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主旋律
2020-08-05
■本刊记者 焦 佳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十中学:努力打造适合学生的思政课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根本,突出思政课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方式,让学生自觉沐浴思想之风,在心灵深处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造最适合学生的思政课。
当好“主心骨”。学校每周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中进行理论学习研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站位,强化“四个意识”。
吹响“集结号”。在教育教学中,学校采用“互联网+”教学模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心灵。开展知行合一体验模式,联合德育处和团总支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宪法日弘扬宪法精神、读书日提高人文素养、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雷锋活动月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等。
守好“主阵地”。学校充分发挥区域思政课教育科研基地校的引领作用,联动共同体学校,开展网络教研活动,集体研讨,共同成长。与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共建,以学校为活动平台,搭建区域思政教育手拉手共建活动基地,开展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活动。为了实现教育资源和专业资源共享,学校打造跨学段教育资源共享库,到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交流学习。以高校社会科学学科为依托,联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等。
建好“主力军”。结合校情和发展需要,学校重视青年思政课教师培养工作,每学期开展教学研讨评比、基本功评比、教学技能评比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推进教师队伍梯队合理建设,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
天津市第一中学:让思政课引领学生持续成长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六要”“八个统一”思想,以传承学校优秀文化为己任,在厚德精术的基础上提升教学品质,打造研修共同体,提升思政课的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一门深受学生喜爱的高深而不高冷、厚重而不繁重的课程。
扎实继承历史文化精髓,形成具有学校特质的课程理念。学校秉承“通过思政教育引领优秀人才的持续成长”课程理念,强调要服务于优秀人才的成长,使优秀成为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和潜力。这一理念体现在思政教研组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中。
积极发扬厚德精术的工作风格,推进思政课内涵性建设。学校立足于学生发展需求,不断增强教师学术积淀,开阔教师生活视野,努力打造有政治高度和思想魅力的课堂,持续推进思政课内涵性建设。静得下去、活得起来、听得入神、讲得有理是教师们的共同追求。如,学校利用文史资源和时政资源,以创编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化时代于背景、寓道理于人物、融逻辑于情节、启思辨于矛盾,有效地提升了情境教学的综合性、典型性和趣味性,将“讲好中国故事”理念融入教学。
推动构建教学研修共同体,提升学科在市、区教研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学校积极利用市、区级教研平台,在承接大量教研和展示任务的同时,认真总结、提炼教研成果,推动更广泛的教研协作关系建立。如“停课不停学”期间,学校先后参与广电云平台初三、高三复习指导课程和抗“疫”精品课,和平区学科教学微课程和抗“疫”专题微课程的录制,完成了几十节高品质的微课资源。目前,学校已逐渐形成了由天津市学科领航教师培养工程学员,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平区名教师、首席教师、新锐教师构成的梯度合理、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师团队。
天津市扶轮中学:让思政课有深度、有高度、有效度
“大家不同,大家都好”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建设全面发展的学校,培养特长发展的学生”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多年来,学校始终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思政工作,发挥思政课强有力的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让思政课有深度、有高度、有效度。为经营好思政课的主阵地,学校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立足不同学段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用真情打造学生喜欢的思政课,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入脑入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如,针对七年级学生,学校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寓教于乐、寓学于理;针对高一年级学生,学校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理性思考能力,帮助学生能够客观地看待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针对八年级和高二年级学生,学校着力创新教学方式,以“新闻大家谈”“时政辩论赛”为突破口,创设情境,让学生都有话说,从而在对话和探究中明辨是非,领悟道理;针对九年级和高三年级学生,学校结合时政热点,挖掘典型事例,凝聚和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事实中得出结论,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鼓励教师抓住学生所思所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找准学生的思想矛盾点、政治困惑点、学习生活烦恼点,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身边的案例为切入点,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和理论说清楚讲透彻,让思政课真正走入学生心中。
天津市第一〇二中学:筑牢信仰之基,生动讲好思政课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办好思政课,离不开课堂教学。学校积极引导思政课教师“精耕细作责任田”,站稳守好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的思想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使思政课成为展现生活气息、凝聚思想力量和触动学生灵魂的课程,把思政课变为学生喜爱并终身受益的人生讲堂。
用真理的魅力去说服学生。讲出“真理的味道”,必须吃透基本观点。学校组织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努力做到学深学透,融会贯通;学校为教师们购买了《活着的马克思》《伟大的马克思: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等100多册图书。吃透理论后,教师走进课堂,增加双向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互动中让思政课所要传达的价值、观点在学生心灵中生根结果。
思政课在落实育人目标和法治教育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教学中,学校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让思政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如,教师牛志德结合疫情防控,依托学校微信公众号,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引导学生遵法守法,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密切联系实际,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学校以特色学科课程基地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社团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生活中的经济学》《历史上的哲学家》等校本课程,法律伴我行、模拟政协等社团,丰富和拓展了学校思政课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将视野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天津市海河中学:思政课程融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强育人合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灵魂,是思政课普高融通之源。学校全力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构建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核心,中学与高校实现课程建设、专家队伍、教研备课、人才培养和学校资源五方面融通的“普高同心五融”体系。
在课程建设融通方面,学校坚持“广泛实践体验、深入理论思辨、培育核心素养、铸就理想信念、助力青马启航”的课程建设理念,注重与高校思政课体系相衔接,形成以思政课为核心,以“中国梦系列”思政选修课为拓展,以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启航工程”为实施平台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在专家队伍融通方面,学校充分利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市委党校等专家资源,请专家走进学校思政讲堂,提升师生思政水平。
在教研备课融通方面,学校积极组建思政课教学专家指导团队,通过组织纵贯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和横跨思政、历史、语文、党建等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集体备课会,强化对中学思政课阶段性规律和特征的把握,整合发挥各学科思政育人功能。
在人才培养融通方面,学校邀请十九大代表宣讲十九大精神,带领学生和党员教师在南开大学周恩来总理像广场前重温誓词;聘请天津大学药学院张玲副院长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余新忠教授担任学生成长导师。
在学校资源融通方面,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天津大学海棠节,参观南开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学校教育博物馆与天津大学校史馆合作,互为师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学校已与6所大学签约,同时开展“院士校友进校园”活动。
天津市天津中学:着力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学校坚持党的政治统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于思政课的“六要”嘱托,积极探索大思政育人观。打通大中学思想政治课壁垒,与高校立体合作。开展与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中学校思政一体化研究,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合作开发课程资源,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加强校内学科教研,并积极推动与学区片学校联合校际大教研,积极探索大思政育人观下的教学模式。如,与天津市第九中学形成校际联合,开展以“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为主题的思政教研及研究课,共同探讨如何增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故事性、情景性和感染力。
学校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管理和培训,高标准选拔思政课教师,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与思政课教师结对子,为教师提供最前沿的思政教育相关资料;邀请知名专家来校授课,走访天津市知名教育专家,选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为思政课教师提供高层次的学习平台,并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加强思政课建设,推进课程思政,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施教指导能力,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讲党团课、思政课,牢牢把握思政建设的主阵地,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发挥思政课堂和学科思政协同联动作用,加强对德育工作的指导,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开展主题团课、小组沙龙、多边访谈思政小课堂,以学案导学的形式走进新农村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邀请津门工匠、时代楷模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及依托高校基地资源和智力资源创造性地开展理论共学、讲话共读、团课共享的支部共建活动等。
天津市民族中学:思政课改亮新招,青春告白我的国
思政课只有走心才能打动人心、凝聚人心。学校牢牢抓住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作用,将育德、育人、育才工作落到实处,着力探索全科、全程、全员的思政育人新模式,立足课堂,辐射全校,实现各个学科、各种教育活动、各方面人员不同程度的思政育人效果。
坚持外延内联,助推思政课程建设。学校积极整合高校教学资源,将新思想、新理念及专家名师请进课堂,开阔师生视野,逐步构建“校本+”的思政教育模式。同时,通过教师间互联、学科间互联、班级间互联、学段间互联等多种互联手段,形成以思政课为中心,党、团、学科共同参与的《民族旗帜》校本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教育类(时代精神大讲堂、时政知多少、青春团歌、小小社科院、马列研究所、我的党我的国)和活动类(绿色生活社团、民族小法官社团、“民族的旗帜”学科公众号)。
搭建平台,培养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校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平台资源,积极开展《课程标准》研讨、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等理论学习活动,不断丰富和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加强思政课教师专业培训力度,采取“培训+课题”的研学模式,助推教师探究实践,让学得多深化为学得深。
创新教法,解放思政课教学固态。高中阶段课前5分钟“时政播报”是学校的传统活动。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挖掘课前演讲,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学校在开齐开足思政课的同时,逐步创新思政课教法,采取体验、分享、研究等创新手段,让课堂教学多元化,打破背念写的传统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思政课真正育于思想之上,打造有温度、有力度、有情怀的思政课。
天津市东丽中学:开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加速度”
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的思想引路人和信仰铸魂者,承担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责任。学校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内在修养和专业能力,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开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加速度”。
坚持党的领导。学校全面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学校领导班子与思政课教师结对子,参与思政课教学研讨,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带头走进思政课堂,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参与课程改革,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强化思想建设。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育人者要先受教育,追求并确立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为此,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感受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的巨大变化,激发思政课教师发自内心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自豪感和使命感,让思政课教师讲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好“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做好引路人的角色。
注重专业引领。学校凝神聚力,搭建平台,为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一方面走出去学习,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市、区级教研活动,抱团成长。如,带领教师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赴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参加“不忘初心、立德树人、文化自信、幸福成长”学习交流研讨。另一方面走出去展示,发挥思政课党员教师的引领作用。如,教师李天卫在全区做《民族精神》展示课;教师李文安在天津市东丽区“构建大中小幼思政课育人体系,加快思政课改革”推动会上做《守护生命》展示课等,激发教师讲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的信心和决心。
天津市杨柳青第一中学:爱国主义教育为思政课提供深厚力量
思政课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学校秉承“修身治学成才报国”的校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和重要抓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思政课建设中,积极引导学生做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为了提升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学校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运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主题式、分众式等丰富的教学方式,依托微博、微信、视频、动画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建立智慧课堂,打造有温度、有信度、有深度的思政课堂,使学生乐学、好学思政课。
学校将思政课作为重中之重学科,多科并举,从各个学科中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合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语文学科举办“爱国心,青春梦”诗词诵读比赛,以诵读的方式重新演绎《少年中国说》《乡愁》等经典爱国篇章;生物学科编写《新冠病毒知多少》校本教材,作为复课后的“开学第一课”,学生在认识中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认同抗击新冠肺炎的“中国方案”;英语学科举办“新冠肺炎科学防控”手抄报活动,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习了科普知识和防护知识,了解应对疫情的重要政策,由此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敬意,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念。
学校牢牢抓住爱国主义教育的主线,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清明节,师生步行至烈士陵园隆重举行“缅怀英烈,传承英烈精神”祭奠英烈活动;五四青年节,举行“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展演活动;校运动会开幕式上,举行大型爱国主义“红色”会操表演……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了党史、近代中国史,树立了为中华民族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强化了责任担当。
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把时政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堂
时政性是思政课永恒的课堂特征之一。时政教育对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大有裨益。学校坚持把思政课教学和时政教育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身在校园,心系天下”的特色时政课程,把有意义的课讲得有意思。
开展时政述评,紧扣时代脉搏。在日常思政课教学中,时政性体现在三个步骤中。第一步:思维碰撞,每堂课邀请学生针对某一社会事件,展开评述,阐述观点。第二步:创设问题,鼓励学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情境设计不同的问题。第三步:提升能力,学生在“述”“评”“问”“答”的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教师在第一时间抓住这些“问题”,跟进性地引导学生分析。
时政公开课,深铸文化自信。学校以时政热点为情境设计议题,从“背景回顾”的情感共鸣到“知识链接”的分模块整合,再到“典型例题”的实战分析。学校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如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情境设计的时政课,分别以“中国制度为什么行”“这就是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为议题整合学科知识。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使学生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选择怎样的学习路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时政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根据学段特点呈现不同的面貌。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着重培养政治认同素养,增强“四个自信”;针对高二年级学生,以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在冲突中学会明辨是非,坚定真理;针对高三年级学生,致力于将学生的理想与爱国情、报国志紧密结合起来。
天津市普育学校:发挥思政课培育核心价值观主阵地的作用
学校坚持把思政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学校围绕“培养身心健康、志趣高雅、能服务、有责任的阳光自信少年”的育人目标,以习惯、品行、素养为三大支点,构建“真实德育”体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开设明德思政课,将核心价值观集体化、形象化、可视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校园里落地生根。
明德思政课由“站在国旗下”课程和主题班会课程组成,通过课程实施,学校用鲜活的案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站在国旗下”课程具体形式为:周一举行“向国旗签到”活动,之后以班级为单位,依次喊出各班提前设计的誓词,向国旗宣告勇气和热爱。周二至周五各班在班内举行升国旗仪式,学生起立唱国歌,聆听通过广播传达的国旗下讲话,最后在各班级内进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主题班会课程由学校确定主题范围,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思政学习。如,学校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将“疫情时期我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主题,细分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法治主题,开设云上“微班会”。教师们着眼于对学生居家的日常生活学习的引导,设计了以“以‘静’致敬,且思且行”“疫来吾辈在,寸心系国泽”“科学防疫,静待花开”等为题目的云上主题班会课。
学校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开设了情商课程、游学课程、孝心课程、雷锋课程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课,把思政课做新、做实、做细、做活,让学生感知、领悟思政课的内涵,从而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构建思政新格局,绘就魅力思政课
学校着力推进思政课守正出新,构建思政新格局,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生活,涤荡学生心灵,绘就魅力思政课。
落实“八个统一”要求,打造高质量课堂教学。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突出核心价值观引导,落实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如教师薛爱洁在《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课中,在回顾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节点和代表事件后,邀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深入主题,增强说服力。
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并在“周一行动”“片区视导课”中展示交流。学校围绕教材所讲授的理论确定议题,选取适切的时政材料,结合学情组织开展社会调查、专题访谈等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参与构建具体真实的教学情境,设计序列化的探究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选取不同视角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方案。这种教学模式用有温度的生活语言将学科政策文字讲出讲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公共参与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将思政课堂所学理论延伸到学校、社会活动中,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又实现了有效价值引领。如,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校开展“青春激扬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演讲比赛,邀请北京大学教授赵延风作《世界潮流,中国道路》讲座等,促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砥砺奋斗精神,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学校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全方位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将知识传授和铸魂育人融为一体,从思政课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全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
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全科育人。学校以党建为引领,党委书记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党建带团建,学校共青团始终把学生思政建设放在首位,成立“锋向标青年理论学习班”,组织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争做青春追梦人”“诵经典,树家风”“我与祖国共奋进——重温入团誓词”等主题团课活动,切实把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学校思政课堂重引领并触及灵魂,文科课堂重人文并根植信念,理科课堂重技能并播撒信仰,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共同担当,所有教师共同挑起思政教育重担,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全科育人。
加强传统教育,促进文化育人。学校坚持让“人文宝地”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如,楼宇湖亭道路的冠名,教学楼名“思行”“思勤”“思远”,图书馆名“了凡”,主要道路名“卓越”“厚积”“明德”“至善”“格物”“致知”等。开展“寻访红色足迹,踏上新时代征程”主题教育,激励学生做传承红色文化的先锋。同时,学校全面梳理百年校史文化,给师生上了一堂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的教育课。
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协同育人。学校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凸显学校党委、党支部、班主任、思政课教师联系学生和学生家长制度;建立家校合作管理模式,每学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延续40年家访路,每年寒暑假风雨无阻进行家访活动等。
天津市静海区第六中学:攻破“立心”难关,做好思想领路人
思政工作关乎学校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始终将其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全力攻破“立心”难关,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师德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领导,健全管理机制。学校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任组长,德育主任、教务主任任副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思政课教师等为成员。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履行引领规划、统筹协调、培训指导、监督评价等职责。
崇尚学习,强化政治意识。学校组织干部教师反复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纲领性文件,带领教师深度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教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科学引领,明确教育方向。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品德修养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教育,明晰思政教育工作的任务,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课程育人,促进全面发展。学校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全面抓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课程文化建设,筑牢思政教育主阵地,确保课程开齐、开足。学校组织编写了《中国精神》《班集体文化建设》等校本教材,通过思政课、班会课、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知识讲座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教育。学校坚持组织每天的早宣誓、每天的早经典诵读、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每周二的家长亲情嘱托、每周三的团员活动日、每周五的德育社团活动等,让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体验和感受。
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二中学:让马克思主义思想扎根校园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积极探索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成为思政课的主角,让马克思主义思想扎根校园,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学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学校第一责任人职责,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扎实的党建工作带动良好的校风培育,构建和谐美好校园。领导班子走进课堂听、评课程,带头讲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障。
以教师为根本,强化专业提升。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主题活动,锻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思政队伍专题培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形成了“学校积极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以活动为载体,激发爱国热情。为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学校积极开展红色故事宣讲、网上祭英烈、参观烈士陵园等革命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如组织学生参加宁河区春节晚会录制活动,学校以红色主题为题材编排舞蹈“红色起源”和话剧“于方舟的故事”,再现了战争年代的人和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天津市蓟州区山倾城小学:在讲“活”思政课上下功夫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思政课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校多措并举,在讲“活”思政课上下功夫。
贴近学生实际,让思政课有基础。学校深入挖掘教材,利用教材并站在教材之上,寻找思政课与生活的交叉点,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例,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让思政课紧跟教材的同时焕发活力,展现生活味道。
多种形式体验,让思政课有活力。学校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如采取模拟法庭、小记者采访、角色扮演、小导游、演讲比赛、故事会、游戏、唱红歌等多种形式和多元活动体验,让思政课鲜活起来。
开展各项活动,让思政课有载体。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每周一升旗仪式上的唱红歌和吟诵古诗词、红石榴劳动实践、我的作文会唱歌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融合传统教育,让思政课有传承。学校利用蓟州革命老区的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参观盘山烈士陵园、请老英雄讲亲身经历的故事等,使所学内容走进学生灵魂深处,激发学生发奋读书,从小树立爱国志,长大争做合格接班人。
诠释时代热点,让思政课有新意。学校结合热点时政话题,借助课堂讨论、群组交流等形式,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如结合疫情的特殊契机,开展线上思政大讲堂活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