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中,如何力求社会公平

2020-08-04徐旻禾

当代陕西 2020年11期
关键词:陈涛儿子学校

徐旻禾

听说14岁的陈开英要辍学,吴锦鹏态度坚决,“必须让适龄儿童都入学,一个都不能少。”

陈开英是老县镇马安山村村民,吴锦鹏是镇中心小学的校长。她辍学,其实并不是自愿的,而是来自于父亲的担忧,“孩子年龄大了,人老实,怕在学校受欺负。”

这可急坏了吴锦鹏,虽然孩子已经从学校毕业,即将升入初中,但排查出来就不能不管。带着班主任三天两头上门,苦劝无效,吴锦鹏找来镇上中学的老师帮忙,父亲最后决定让女儿收拾书包回学校。

位于平利县西北部的老县镇,长期以来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上学、就医对于贫困户来说是难上加难。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治本之策;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两不愁三保障”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

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老县镇调研时再次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要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建设,把各项防控措施常态化。

一个都不能少

认识冯彬源,是在2019年暑假的一个午后。

吴锦鹏把车停在山脚下,沿着一条水泥路往上爬。视线慢慢抬升,就看见9岁的冯彬源正蹲在路边把玩手里的石子。

他还没来得及喊出声,脚步声和喘息声已经让冯彬源有所察觉,扭过头来看了一眼,便蹿到房里去了。

妈妈顾松英端坐在房门口,看见有人来了连忙起身倒茶。

“咋不送孩子去上学?”

顾松英犹豫了一下,转念又抿了一下嘴唇,像是将要说出的话需要下一个很大的决心,“我儿子先天智力低下,怕影响班里别的同学。”

孩子多动,说话这工夫,他一会安静地靠在顾松英的身上,一会不停地喊叫,吴锦鹏也看出一二了。 “那没关系,你要不先试试,孩子最好在同龄人的圈子里长大。”

其实一年前,顾松英就送儿子去过市里的残疾儿童学校,但入学标准多限于肢体残疾的孩子,像儿子这种智力有残疾的,学校建议送进普通的学校。带着种种顾虑,让他入学的想法一直压抑着。

吴锦鹏知道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决定先回学校。之后的几个月,一到重要节日,他就给冯彬源送来各种学习用具,并不断劝说顾松英,最终给出了入学方案:先由家长陪读,試上一试。

因为孩子不能自理,上厕所、吃饭,甚至走路、爬楼梯都有困难,顾松英每天就守在教室外面。

让她惊喜的是,两周过后,儿子已经能适应学校的生活。据班主任何向云反馈,虽然不能正常听课,不敢给他铅笔一类的可能对同学或是自己造成伤害的文具,但冯彬源已经基本能遵守课堂纪律。

顾松英放心地回家了。

强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是脱贫摘帽的一道硬杠杠,为此,平利县全面落实“七长”负责制,由县长、乡(镇)长、村主任(村长)、教育科技局长、校长、师长、家长联倮联控。

一到开学季,全县所有学校都要将实际在校就读的学生与起始年级进校时的名单一一对应,对未到校学生逐一核实去向,进一步排查出辍学学生名单,落实包保责任,开展劝返复学工作。

据吴锦鹏观察,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辍学现象基本没有了。而且十年前,因为住得远上学难住校的学生达到100多名,但今年只剩9名,这完全得益于扶贫搬迁。

但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儿童倒是没有减少,平均每个班都有十几个这样的学生。为了关照他们,学校同样付出了心力。

六年级(1)班的刘丹,因为母亲去世早,父亲常年打工,她成了9个住校生之一。从小就在托管班长大的刘丹,性格有些孤僻敏感。

但自从进入小学后,班主任吴远华就成了半个母亲,除了学习,像是孩子的生活问题,生理期问题都由她照顾。

为了迎接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吴远华特别编排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情景剧,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校园的归属感。

此外,学校还专门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关注孩子们的心理问题。

耽误不起的健康

“要不是陈医生,我的坟头草估计都长了老高了。”陈迪安非常清楚,如果不是免费体检,他可能无法正常生活了。

今年64岁的陈迪安是老县镇蒋家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涛是老县镇卫生院的一名医生。2018那6月,他和往常一样,入村开展体检。到了陈迪安这里,彩超显示肝部有一个块状阴影,陈涛怀疑是长了肿瘤,一了解,陈老果然有爱喝酒的习惯。

陈涛担心,这个年龄恶性的可能性较高,赶紧劝他到县医院检查,所幸情况没有那么恶劣,享受医疗“五重保险”后,陈迪安花了不到2000元就好转出院。

疾病筛查、对现有疾病进行评估、对群众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干预,是陈涛每次下乡体检的目的。在他的印象里,最初进村体检时,老百姓直呼,“这不是真的,医院不是测个高血压都要钱吗?”

在农村,很多人对疾病的态度是“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只要不太影响正常生活,就不会去医院。卫生院院长李小东记得,以前给老百姓做健康教育,他就不断地强调,有病就要吃药,可有的人竟然觉得药不好吃就放弃了。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上演。要想高质量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群众的健康耽误不起。

配合全民体检,卫生院还实行分片包区,给每个贫困户都定了家庭医生,陈涛和另外3个医生形成一个小组,帮扶390多户村民,对患有长期慢性病的群众每年上门服务不少于4次。

下乡入户,考验的是医生耐心、爱心和责任心。

之前,马安山村有个贫困户陈尚香,因为常年劳累导致脊柱变形。一拖就是十几年,陈涛刚认识她那会,腰已经基本合住,头已经弯到地上了。

儿子反应迟钝,老伴没啥收入来源,因为贫穷,儿子需要外出打工时,陈尚香就只能卧床在家,拖着被折磨了几十年的脊梁,一个人过个门槛都困难。

看到陈尚香,陈涛很难不产生触动。入户走访后,他找人把门槛做成可以活动的,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她家帮忙把陈尚香抬出门晒晒太阳。

签约医生让村民小病不出村,医疗保险让群众大病看得起。除此之外,卫生医院还建立了远程诊疗,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

陈涛坦言,有时候对于顽固性高血压、肝硬化、心脏病等疑难疾病,用药控制不住的时候,的确需要借助外力。对于这类出门看病难的中危病人,由他们负责联系更好的医院无疑是一个好选择。

2019年,老县镇上半年因病致贫57人,下半年49人,今年目前为止只有16户,而且多为五保户,病因多是长期慢性病或是高血压。

“数字一点点变小,就证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李小东说,基层医院的职能就是打通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搬迁的溢出效应

这本是一条风景秀丽的小路,四周山脉起伏、绿树成荫,但这条路带给汪敏的几乎只有心酸回忆。

汪敏口中的这条路,是她东沟村的老家走到村里公路上的距离,需要步行1个多小时。

可能因为山大沟深难以外出的缘故,老县镇很多人都同本村人结婚。汪敏也是如此,结婚没能改变她贫穷的命运。

在这里生活习惯了,觉得步行出去购买生活用品不是啥艰难的事情,但看病就医时、孩子上学时就不一定了。

2012年,汪敏的儿子1岁大的时候,一天下午突然开始发烧。起初,她没太注意,但天逐渐变黑,孩子几乎晕厥。

老公和公公都外出打工,家里只留自己和婆婆,这个时候村上的诊所已经下班,找个医生也不容易。情急之下,老人想起了在孩子腋窝、额头抹香油的民间方法,意料之中,根本没有效果。

心急如焚的汪敏一夜没睡,她从来都不知道山里的夜晚竟有那么长。一直熬到早上5点,伸手还不见五指,汪敏就背起孩子准备下山。

“走之前,跟邻居借了2000元钱。”汪敏记得,大伙儿还叮嘱,发烧不能拖,万一不行了,赶紧送大医院。

步行1个多小时,汪敏总算赶上7点钟会来村里接人的面包车。到镇卫生院,孩子已经发烧39度,打了一针,等4个小时,再打一针,医生让回家观察。

结果过了一天,烧还没退,汪敏更慌张了,这次直奔安康市医院,住一周院,花了6000元,这才退烧。

那件事过去不久,本来就头晕的婆婆扛不住了,汪敏又“上演”了一次,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拉着婆婆下山看病的“剧情”。

婆婆头晕的症状已经持续两年,但一直没检查过,那次查出高血压之后,一年几千元的降压药就没断过。再加上常年累积的支气管炎,有时候感冒严重的時候,还会下山住院,每到这个时候,邻居就会帮忙看着家里的猪和鸡。

对汪敏来说,不方便的还有孩子上学,今年8岁的儿子,在山上的时候上了一年幼儿园,每天因为要走山路,要比别人多花2个小时。

一切的改变发生在2017年10月,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汪敏带着一家老小搬进了镇上统一规划建设的小区。

自此之后,婆婆的心情好了,房子舒适不说,如今上卫生院看病也是几分钟的事。并且高血压被纳入慢性病医疗保险之后,基本可以免费领药,定期还有家庭签约医生上门查看病情。

儿子在镇上已经读到了二年级,“大一点了,现在基本不用接送,自己10分钟就回来了。”被解放出来的汪敏在社区工厂找到一份工作,大大减轻了老公的负担。

脱贫攻坚,让这里一方水土可以养活起一方人了。

猜你喜欢

陈涛儿子学校
封二 春姑姑走啦
猴爸爸的百宝箱
打儿子
扶贫猪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女市长巧治“懒老公”