, 2007, pp. 673-690.尤其对于晚期天生国际化类型的企业8“晚期天生国际化企业为成立三年后才开始国际化的企业。”(Mathew Hughes et al.,2019)而言,社交网络能力可以抵消企业因为国际市场知识水平不足而对出口绩效带来的不利影响。9Mathew Hughes et al., A Configurational Analysis of Network and Knowledge Variables Explaining Born Globals’and Late Internationalizing SMEs’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vol. 80, 2019, pp. 172-187.

二、多维度透视“隐形冠军”——天生国际化企业的成功案例

“隐形冠军”企业(hidden champions)这个提法最早来自德国企业管理专家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的研究,他对这类企业的界定是在来自德国本土的以欧洲或全球市场为目标的一批不为公众所知的中小规模领导型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的产品一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或者包含在最终产品中,以专业性的中间产品最为典型,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无形”,因此被誉为“隐形”。

大部分“隐形冠军”企业很早就开始国际化,专注于一个需要专业技术的小众市场,并将所有的资源用于保持在此小众市场的领先地位。由于其专业化程度和相对较小的规模,在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上相对不高,因而积极谋求在本土以外更大地理范围的市场上实现产品专业化优势。一项以德国最具代表性的39家隐形冠军企业为对象的研究显示,这些总共拥有354家海外销售和服务或制造子公司(不包括代理、进口商和其他形式的公司代表),每家公司平均有9.6家外国子公司。大部分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就开始国际化。1Simon Hermann, Lessons from Germany’s Midsize Gian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70, 1992, pp. 115-123.不仅如此,“隐形冠军”企业出口强度(出口占收入的百分比)很高。以1889年成立的海德汉公司(Heidenhain)为例,该企业在20世纪60年代出口销售额就超过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在高精位置测量和控制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导地位。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隐形冠军”企业的黄金发展期是在1998—2008年之间,出口强度从51.1%上升至61.5%。2Simon Hermann, Hidden Champion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Springer, 2009, pp. 20-100.上述特征充分显示了“隐形冠军”企业与“天生国际化”企业之间的共同点,可以说,“隐形冠军”企业是体现“天生国际化”理论的典型实践案例。

(一)“隐形冠军”企业的内涵及其属性

西蒙教授作为最早提出“隐形冠军”企业的学者,对隐形冠军的界定标准与特征的研究主要来自其 1992年发表的成果,系统描述了隐形冠军企业的判定标准,并就相关指标作了介绍(见表1)。在此之后,围绕“隐形冠军”的研究从企业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视角出发,拓展到国际贸易与企业创新的交叉视角。由于隐形冠军企业在现实中的案例集中在欧洲发达经济体,以欧洲学者研究为主的文献构成了隐形冠军研究的主流。“隐形冠军”和“天生国际化企业”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主要体现在两者都是表现优异的出口型中小企业,但“天生国际化企业”突出国际化定位迅速与出口强度高,“隐形冠军”则强调在行业内排名靠前。

表1. “隐形冠军”企业的主要特征3 Hermann Simon, Lessons from Germany’s Midsize Gian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70, 1992, pp. 115-123.

西蒙的后续研究超越德国范围,对这类企业作了更广泛的研究,并给出了“隐形冠军”企业的参考标准,主要包括:(1)在全球市场上排名前三,或在其所在区域市场上排名第一;(2)营业收入低于40亿美元;(3)企业的大众知名度不高。4“由于知名度难以精确量化,但从定性的角度来看,超过90%的中小型企业都满足此要求。”(Hermann Simon, 2009)根据这个标准,澳大利亚、丹麦、法国、意大利、日本、新西兰等15个国家有大约47家“隐形冠军”企业。5Simon, H, You Don’t Have to be German to be a “Hidden Champion”, Business Strategy Review, vol. 7, 1996, pp. 1-13.

围绕着隐形冠军的特征,来自欧洲经济学界的其他学者根据本国发展实践也提出了界定标准,其中比较重要的属性是:在区域市场或更广泛的国际市场上,在比较专业化的业务领域中占据市场领导地位的中小企业。1Simon Hermann, Lessons from Germany’s Midsize Gian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70, 1992, pp. 115-123.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在界定标准中增加了企业的资本控制结构和雇员人数限制的条件。2具体包括:(1)为当地资本所控制的企业;(2)雇员人数20~250;(3)面向国际市场;(4)在过去的五年中企业财务表现优异,主要指标是自有资本回报率。(Irini V. et al, 2000)

德国欧洲经济研究中心提出了衡量企业水平的细化标准,主要包括:(1)员工数不超过10000名;(2)产品大部分销往国外(出口强度超过50%);(3)产品所在的小众市场占世界市场份额在10%以上;3研究主要采用市场份额和营业收入的相对水平:营业收入在2亿至5亿欧元之间,市场份额至少达到7%;营业收入在5亿至10亿欧元之间,市场份额至少达到3%;营业收入达到10亿欧元或以上,市场份额至少达到1%。(4)过去5年的销售增长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比行业平均增长率高10%。4Rammer, Christian and Spielkamp, Alfred, Hidden Champions - Driven by Innovation: Empirische Befunde auf Basis des Mannheimer Innovationspanels, ZEW - Leibniz Centre for European Economic Research, 2015.

综上,“隐形冠军”企业的首要特征是面向国际市场的企业;其次是企业出口与财务表现优异,重点是国际市场份额相对较高以及财务指标总体优异。但是对于企业规模的识别标准尚有多种观点,从欧盟的企业分类标准看,大多数研究以中小企业为对象。5根据《2003/361/EC》附件《中小微型企业定义》,欧盟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为:员工人数少于250人;年营业收入不超过5000万欧元或者总资产不超过4300万欧元。

(二)“隐形冠军”企业绩效影响因素6 此节所涉“隐形冠军”企业绩效的研究均使用Simon(2009)中的“隐形冠军”企业调查表中的总体绩效指标,包含产能利用率(CU)、确保市场生存率(SM)、员工满意度(ES)、利润(PRF)、成本节省(CS)、竞争地位(CP)、增长(GRW)、总体满意(OPS)以及经济衰退带来的绩效(PRI)。

隐形冠军企业有5种常见实践:(1)将战略重点与地理多样性结合;(2)强调客户价值方面的因素;(3)融合技术,贴近客户;(4)依靠自己的技术能力;(5)在公司和员工之间建立相互依存关系。7Hermann Simon, Lessons from Germany’s Midsize Gian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70, 1992, pp. 115-123.其中技术创新能力、客户亲密度和产品战略对“隐形冠军”企业绩效存在影响。

有研究跟踪来自波兰的71家“隐形冠军”企业,对其2010—2011年的经营绩效和广泛范围的创新活动作了调查,这些企业平均有近4.5种产品创新:2.14种属于市场创新的创新活动,1.45种属于技术创新的创新活动,1.1种属于组织创新的创新活动(三类创新之间有重叠)。71家企业中超过80%的企业会有新产品,或谋求将原有产品升级换代,而超过90%的新产品创新都从一开始就是体现为适应全国市场或国际市场。8Grego-Planer Dorota and Glabiszewski Waldemar, The Role of Innovation in the Business Activity of Hidden Leaders of the Polish Economy, Management, vol. 20, 2016, pp. 23-34.

进一步就创新活动作具体分析发现,创新策略差异化对于克服因为市场范围广而带来的不确定尤其重要。实证研究表明,当企业国际化经营涉及整个全国市场或多个海外市场时,创新策略差异化对企业出口绩效的积极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当企业的产品仅仅面向特定目标市场,即其市场策略相对稳定,创新水平相对不重要,企业的营销差异化策略则成为正向影响企业绩效的更显著因素。9Melita Balas Rant and Simone Korenjak Černe, How to Successfully Internationalize SMEs from the CEE Region: The Role of Strategie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vol. 25, 2017, pp. 2-27.

以公共政策为视角的研究则强调了企业外部政策的重要性。“隐形冠军”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欧洲大部分国家特有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欧洲对于中小企业扶持的政策相比世界其他地区历史悠久,政策体系非常完善与成熟。1981年,英国政府就制定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计划”,成立“3I”金融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及各类咨询机构。1Melita and Simona, Becoming a Hidden Champion: From Selective use of Customer Intimacy and Product Leadership to Business Attractiveness, South East Europe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 12, 2017, pp. 89-103.德国从1984年开始为中小企业设立特别优税条款,1988年便成立了“联邦高科技和创业园区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至2004年,德国政府有650项促进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计划,如:中小企业创新核心计划(总预算额9亿欧元),中小企业创新项目计划(2007—2010年资助经费3亿欧元),巴伐利亚州中小企业扶持计划(资助额度为10亿欧元),“巴州突破计划”(项目资金总额10亿欧元)等。2孙新:《德国政府怎样“力挺”中小企业》,《理论导报》2016年第7期。欧盟于2005年颁布政策,将满足中小企业需要作为“里斯本增长和就业战略”的核心,为满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资金、贷款或担保等制定研发框架计划、竞争与创新框架计划、尤里卡计划等8项计划,单个项目的中小企业经费最高达40.5亿欧元;另外还设有欧洲地区发展基金、欧洲社会基金、乡村发展基金等5类基金,服务中小企业,促使其提升竞争力。3高洪善:《欧盟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与措施》,《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年第4期。

三、天生国际化理论视阈中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私营和个体就业人数为37413万人,占全国就业人数的48.2%;2017年私人控股企业法人在中国企业法人占比近90%。2015年底,民营企业创造的产值超过中国的60%,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中国中小企业总体上国际竞争力比较弱,主要原因有企业制度不完善、国际竞争意识缺乏4何平然、张素荣:《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分析及建议》,《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3期。、政府扶持力度不够5周小和:《论技术创新与宁波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28期。、创新能力弱6任道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等。在创新能力上,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内在动力不足,外部支撑尚不充分,体现在中小企业获得新技术的途径,即外部引进多于自主研发;从事出口贸易的中小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7邱亦维:《新经济形势下如何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1期。

现有在华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中,有关中国本土中小企业出口评估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不是很多。这与在华中小企业的总体出口依存度不高有关,由于本土中小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基本上是民营企业,其成长发展和出口等国际化经营的绩效及所面临等问题与民营企业大体一致,因此该问题分析大多也归并于民营企业发展和国际化经营研究中。根据现有文献,有学者着眼于本土中小企业以出口为代表的国际化经营的约束性因素研究,指出金融约束是制约中小企业出口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中国现阶段金融要素市场的转型,中小企业的出口支撑条件在逐步得到改善。8林玲、李江冰、李青原:《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绩效——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随着本土电子商务模式的迅猛发展,中小企业成为利用电商平台推进跨境销售的主体,以淘宝和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垄断性电商平台成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出口的首选模式。有研究分析了苏州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的出口行为,指出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创新意识不足以及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不完善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9顾文瑾:《苏州中小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出口的发展研究》,苏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伴随着中国高技术领域创新创业进程的推进,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在新兴技术研发与服务领域非常活跃,并高度集中于深圳、上海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其中的领先型企业因为在国际市场上有优良的业绩,出口竞争力超过经营多年的大企业,成为行业龙头企业,而被冠以“独角兽”称号。根据企业的绩效水平与出口模式,这些企业与海外优质的中小企业类似,已经初步具备了“隐形冠军”的特点。其中代表性企业包括鹏鼎控股(印制电路板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长虹华意(冰箱压缩机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诚志股份(低端TN、STN液晶材料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长电科技(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三)1孙连才:《隐形冠军的标配:忍辱负重与厚积薄发》,《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19年第11期。和比亚迪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2赵驰、周勤:《中国奇迹还是小富即安?——兼论中国隐形冠军企业成长》,《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

中国中小企业创新潜力巨大,但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私营企业专利申请数380281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的39.7%;然而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率只有30%左右,平均寿命只有5.7年,3王益锋、吴亚萍:《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小微企业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4期。5年死亡率为90%,10年死亡率为99%。4赵驰、周勤:《中国奇迹还是小富即安?——兼论中国隐形冠军企业成长》,《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由于资产及企业规模较小,极少能获得金融市场上长期授信资源,进行短期借债成本较高。在面临外部市场冲击的情况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非常大。5张玉明、王墨潇:《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结构与企业成长——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年第4期。不仅如此,企业经营所需的社会服务中介缺失,面临较大的信息不对称。6林兰、尚勇敏:《影响我国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因素研究——来自上海浦东新区的证据》,《上海经济研究》2016年第9期。对于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来说,在“产—研—销”网络建设上存在脱节,技术创新能力难以对其成长进行有效推动。

与海外小企业的发展相比,在政策扶持方面,我国虽然设立了各类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但相对于中小企业庞大的需求,财政性的资金支持仍然不足,服务范围有限。7王思睿:《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概览》,《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年第10期。我国多项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通常只限于高新技术产业;相配套的金融支持、创新服务支持、技术培训支持都尚不成熟。此外,根据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出口绩效的逻辑,中国中小企业掌握的社会资本相比大企业存在巨大缺口,在商业纽带、劳动力市场支持、社会认同度等“隐形资源”上都处于不利地位,构成中小企业营商环境的约束性因素。通过借鉴欧洲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本土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亟待改善,其着眼点在于给予中小企业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消除金融支持和社会服务上的隐形壁垒,从社会文化、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网络上需要给予中小企业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支持举措。

综合企业发展理论、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发展以及企业战略管理和创新管理等多领域的研究,对中小企业出口竞争优势的认识与解读是基于动态的企业实践而逐步发展并完善的。以欧洲企业出口表现为原型的隐形冠军理论,为我们分析中小企业区别于大企业的特殊的成因与驱动因素提供了视角,也构成了认识中国本土中小企业壮大过程中提高出口竞争力问题的出发点。集中于上海与深圳等地的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已经表现出行业领先者的发展势头,其特征与海外隐形冠军企业非常类似,成为中国新兴产业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也为中小企业出口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

猜你喜欢

天生隐形冠军
抢跑“抢”来的冠军
隐形人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郁闷的冠军
没有冠军的赛跑
天生好闺蜜
萌娃天生爱搞怪
女导演 天生就爱霸道
天生无畏 试驾奔驰GLA260
“0感无暇” 隐形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