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透明细胞癌及其术前分期的超声表现与超声造影和增强CT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2020-08-05陈秋萍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6期
关键词:包膜皮质肿块

陈秋萍

(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目前恶性肿瘤的确诊率逐年上升,在众多恶性肿瘤疾病中,肾透明细胞癌以其高恶性程度、早期转移率高等显著特点成为泌尿系统肾病中一大杀手,发病率可以占肾癌发病率的2/3[1]。对肾透明细胞癌的术前分期有更明确的诊断依据是十分重要的,与治疗预后有直接关联。常见的检测手段不外乎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增强CT等技术,本研究旨在评估上述几种诊断技术的诊断价值,为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治提供优良助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7年6月—2019年11月进行诊断的36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作为分析目标,所有患者均取得病理实证,21例男,15例女,最小患者39岁,最大患者63岁,平均(52.47±7.62)岁。患者、家属和伦理委员会同意开展本次研究。

1.2 仪器与方法

普通超声:进口诊断仪器,设置2~5MHz的探头频率,观察并记录。

超声造影:使用Mindray Resona7超声诊断仪,设置频率为2.5~5MHz。对比脉冲序列超声造影成像技术,造影剂选择Sono Vue。全程动态观察并储存该过程。

增强CT:应用GE Light Seed 64排螺旋CT检测机。从膈顶部扫描至肾下极水平,期间设置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扫描矩阵512×512,5mm层厚。提前30秒注射按每千克体重1.25毫升注射碘帕醇。

1.3 评价和观察的指标

分别由2名诊断医师对超声造影的记录和CT片分析评估。首先以Robson分期法评价患者病况,肿瘤局限于肾包膜即Ⅰ期;肿瘤穿破包膜,侵入脂肪层但没有超出肾筋膜范围为Ⅱ期;若侵入肾静脉或下腔静脉为Ⅲ期,此时局部淋巴结有转移可能;已穿破肾筋膜,有明确迁移为Ⅳ期。超声造影模式以正常肾皮质为参照[2],肿块显影一致或者比肾皮质早为“快进”,消退一致或比肾皮质早为“快出”,肿块增强程度与周围正常肾皮质作对比可分为低、等、高及无增强[3]。肿瘤密度、肿瘤有无变性、肿瘤的强化等,都是增强CT重点分析的内容,通过对这些项目进行判断,可以明确肿瘤的具体情况。皮髓质期及实质期肿瘤强化程度[4]:无强化:肿瘤CT值≤60HU 或同肌肉相仿;轻度强化:肿瘤CT值≤80HU;中度强化:位于轻度、明显强化间;明显强化:肿瘤密度与正常肾相仿或CT值≥120HU。图像关注肿瘤的强化程度,增强后肿瘤密度、变性、坏死区及假包膜显示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统计和分析,(n,%)对所获得的计量资料完成分析,用卡方辅助完成。若校对结果P<0.05的,表示数据的统计学意义是存在的。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表现

超声:其中发现囊性回声有3例,偏高回声有2例,肾内的低回声有31例 ,只有少数肿瘤存在假包膜。

超声造影像诊断显示本病例中24例“慢进快退”,6例“慢进慢退”,6例肿块周边有钙化情况,但未显示增强,2例具有回声结节,造影后27例肿块内见坏死区。15例造影后见假包膜。增强程度中低增强24例,等增强3例,高增强3例,无强化6例。

增强CT诊断显示本病例强化程度为3例明显强化,9例中度强化,21例轻度强化,3例无强化。对于肿瘤密度情况,24例为不均匀,9例为均匀。增强结果显示,9例存在肿瘤变性坏死情况。假包膜12例。

2.2 诊断结果比较,见表

表 不同检测技术检测结果比较[n(%)]

3 讨论

透明细胞癌一般癌变表现中多可发现出血、坏死、囊变,肾实质增长后向周围延伸破坏肾脏结构[5],严重者向其他脏器转移,威胁生命安全,术前癌症级别的判定存在价值。常规超声检查往往对肿瘤疾病的分级等要求上力不从心。而超声造影技术可以借助造影剂来增强血液的背向散射,使血流清楚显示使产生伪像几率下降;增强CT在CT平扫基础上对病变针对筛查,提高检测准确性。

本研究发现较于普通超声,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更为细致,对于肿瘤的假包膜征、敏感度、坏死显示诊断优势明显高于普通超声(P<0.05),而增强CT与超声造影相较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临床可结合两者结果,对疾病的基本诊断分析更明确。但当前研究包含病例较少,后期应加大样本深入对比。

猜你喜欢

包膜皮质肿块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人参-黄芪与熟地-山茱萸影响肾上腺皮质瘤细胞皮质酮生成的比较研究
皮质褶皱
迎秋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颈动脉狭窄伴局限性皮质脑萎缩22例临床观察
包膜尿素氮素释放特性及其采用接触式施肥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