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形臂CT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2020-08-05闫小燕孙兴亮
杜 峰,闫小燕,孙兴亮
(平阴县中医医院 山东 济南 250400)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主要病因为脑血管突发性闭塞或血栓形成,此类疾病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1]。介入治疗是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术式,配合采用C形臂CT技术能够短时间内完成患者确诊,也可评估脑血管再通后脑出血等并发症风险,同时能够为医师提供颅内血管走行与结构信息及血管支架图像,有助于介入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提高。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三年时间内收治共计48例该疾病患者资料的研究分析,重点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应用C形臂CT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4 月为本次研究起始时间,2020年4月为本次研究终止时间,研究样本数量共计48例,全部患者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诊断标准,均行脑血管急性闭塞再通介入治疗,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范围为48~69岁,年龄均值为(52.84±6.33)岁。
1.2 方法
全部48例患者均为脑血管急性闭塞患者,先行C形臂CT技术扫描排除脑出血性病变,然后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送入导管行全脑血管造影,行导管接触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取栓等介入治疗,配合采用C形臂CT技术,及时了解术中有无脑出血等并发症。
2 结果
4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前C形臂CT技术获取图像显示,36例患者为前循环病变,12例患者为后循环病变,全部48例均行介入治疗,即动脉内接触溶栓治疗,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取栓等介入治疗,其中12例患者治疗后血流灌注量未能得到有效改善,行支架植入技术或球囊扩张技术。为观察患者脑部供血血管整体图像,采用VasoCT进行图形重建,确定闭塞血管远端结构、栓塞血凝块、长度、闭塞血管部位等信息,观察支架网眼张开状态及支架张开后贴壁情况。48例患者介入治疗取栓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如下表。
表 84例患者介入治疗取栓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3 讨论
脑卒中也称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其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大部分患者治疗后预后效果不佳,多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发病机理为动脉粥样硬化或炎症反应等因素引发的颅内外供血血管管腔闭塞狭窄,加之患者机体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流速缓慢,导致局部血流中断,引发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是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术式,为提高治疗效果及安全性,需完善各项检查。
通过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的系统分析可知,48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7例产生脑出血,经针对性救治后5例患者痊愈,术前C形臂CT技术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及时诊断,排除出血性疾病,为及时介入手术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术中及术后C形臂CT技术也可确定支架植入效果,及时发现脑出血等并发症[3]。C形臂CT技术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可为医师提供患者血管整体信息,便于确定闭塞血管长度及准确位置,也可确定供血部位代偿状态。取栓操作接受后利用该技术进行二次评估,如患者供血血管狭窄程度炎症,需采用支架植入技术或球囊扩张技术等,以此来清除血管病变,恢复脑组织血液灌注[4]。
行介入治疗前,利用C形臂CT技术也可以强化扫描获取CTA图像,便于及时掌握脑供血血供状态,也可显示血凝块后侧血管结构,医师利用该技术可确定栓塞大小、长度、部位等信息,可弥补常规造影技术存在的缺陷,也可确定导丝在栓塞部位的走行方向,便于其准确通过栓塞区域,但除特殊情况一般不是特别需要。介入治疗结束后,利用C形臂CT技术可评估高灌注量引发脑出血的风险,如发现患者脑出血可在第一时间急救处理,进而降低死亡率,提高预后效果[5]。与常规DSA导管造影技术相比,C形臂CT技术扫描时间显著缩短,操作简便,可对患者病情迅速诊断,也可避免对比剂外溢等因素所致脑血管痉挛。与螺旋CT相比,C形臂CT技术图像分辨率偏低,但可清晰显示患者颅内结构,可及时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脑实质急性出血等病变,并能够确定出血具体范围,提高介入治疗疗效及安全性,也可及时发现脑出血等并发症,便于及时救治,避免其对患者脑组织造成严重损伤[6]。
由此可知,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采用C形臂CT技术可实现有效诊断,也可及时发现治疗后各类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本次研究存在一定不完善之处,用C形臂CT技术的具体临床应用需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