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创新、城市群一体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08-06王儒奇余思勇胡绪华

金融与经济 2020年7期
关键词:城市群高质量经济

■王儒奇,余思勇,胡绪华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GDP年平均增长率接近8%,GDP总量自2010年开始一直占据世界第二的位置,且与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其中,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总量超过全国的40%。随着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印发,未来该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伴随着近40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经逐步显露出来,未来如何确保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7日召开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之中,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获得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各国寻求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战略选择。

站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上,若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应明晰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与测度方法。从狭义上来说,经济增长质量常被定义为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即产品生产与经济增长的效率;事实上,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但又存在一定差异的两个概念。两者均强调了质量要素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前沿性,是对以往单一侧重经济增长数量的有效改进。不同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更为丰富,范围更加宽泛,是一种综合社会、文化、政治、宗教的规范性价值判断(魏敏和李书昊,2018)。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需要建立相对完整的衡量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余泳泽和胡山,2018)。由于不同学者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他们均基于各自的理解构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赵英才等(2006)认为高质量发展是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的统一,构建了包含产出效率、产出消耗、产品质量、经济运行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五个维度的指标体系;钞小静和任保平(2011)在界定经济高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四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师博和任保平(2018)从增长的基本面和社会成果两个维度分析了我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的发展周期;曾艺等(2019)进一步深化到城市层面,从动能转换、节能减排以及成果分享等多个视角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测度与分析。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探讨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普遍认为技术创新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创新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的重要抓手。赵彦云和刘思明(2011)考察了不同类型专利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发现原创式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远大于模仿式创新。辜胜阻等(2018)发现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融入全球科技浪潮和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白俊红和王林东(2016)量化分析了创新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发现我国创新驱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创新驱动能力最高,中、西部次之。

目前,关于城市群一体化对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在一体化的过程中,行政边界的壁垒作用被弱化,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与经济主体间的跨区域合作,进而提高了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但有的学者则认为生产要素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不同,生产要素流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也各不相同。龙志和等(2012)发现市场一体化虽然能够促进珠三角地区发达城市的经济增长,但对相对落后城市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陈磊等(2019)分析我国省市面板数据后发现,在市场一体化作用下各类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与此同时,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又往往伴随着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一方面,在竞争激励作用下,地方政府官员的发展积极性被激发,进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竞争所引发的地方保护行为又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平新乔和白洁,2006),致使学者们在政府竞争的相关研究结论上存在诸多差异。

综上所述,既有文献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见解,但鲜有文献涉及如下问题:城市群一体化能否放大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一体化过程中的政府竞争是否会抑制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城市群一体化的促进作用?为此,笔者将技术创新、城市群一体化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丰富了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内容。同时,从市场一体化与政府竞争两个视角出发,以更为全面的方式考察了城市群一体化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此外,考虑到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在创新资源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上中下游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将整个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样本所得出的结论对各省份不具有适用性,因此分别选取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最具代表性三个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我国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内三个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以技术创新理论和地理学第一定律为理论基础,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技术创新与城市群一体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提供理论依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技术创新与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密切的联系。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指将全新的生产条件与生产要素组合后引入生产体系,经济增长则是依靠不断引入新组合来创造新的价值,是企业管理者为追求最大化利润而对新技术与新知识进行投资的结果。企业间生产效率存在差异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产品创新能力与核心技术积累的不同(吴延兵和米增渝,2011)。从生产要素投入看,虽然在短期内开展技术创新会导致相关企业资源消耗的增加,但是一旦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产品成本与资源消耗将大幅减少,进而实现自身竞争能力的提升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此外,由于本地市场内部与企业间竞争的存在,当研发创新取得突破时,创新者会尝试各种方式来取得垄断利润。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及时地进行技术转移以期自身的研发成本得到尽可能多的补偿是其优先选择的途径。然而由于知识与技术具有外部性,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发落后地区对此进行模仿创新,未进行研发创新的企业通过搜集新技术的相关知识,再结合自身的研究基础形成与新技术类似的研究成果,有效的技术学习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重点由模仿创新逐步转化为自主产品的研发与全新工艺的创新(代中强,2010),最终技术的转移促成了该地区研发能力与生产能力的进步。基于此,提出假设1:技术创新不仅能够推动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能促进邻近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

(二)技术创新依托城市群一体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人类社会是在共享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演进发展而来的,合作共享的价值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间资源分布、文化底蕴和科创能力等存在显著差异,导致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各个区域在进行相关创新活动时,不应局限于自身既有的资源,还需充分考虑同外部区域开展创新资源上的合作(白俊红,等,2017)。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间合理配置共享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城市群一体化的指导思想是合作与共享,通过弱化行政边界的阻隔作用在更大空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及知识技术的溢出扩散,推动各城市形成功能错位、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产生“1+1>2”的协同效应,缩小城市间创新能力与经济实力的差距,从而实现整体经济范围内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市场一体化是城市群一体化的重要表征,其实质是将各城市分割独立的市场整合为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市场范围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分工的精细程度,市场越大分工也就越精细,与之相对应的规模经济效应会更显著,生产与创新成本也就越低,为企业提供了利润诱导与运营基础,引导了参与式合作的发生,有助于在相互间学习前沿的生产技术与科学原理,提供创新与升级所必需的技术能力(张国胜,2011)。综上所述,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必然伴随着行政壁垒的突破与市场规模的扩大,一体化通过影响区域资本配置与创新合作,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基于此,提出假设2:技术创新与城市群一体化的共同作用,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不同的城市群间同样存在区域异质性。

而从政府竞争视角看,以经济增长为评价基础的晋升锦标赛是一把双刃剑(周黎安,2007)。由于我国政治结构是建立在一套垂直的政治管理体制之上,具有较高的集权程度,上级政府拥有对下级政府的人事任免权以及考核标准。这种地方政府间激烈的竞争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发地方政府官员维护市场、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同时伴随着国家对科研创新的重视以及传统政绩观的转型,出于对晋升的考虑,各地方政府官员也会增加针对技术创新的财政补贴金额(卞元超和白俊红,2017)。基于此,提出假设3a:政府竞争能够强化政府官员对资源的管理能力与调控能力,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从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然而,为了实现经济绩效的快速积累,地方官员往往会将周期短、见效快的“短平快”发展项目作为首选,这些项目多具有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等特征。这种以资源消耗换取GDP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往往会导致生产工艺简单、技术装备落后的产能过度集中,致使低效率企业的过度进入,挤占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存空间(张少辉和余泳泽,2019)。此外,在竞争机制的影响下,地方间的保护主义与掠夺性行为盛行,生产与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阻隔,导致地方政府资源配置功能被进一步弱化甚至是扭曲,抑制了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进而不利于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王永钦等,2007)。基于此,提出假说3b: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伴随着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抑制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一)数据来源

选择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内三个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为EPS数据库、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各地级市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通过插值法补齐,权重矩阵的构建采用GeoDa软件、数据处理使用STATA14.0。

(二)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经济高质量发展(HQD),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并充分考虑数据可得性(曾艺等,2019;钞小静和任保平,2011),在紧扣“高质量”的基础上,从增长动能、绿色发展、人民生活以及成果共享四个维度对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估。

首先,经济增长动能层面,经济增长速度与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但高质量发展在上述基础上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出了要求,因此仍需以科学支持与基础教育作为经济增长动力的长期保障。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绿化率是一个城市绿化和空气质量的最直观反映;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必然涉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业化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对巨大的破坏,从而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污染排放则是对环境问题最为直接的反映。再次,人民生活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与结果,如果经济发展不能为普通人民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那么这样的发展并不符合高质量发展,从民生的角度来看就是工作收入与储蓄存款是其最为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最后,“共享发展”就是要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选取公共运输、城市交通和城市医疗综合度量社会成果共享程度。其中,各基础指标的具体测算方式如表1所示,考虑到各项指标的计量单位并不统一,在计算综合得分之前,首先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方法如下所示:

ij个指标下第i个地区的贡献度,并将Ej定义为所有地区对指标Xj的贡献总量,计算公式如下:

基于上述计算方法,各二级指标的测度方式及三个城市群2008—2017年的平均权重如表1所示。

2.解释变量。(1)技术创新(INN),当前文献中大多采用专利申请授权量作为衡量地区创新能力的指标,考虑到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的空间邻近效应,城市群内主体的流动性增强,主体间联系日趋增强,资本、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也在更大空间层面实现最优组合,选用联合研发专利数量更能体现出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多类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行为。因此,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检索一个城市的专利申请授权总量后,筛选其中申请人至少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两类创新主体的专利数,用于衡量一个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2)城市群一体化(UN),目前有关城市群一体化的测度尚未形成统一的方式。首先,考虑到研究重点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考虑到人民群众更关注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参考高丽娜和朱舜(2018)的研究,从经济发展的视角进行测度,突出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不同城市的相互关联,具体计算方式如式(4)所示,其中PGDPi,t和APGDPt分别代表城市i和城市群所有城市在t年的人均GDP。(3)政府竞争(FDI),政府竞争是指城市群内各城市的政府通过资金支持、税收政策以及医疗福利等方式吸引急需的高端人才和资金等要素来提高城市的竞争优势,并推动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户籍制度和经济体制等),政府竞争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对FDI的吸引(张华,2014),因此采用城市外商直接投资来衡量政府的竞争行为。

表1 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

3.控制变量。人力资本(HUN),采用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城市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政府规模(GOV),采用各城市公共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邮电通讯(TELE),以城市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来衡量;劳动力水平(LAB),以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数来衡量;城市规模(POP),基于数据可得性,通过年末城市人口数来衡量。

(三)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传统回归分析认为各个地区间是相互独立的,事实上技术创新对某一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绝非孤立的,伴随着技术和知识等要素的流动与溢出,若忽略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过程中的空间相关性会导致模型设定存在偏误。因此,笔者首先构建更具一般性的空间杜宾模型,如式(5)所示,分析技术创新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影响。其次,深入考虑技术创新与城市群一体化共同作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一过程中政府竞争带来的影响,分别构建式(6)和式(7)所示的模型。

1.技术创新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SDM模型:

其中,HQDit表示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W为地理临接矩阵,即两个城市间若存在地理上相邻的边界或交点时赋值为1,反之则赋值为0,其中城市间的邻接关系由中国电子地图获取;INNit代表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lnControlsit表示选取的5个控制变量,分别为:人力资本(HUN)、政府规模(GOV)、邮电通讯(TELE)、劳动力水平(LAB)和城市规模(POP),W×lnINNit表示本城市的技术创新对邻近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2.技术创新依托城市群一体化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SDM模型:

其中,INNit×UNit为技术创新与城市群一体化的交乘项,用于表示技术创新依托城市群一体化对本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W×INNit×UNit则表示交乘项对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INNit×FDIit和 W×INNit×FDIit分别表示在政府竞争的影响下,技术创新对本城市和邻近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HQDit和Controlsit与前文模型中的含义相同。

四、实证分析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及模型选择

为了保证模型设定的稳定性,首先,分别将三个城市群的时期(T=10)截面矩阵转换并测算空间莫兰指数,由表2的计算结果可知,三个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莫兰值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其次,采用LM法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其中LM—lag和LM—error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进一步证明构建空间面板模型是合理的。最后,由LR检验的结果可知,SDM模型不可退化为SAR模型或者SEM模型,因此针对三个城市群分别构建更具一般性的空间杜宾模型,来刻画技术创新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城市群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为了避免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造成有偏性,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LE)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分析。

表2 模型选择检验表

(二)空间计量回归结果

为了便于比较,表3中对比给出了三个城市群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首先,模型(1)—(3)中INN项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且至少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这说明技术创新会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是全国领先的科技创新高地,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强。其次,长三角城市群W×INN项显著为正,即该区域内某一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每提高1%,将拉动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提高0.062个单位。但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由于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某一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尚未对城市群内其他城市产生显著的外溢效应。从控制变量看,长三角城市群与其他两个城市群依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人力资本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尚未对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带动作用;政府干预显著提升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质量,说明地方政府的干预和引导促进了该区域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未能对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质量产生显著影响。邮电通信对三个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均不明显,这说明在数字经济日益兴起的时代,虽然我国通信行业发展迅速,但相较于发达经济体仍存在较大差距,规模膨胀式的发展模式使其发展质量不高,因此难以充分发挥对经济高质量的促进作用;劳动力水平并未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促进作用,说明传统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开始下降,这一结果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符合;人口规模项的系数为负或不显著,说明城市规模扩张不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虽然空间杜宾模型拟合结果中解释变量的系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是考虑到空间效应的存在,参考LeSage(2008)的偏微分方法将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分解,下文将从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两个角度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分析。

表3 空间面板回归结果

(三)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由表4的回归结果可知:三个城市群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项系数分别为0.030761、0.000061和0.000133,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以联合研发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相较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内的许多城市缺乏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创研发的基础和资源禀赋相对薄弱,因此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较长三角城市群还有较大的差距。

从间接效应看,长三角城市群内某一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每提高1%,将会推动邻近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提高0.044309%,这说明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在促进本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拉动邻近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效地验证了假设1。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的技术创新项系数均不显著,说明这两个城市群内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并未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许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的城市主要通过技术引进来促进自身技术进步,由此可能容易形成技术引进路径依赖,造成技术引进方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政府投入的研发资金也只是用于本地化引进技术,导致创新资源投入的巨大浪费,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而制约了整个城市群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表4 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技术创新依托城市群一体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由表5的(7)—(9)的估计结果可知,技术创新与城市群一体化交乘项的直接效应系数分别为0.035756、0.000067和0.000143,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比表4的估计结果可知,在城市群一体化的作用下,三个城市群技术内创新对本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并且,长三角城市群交乘项的间接效应系数为0.033024且通5%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在城市群一体化的作用下,有效加强了长三角城市群内不同城市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创新的扩散速度与广度,进而较大限度地提高了创新的交流频率与范围,加速实现创新成果的生产转化,最终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此外,通过对比发现交乘项的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系数,说明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空间联系的集聚作用大于扩散作用。而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的间接效应系数尚不显著,表明这两个城市群技术创新主要作用于本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由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的地形多以丘陵山地为主,复杂的地形给经济开发与交通设施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抑制了区域间要素的流动以及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因此,经济基础与交通设施发展水平较低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的一体化建设必然慢于长三角城市群,故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限于本地,尚未对相邻城市产生显著的外溢作用,证明三个城市群间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有效地验证了假设2。

在城市群一体化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本城市经济增速而做出的“表面政绩”,由表5的(10)—(12)估计结果可知,考虑政府竞争这一要素后,三个城市群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系数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在资源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下,地方政府间的跨行政区资本竞争行为以及争夺创新资源过程中的“恶性竞争”制约了城市间要素的自由流动,扩大了从外部获取新技术的成本,从而抑制了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导致对当地乃至整个城市群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有效地验证了假设3b。

表5 依托城市群一体化的SDM模型检验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但区域间创新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基于此,笔者选取经济带内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三个城市群为样本,采用熵值法从多个维度测算各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群一体化对两者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技术创新对三个城市群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对长三角城市的促进作用最强,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内尚未形成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二是城市群一体化加强了区域内不同城市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了三个城市群内技术创新对本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促进作用。三是将政府竞争引入模型后发现,三个城市群内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

值得强调的是,与以往的研究不同,笔者并未单一地去验证城市群一体化是促进或是抑制了技术创新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而是从市场一体化与政府竞争两个角度出发,探究了城市群一体化的双边效应,以一种更为全面的研究视角,解释了文献中关于城市群一体化作用的争论。上述结论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在实施创新驱动与一体化战略时,除了充分利用和吸收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之外,如何正确处理区域协调与地方竞争间的关系也非常值得重视。总体上,政府应致力于破除地方利益藩篱,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保障区域间生产要素与知识技术流通渠道的畅通,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第一,重视交通运输与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与通信成本,强化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协调,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同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突破地域性限制,构建跨区域知识创新联盟,在参与者间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中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邻近地区乃至整个经济带的溢出。第二,差异化、针对性地推进不同城市群的创新发展战略。就现阶段而言,长三角地区应利用好自身科技雄厚、人才集聚与资本充裕等优势,发挥其在创新过程中辐射效应的正外部性,在提高自身经济水平的同时带动周边地区乃至整个经济带的共同发展。针对成渝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既要学会自力更生,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下一步战略决策重点,又要强化对外吸收,充分利用创新空间溢出,吸收更多的先进技术与思想。第三,各城市应主动抓住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的机遇,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作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逐步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本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努力构建公平竞争、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第四,推动现有政绩考核机制改革,引导政府由“经济增长速度竞争”转向“经济发展质量竞争”。突破传统行政壁垒的束缚与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地方政府间经济活动与创新活动的合作,谋求共同繁荣与发展。

猜你喜欢

城市群高质量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