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之韵”的纹线及气韵
2020-08-06应旭中
应旭中
图1 墩之韵
中国人喜爱饮茶是自神农氏时期便形成的习惯。发展到唐代,陆羽《茶经》的出现与文化、文学的蓬勃发展最终使茶道文化得以确立,并远传日、韩等国。在茶道活动中人们除了从味觉、嗅觉上感受茶的甘甜与芬芳之外,各类精美的茶具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到一种实用性强,美观且有文化内涵的茶壶,紫砂壶也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诞生的。明朝正德年间,世界上第一件紫砂壶诞生了,自此之后紫砂壶制作便兴盛起来,到了今天紫砂壶已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茶壶,是中国传统陶制茶壶中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图1“墩之韵”紫砂壶传统古朴不乏精致,在纹线与造型的配合中展现属于紫砂壶那最为深远,最为独特的文化与气韵。
紫砂壶从整体造型上看大致可分为方形与圆形两种,这是源自中国茶壶制作的一个传统。圆形的紫砂壶外表珠圆玉润,内在结构端庄均衡,呈现出方圆相当的艺术特色。“墩之韵”壶身精致小巧,置于掌中也是完全可以的,壶身造型为椭圆形,以壶腹处最为突出饱满,上下部分的线条适当收束呈对称状,勾勒出一个自然端正的椭圆造型。壶身底部的圈足底座使壶身更加平稳踏实,也使壶身看上去更加高挑流畅,在简约之中体现艺术巧思。从正面看,壶身两侧弧度优美的线条是紫砂壶艺术线条美的展现,将紫砂壶线面结构的特点以一种十分清爽利落的风格体现出来。
壶身两侧线条向上过渡形成小且端庄的壶颈部,其宽度大小与底部圈足是基本对称的,能够使壶身形成上下对称的平衡感。壶颈部上方是平整简约的圆形壶盖,轻巧便捷与精湛的做工是其最大的特点。壶盖中央是造型十分奇特的圆圈壶钮,这一造型与壶身有相似之处,以中间部分最为宽大,向上汇聚形成尖尖的顶部,像一个桃子的形状,又像是两只灵活的双手,使壶的艺术特点更加多样化,具有多种赏析角度。
壶身两侧是线条自然,转折灵活的壶嘴与把手。壶嘴与壶身侧面垂直镶嵌,接合部分比较宽大,前端则比较纤细,使出水顺畅。宽阔的把手可与人手部线条完美贴合,上端的小小飞扬,可为人的手指提供支撑,使人们在使用此壶时十分稳固,这样就使紫砂壶在实用性方面有了保证。
壶身整体呈棕红色,细腻柔和的表面使壶的古朴韵味更加浓厚,色调浓郁深厚的壶面有淡淡的光泽,凸显出紫砂泥与高温淬炼所产生的神奇效果。这与主题“墩”所包含的那种沉着稳重是相一致的。在壶身正面有手工艺人精心设计的纹线花样,与壶的整体造型相结合,使壶的个性色彩与主题意蕴体现地更加具体鲜明。
两条纹线在壶身纵向延伸,上方由一条波浪起伏的横向纹线相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花样。花样按照一定的间隔均匀地分布于壶面之上,使壶身的精致感更强。纹线根据壶身造型、曲度等进行调整,使自身具有一种较强的立体感。纹线是由手工艺人纯手工制作的,每一条纹线都要求一次成形,对手工艺人的技艺有着极高的要求,这看似简单的纹线中包含着手工艺人成百上千次的练习与对紫砂壶艺术的真挚热爱。
“墩”在词典中的解释为土堆或是粗而厚重的石块等,这样看来似乎与紫砂壶的美感毫无关系。但是手工艺人却从这“墩”中看到了一种自然踏实与不假雕饰的美感,通过艺术手段将这一造型运用至紫砂壶当中,就构成了这独特的“墩之韵”,使紫砂壶于别致造型之中产生了深厚的内涵韵味。
“墩之韵”紫砂壶使紫砂壶圆器与纹线装饰之美得到了较为具体地呈现。手工艺人或许是从生活中的“墩”中获得了艺术的启发,回归至艺术创作的本心,将紫砂壶艺术简单、质朴的一面呈现给世人,让人们更好地感悟“墩之韵”与紫砂壶艺术之美,了解紫砂壶造型结构与线条结合的巧妙,品味紫砂壶之中丰富、多样的美感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墩之韵”紫砂壶的艺术主题十分独特,这也是紫砂壶艺术的精妙之所在,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事物在手工艺人的关照下,都开始具有了美的价值,在紫砂壶之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新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此件紫砂壶造型、纹线的特点及二者搭配的分析,了解了此壶的艺术特色,并进一步体会了其内在气韵,才能真正知道此壶特点与美感,了解到紫砂壶传承百年的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