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联合小续命汤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
2020-08-05江多范
江多范
(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安徽 淮南 232052)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机体脑血液供应中断或减少,导致脑组织出现低氧、缺血性坏死等不可逆性损伤[1]。本病有较高致残率、致死率,且所涉及的治疗费用巨大,对患者家属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的同时,亦带来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提高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是当今医学界应重点聚焦的问题。目前,临床上常采用保护脑神经细胞免受损伤、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等方法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将小续命汤应用于脑梗死的治疗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临床采用依达拉奉联合小续命汤治疗脑梗死,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①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②经CT或MRI检查诊断后结合临床症状予以确诊。③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排除标准 ①伴有重要脏器(如心、肺、肾、肝)功能不全者。②经CT、MRI等检查发现合并其他颅脑疾病(如脑出血、脑外伤、颅内肿瘤)的患者。③不能有效控制血压、血糖的患者。④对依达拉奉过敏或不愿意服用中药治疗的患者。
1.3 一般资料 入选的110例患者均为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均经CT、MRI检查和结合临床症状确诊。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62.5±8.9)岁;发病时间7~33 h,平均发病时间(13.8±2.8)h。对照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9.7±7.5)岁;发病时间7~35 h,平均发病时间(14.1±3.2)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营养支持、改善脑循环等),并将30 mg依达拉奉注射液(规格为30 mg/20 mL,国药准字:H20120042,西安利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加入9.0 g/L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内静脉滴注,每日2次,持续治疗15 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续命汤内服进行治疗。小续命汤组成:党参15 g,防己、川芎、炒白芍、杏仁、防风各12 g,麻黄、黄芩、桂枝、附子、生姜各9 g,甘草6 g。以水煎成400 mL,每次服用200 mL(根据标准体质量给予相应药物,对不符标准体质量的患者适当进行加减剂量),早晚2次温服。若见患者肢体抽动,可加僵蚕、天麻各12 g,钩藤9 g;若伴有失语,可加石菖蒲、郁金各12 g,远志9 g。持续治疗15 d。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日常生活能力(ability of daily living,ADL) 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进行评分(评分项目共10个,其中床椅转移、平地行走计0~15分,进食、穿衣、控制小便、控制大便、如厕、上下楼梯计0~10分,洗澡、修饰计0~5分),总分为0~100分,100分为完全正常,60~100分为有残疾但能独立,20~60为中度残疾,0~20为完全残疾。ADL评分分值越高,ADL越强。
2.2.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并进行比较。评分项目包括意识、面瘫、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水平凝视功能、言语、手肌力、步行能力共8项,最高45分,最低0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NIHSS评分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2.2.3 不良反应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如恶心呕吐、出血倾向、过敏反应及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
2.2.4 疗效评判标准 参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制定。基本痊愈: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率为91%~100%;显著进步: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率为46%~90%;进步: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率为18%~45%;无变化: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率为0~17%;恶化:未达上述标准或死亡。NIHSS评分减少率=(治疗前NIHSS评分-治疗后NIHSS评分)/治疗前NIHSS评分×100%。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ADL、NIHSS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ADL、NIHS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DL、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ADL、NIHSS评分比较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出现1例皮疹,1例发热,1例恶心呕吐,1例肝功能异常,0例肾功能异常;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出现1例皮疹,2例恶心呕吐,1例腹胀腹痛,1例肝功能异常,1例肾功能异常。且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见心功能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神经内科多发病、常见病。本类疾病不仅病情进展快,而且后果严重,有可能直接导致死亡或造成终身残疾。脑梗死患者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会出现意识、言语、肌力等方面的异常,以及可能出现劳动力的丧失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下降,因此,对患者脑梗死症状进行量化处理转变为ADL评分、NIHS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进行对比可以反映出病情的变化以及症状的改善情况。
脑缺血会产生过量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被认为是导致脑梗死神经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因此,减少自由基是脑梗死有效的神经保护治疗方法。依达拉奉是一种氧自由基清除剂,可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治疗脑缺血,并对氧化应激所致神经血管单元中的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均起到保护作用[4]。依达拉奉注射液常被应用于治疗脑梗死,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梗死可归属于中医“中风”范畴。该病多因气血俱虚,复受风邪侵袭所致。病位在脑,脑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脑窍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有赖于阳气的充盈,故治当以祛风解表、宣阳益气为原则。小续命汤出自南北朝时期陈延之的《小品方》。此方疗效显著,“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因而被唐代医家孙思邈收入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并将其放至治风剂之首。此方主要用于治疗中风病之口目不正、身体缓急、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全方由防己、党参、川芎、麻黄、黄芩、桂枝、炒白芍、杏仁、附子、防风、生姜、甘草共12味中药组成。取麻黄汤、桂枝汤两方合用,使入里之邪从表而出;防风与防己合用,共奏祛风通络、内宣外达之功;又以党参、附子益气温阳,扶正祛邪;川芎活血行气,上行头目,有“血行风自灭”之意;黄芩苦寒,以清邪壅于外、里气不宣所致的郁热,又可防方中诸药过于温燥。诸药相合,共奏祛风解表、益气温阳之功。全方以辛温之气宣发清阳,驱邪外出,使血脉周流,外风解散,内风平息。现代研究也同样证实小续命汤对治疗脑梗死有积极的作用。小续命汤能够改善线粒体功能,调节线粒体自噬,从而调控线粒体稳态平衡,实现线粒体质量控制,产生神经保护作用[5]。小续命汤可有效改善神经症状障碍,延长倾斜板的停留时间,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脑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增高状态[6]。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NIH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在治疗后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小续命汤具有保护神经功能、改善神经症状障碍等作用,用依达拉奉联合小续命汤治疗脑梗死患者,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更显著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具有高效、安全、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对改善患者脑梗死的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